APP下载

家园共育怎样平稳度过“幼升小”转折期

2020-09-11史雅卓夏婧

教育家 2020年27期
关键词:幼小观念理念

史雅卓 夏婧

尊敬的专家老师:

您好!我是一名来自公办幼儿园的教师。在从事幼教工作的12年里,我遇到的一大难题就是家长和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不一致。孩子一升入大班,很多家长便开始抱怨“三年一晃过去了,交了这么多钱,幼儿园却不教识字、算数,甚至连拼音都不教,除了玩就只剩长身体了”。由于总担心孩子上小学落后一步,家长们要求幼儿园给孩子教拼音、算数。有些家长不认同我们的教育理念,甚至质疑我们的专业性;有些家长为孩子报各种补习班,甚至让孩子退园去上幼小衔接班。这让我们这些热爱教育事业、愿意在教育上无私奉献的幼儿教师心里凉凉的,许多新教师也跟我倾诉过类似的烦恼。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呢?

一位工作多年的教师

2018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禁止幼儿园提前教授汉语拼音、识字、计算、英语等小学课程内容,社会培训机构也不得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等名义提前教授小学内容,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坚决纠正“小学化”倾向。国家对于禁止幼儿园提前“小学化”进行了明确规定,来信中教师所在的幼儿园没有一味地迎合家长的要求,而是严格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这一点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我们该如何认识“小学化”现象?又如何帮助家长建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形成良好的共育关系呢?

“小学化”教学弊大于利

“小学化”是指在幼儿园的教育中没有按照幼儿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人为地拔高了幼儿教育的层次,将小学教育的教育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运用到幼儿园教育中的一种教育现象。

学前阶段的根本任务是保育和教育相结合, 而且保育优先。幼儿教育应尊重幼儿的发展天性和个性,坚持游戏教学,在进行幼小衔接的过程中也应如此。“小学化”倾向的学前教育违背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给儿童的发展带来诸多危害。

首先,幼儿园若按照小学的作息时间和教学内容来安排幼儿的在园活动,让孩子较多待在教室里伏案写作、较少参与户外活动以及游戏,容易使幼儿养成一些不正确的姿势与体态,并严重影响幼儿骨骼、肌肉、视力等各项身体机能的发育。

其次,孩子们在幼儿园阶段就学习拼音、算术等内容, 在步入小学以后再学习一次这些内容, 难免对小学的学习失去兴趣,从而影响后续阶段的学习。另外,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决定其实在难以理解抽象符号系统,容易在“小学化”的学习中受挫。若再受到家长、老师的批评,幼儿往往容易失去自信,并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这对幼儿良好学习态度的养成是极为不利的。

除此之外,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并不仅仅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支持来进行,还与同伴在游戏等活动中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在“小学化”的学习背景下,幼儿的游戏时间被挤占,失去了年龄相仿的游戏同伴以及同伴交往的环境,会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幼儿园提前以“小学化”的教学方式教授小学的学习内容,对幼儿的长远发展来说是弊大于利的。

家长产生错误观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业压力与升学压力就像悬在家长头上的达克摩斯之剑,迫使家长们对孩子抱有高期望、高要求,并迫切想要提升孩子的竞争能力与意识;二是一些家长由于应试教育思想作祟,认为考试成绩就是孩子的全部;三是部分家长受到一些教辅机构宣传的误导,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观念中的功利倾向,使他们想很快看到教育的效果。

帮助家长建立正确观念

家长的教育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幼儿的成长方向,因此家长需要秉持科学教育理念,不轻易受到外部环境的误导。基于家长的教育观念对于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存在较大影响,对于纠正家长们“小学化”倾向的教育观念,帮助家长建立正确观念,我们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家园密切沟通,宣传科学的幼儿教育思想。首先,幼儿园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方式与家长一同探讨幼小衔接的问题,向家长传达国家的大政方针,介绍在幼儿园中进行的幼小衔接任务,使家长明白幼小衔接不是单纯的知识和物质准备。其次,幼儿园可以通过宣传栏、陈列室、展览室等途径向家长传达、渗透科学的教育理念,让家长了解幼小衔接究竟应该教什么、怎么教。此外,幼儿园可以作为家长与邻近小学沟通的桥梁,建立联谊制度,带领家長和幼儿定期参观附近的小学,使幼儿向往小学学习生活,激发他们的入学愿望。同时,疏导、缓解家长的育儿焦虑,使家长明白小学教师会从零基础开始教授孩子需要掌握的知识。

保持良性互动,加深家园之间的理解与认可。为了使家园之间更好地进行沟通交流,园长可以带领教师提高自身的沟通技巧,学习如何与家长轻松愉快地沟通。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尽量保持倾听者的立场,在尊重家长意见的基础上,温和而理性地对家长提出的问题和看法进行分析,使家长乐意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在改变家长教育理念方面做到“润物细无声”。教师要在工作与生活中密切关注和学习有关幼小衔接的信息和知识,提升理论素养。渊博的教育理论知识是一种专业性的体现,教师在回答家长提问时游刃有余、信手拈来,更能得到家长的认同与信赖。

经验交流结合系统培训,对家长进行“再教育”。其实在家长群体中,也存在着一部分不具有“小学化”倾向教育观念的家长,家长与家长进行交流更容易产生共鸣。幼儿园可以把这一部分家长作为榜样,邀请他们在经验交流会上发言,扭转家长群体的错误理念。除此之外,幼儿园也可以邀请权威专家、小学教师甚至毕业生家长到幼儿园,帮助幼儿家长了解“准小学生”——大班幼儿应做哪些准备。最后,幼儿园还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系统培训,从而改变他们错误的教育理念。家长学校可以定期讲课,印发幼小衔接的相关资料,在结业时对家长的教育理念进行测查并表彰成绩优秀者。

来信中,教师们为这种家园观念冲突而苦恼。这时候,除了教师与家长深度沟通,园所也要通过改善教师工作环境和条件等方法,来提高教师职业成就感,使这些热爱教育事业、愿意在教育上无私奉献的幼儿教师保持对教育的热情。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园所在管理方面要尽量做到人性化。如为教师们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开展一些娱乐活动增进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并为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邀请专家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帮助教师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提高其调节能力,缓解其工作压力。同时,当教师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园领导也要尽可能地给予帮助,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第二,为每位教师提供接受培训的机会,使每位教师参与到园内教研、观摩等过程中,促进其专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第三,对不合理的评价制度进行整改,如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将形成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进行有机结合、减少形式化的工作任务等,从而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第四,重视新入职的幼儿教师的困惑与需求,鼓励老教师与其结成“师徒”,通过“老带新”的方式为教师们的职后教育搭建互助平台,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欧阳秀娟

猜你喜欢

幼小观念理念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突破乡镇地区幼小衔接的瓶颈
做好幼小衔接,共促幼儿发展
钓鱼的观念
苦恼的“幼小衔接”
甜蜜欢颜
当观念成为艺术
殷周时期“中”观念的生成演变
用心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