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翩翩风筝,起舞童梦

2020-09-11李珏陈晶晶张涵之

教育家 2020年27期
关键词:放风筝风筝经验

李珏 陈晶晶 张涵之

主题活动如何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教育者应该怎样观察、追随和支持儿童的学习与探索?本期“课程档案”,带你走进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新星幼儿园,看看由一只小小的风筝,如何演变出师生共长的美好课程。

拥有一对翅膀大概是每个孩童与生俱来的愿望。孩子们总是天马行空地幻想自己是天空中的鸟儿,能够自由地翱翔,与蓝天白云嬉戏,体验自由自在的感觉。

兴趣为基,应需而生

春之约,放飞愿。2020年开端,一场疫情,将孩子们“圈”在了水泥高墙内,线上聊天会成了孩子们和同伴相聚的美好时光。

师:孩子们,春天来啦,你们最想做什么?

小四:我最想出去放风筝!

可熠:我想去春游,去临平公园放风筝。

乐乐:我和爸爸去放过风筝了。我把风筝放得很高,特别高兴……

“风筝”的话题一下打开了孩子们的“话匣子”。几次聊天会下来,孩子们对“放风筝”这件事热情不减,表现出了持续浓厚的兴趣。孩子为何对放风筝如此情有独钟?风筝能够产生什么样的学习价值呢?如何带孩子们体验一次畅快的放飞之旅?为此,我们开展了一场关于风筝主题的研修。

风筝梦,童之心。据古书记载:五代李邺于宫中做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即便现在的风筝不再发出笛声,但放风筝时提线奔跑、风在耳边呼啸的声音像极了筝鸣,带来了自由与畅快的感觉。孩子们眼里的放风筝又代表着什么呢?

凯文:风筝飞上天时我感觉也要飞上去了,放风筝回来一身全是汗,这是我最高兴的一天。

恩柔:我和爷爷一起去放风筝,风吹过来凉凉的。

黄:放风筝的时候就感觉整个人像到了白云上。

从童言稚语中,我们读出了一种自然真实的渴望。放风筝带来的轻松与畅快,是孩子对自由的渴望。由于自身行动能力的局限,孩子往往更容易感到自由的缺失。风筝作为一个可以放飞的物体,激发了孩子对自由朦胧的渴求与向往,帮助孩子尽情表达、释放自己。

王:我想去幼儿园里和小朋友一起放风筝!

果:我也想放风筝,可是我还在老家。

疫情阻隔了孩子们的相聚,每个孩子都期待着与朋友们来一场久别重逢的狂欢。春末夏初,疫情渐散,正是放飞风筝的好时节。放风筝的活动成了孩子和同伴相聚的契机,隐含着孩子们相聚的渴望与美好的追求。经验化、生活化的“风筝大派对”主题活动,刚好契合了孩子们当下的情感需求。

经验归纳,厘清主线

孩子们会想要一个什么样的风筝派对呢?他们对风筝的了解到底有多少?我们聆听了一次儿童与风筝的对话。

黄:老师,我很想小朋友,想去幼儿园放风筝。

鲍:我觉得在幼儿园放风筝太挤了。

丁:场地太小,风筝就会掉下来。要找个大点的地方。

(经验归纳—玩风筝,内涵提炼—和同伴放风筝)

小四:我可以做一只风筝,我想成为放风筝的科学家!

果:我用竹子和垃圾袋做了一个风筝。

凯文:我的风筝很轻很轻,不像你这个是很重的。

李:重的就飞不起来。

(经验归纳—做风筝,内涵提炼—制作探索)

凯文:我拿着风筝跑了很久也没放起来,累死了。

乐乐:我第一次放风筝没成功,第二次换了个地方就成功了。

芊:我的风筝一开始要掉下来,后来换了个方向就上去了。

(经验归纳—放风筝,内涵提炼—放飞技巧)

何:我去广场放风筝了,风筝飞得好高。我的手还被风筝线刮破了。

抱抱:不要直接抓风筝线,要戴一个手套。

豆:我的手拉线都拉红了,有点痛。

何:老师,我把风筝线弄到脖子上了。

(经验归纳—隐藏的危险,内涵提炼—改造风筝)

对话中,我们发现孩子对于风筝有一定生活经验,但要实现“风筝派对”还需更多支持。为此,我们以孩子们心心念念的“放飞愿”为驱动,从关键经验入手,顺势而为,厘清了一条活动线索:玩风筝—做风筝—改造风筝—风筝派对。通过“原理体验—结构探索—构造改良—功能畅想”四个阶段,助推幼儿经验的纵深发展,同时实现“我的风筝”进阶史,即1.0体验版—2.0破译版—3.0安全版—4.0畅想版。最终,在“风筝派对”中实现情感释放。

弹性为要,整体设计

首先,着眼关键经验,架构主题主干。

着眼“体验—探索—创造—提升”的经验发展,考虑4个关键项目发展的顺序性、承接性、统整性,我们架构了“风筝大派对”的四个板块。

“我想放风筝”:回忆放风筝经历,萌生风筝派对的愿望。

“做一只风筝”:体验玩风筝乐趣,了解风筝的基本结构和特征。由此衍生出1.0体验版和2.0破译版。

“飞吧,风筝”:探索放风筝技巧,尝试解决放风筝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由此衍生出3.0安全版。

“我有一个风筝梦”:了解风筝情感寄托的功能,自由表达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由此衍生出4.0畅想版。

其中,每个小项目都弹性地预留了幼儿的发展空间,在实施时视幼儿兴趣、师幼互动、现实情境弹性调整。

其次,着力问题解决,搭建探索支架。

第一步,起意——从个体经验到共同经验。分享放风筝的趣事,制定放飞计划,是孩子们将自己的愿望、经验分享给集体的一种方式,以激发共同的兴趣为引擎,推动“风筝派对”行动上轨。

第二步,制作——从单纯体验到探究建构。“风筝派对”是一个美好的愿想,没有风筝怎么办呢?孩子们想到了要做一个风筝。通过“花样风筝”欣赏各种类型的风筝,为风筝1.0体验版做了铺垫;一次初体验会遇到很多问题,“风筝议会”则为孩子们发现问题、经验交流提供了机会;围绕共性和个性问题,展开大调查为风筝2.0版做好铺垫,助力深度探究。

了解了风筝的基本结构,孩子们自己收集材料,和成人一起探索、制作一只能够飞上天的风筝。这就是风筝2.0破译版。在探究过程中,孩子建構起对风筝的整体认知。

第三步,改造——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拥有属于自己的风筝后,就可以来一场与天空的亲密接触了。放风筝的过程隐藏着很多危险:风筝与高压线、奔跑中的碰撞……不起眼的风筝线也会伤人。因此,风筝3.0安全版中“看得见的风筝线”起着关键作用,改造的过程是孩子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高阶思维的好契机。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新星幼儿园)

责任编辑:谷珵

猜你喜欢

放风筝风筝经验
乐淘淘“先进”经验
乐淘淘“先进”经验
在手账中为风筝比心
学做风筝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相关经验
放风筝
放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