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外风云四十载 满目青山夕照明
——记全国劳动模范、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继宗
2020-09-11□
□
他是推动中国神经外科学科发展并使之走向国际化的里程碑式人物,为提升中国神经外科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在神经外科临床以及基础研究方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他的坚持与努力使得我国神经外科有了国际话语权;同样是他,实现了全国神经外科医师的空前团结。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系主任——赵继宗院士。
外科医师要勇于创新、敢于突破
20世纪90年代,我国脑血管畸形发病率高于欧美国家,伽玛刀和栓塞都无法治疗巨大血管瘤,而手术切除又会发生正常灌注压突破,这在当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瞄准这个难题,赵继宗团队专门到美国学习。1989年,团队公费赴美国HoustonUT医学院神经外科访学,1990年转到HenryFord医院,继续研修显微神经外科。他们参考国际文献,结合中国具体情况,采用手术中先逐步栓塞动脉,最后全切巨大血管瘤的方法,从而有效克服了正常灌注压突破的难题。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其所见愈奇。当时,人类医学刚刚进入微创时代,国内外很多学科的微创技术飞速发展,而神经外科领域还是空白。于是,赵继宗决定将神经外科微创技术引入中国。面临这一挑战,我国神经外科学泰斗王忠诚院士曾鼓励他:“科学的发展在于创新,创新就要敢于突破。”为熟练掌握微创技术,赵继宗前往德国学习。由于经费有限,只能居住在郊区,他每天徒步往返于医院和住所之间,经常天不亮就到医院参加查房,观摩微创手术。最后,他用省下的200多马克,刻录了微创手术全部资料,以便回国后让课题组其他医师能够掌握这项技术。
赵继宗说:“外科医生不能故步自封,要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应该有远见,用发展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来思考学科的发展。”在美国考察时,赵继宗看到美国神经外科医师的办公桌上有两样东西,一个是地球仪,另一个是显微镜。“我理解它们的寓意是,不仅要看到今天的成就,还要看到未来的发展方向。”
他为中国神经外科做了两件大事
赵继宗长年担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的领导工作,为提升中国神经外科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不懈奋斗。2004年,他首次担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在他的领导下,实现了我国南北部地区神经外科的空前团结,将原每四年举办一次的全国神经外科学术会议改为每年一次,为促进全国神经外科的学术交流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赵继宗的不懈努力,还为我国神经外科赢得了国际话语权。为恢复2002年被世界神经外科联盟(WFNS)取消的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会员资格,赵继宗借助WFNS执委的身份,在中国科协和中华医学会的领导下,反复与WFNS主席Brochi等执委会谈,终于在2005年使WFNS恢复了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的会员资格。同年,在他的组织下,近100名中国医师参加WFNS大会,中国神经外科的百余篇论文受到国际同仁的极大关注,扩大了中国神经外科学的国际影响力,使我国神经外科学进入国际先进行列。WFNS主席Brochi高度评价赵继宗的工作,并对中国神经外科的快速发展表示敬意。2012年,在国际WalterE.Dandy神经外科学会中国分会成立大会上,赵继宗荣获国际WalterE.Dandy神经外科学会奖章。
数十年潜心耕耘收获硕果累累
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和探索,赵继宗团队在脑血管疾病和脑肿瘤的临床研究领域收获了累累硕果。赵继宗主持完成了国家“九五”规划项目“颅内巨大动脉瘤、巨大动静脉畸形(AVM)外科治疗”攻关研究;开创了国内首先经硬脑膜外——下入路夹闭眼动脉瘤,建立国际最大动脉瘤标本库;发现汉族脑动脉瘤患病相关一组候选基因。这些成就的取得,推动了我国脑血管外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03年,课题“颅内动脉瘤的外科治疗及其形成和破裂的基础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赵继宗还研究出一次手术中采用生物胶栓塞供血动脉后切除巨大AVM、围手术期维持低血压技术等措施;应用激光脑血流监测脑皮层血流状况,获得正常灌注压突破时间窗为切除巨大AVM后2~72小时的结论。2005年,课题“脑血管畸形的外科治疗及其形成和破裂出血机制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赵继宗还主持完成国家“十五”规划项目“脑卒中规范化外科治疗推广研究”攻关项目,组织全国135家医院神经外科进行高血压脑出血规范化外科临床治疗多中心大样本、单盲临床病例对照研究;采用微创等三种技术治疗2464例出血性卒中,降低了手术病死率、植物生存和医疗费用;提出了血肿密度不均和“血肿生长线”是出血性卒中的血肿扩大影像学预测指标;制订推广了《出血性卒中微创治疗规范》,并荣获教育部科技推广二等奖。2009年5月,他应邀在美国神经外科年会开幕式上作了“2464例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的报告,该报告荣获优秀国际论文摘要奖。美国神经外科Mendelow教授认为,这项研究是近年国际少有的大宗病例研究之一,高度评价中国脑出血的外科治疗水平。
在“十一五”课题“卒中外科综合治疗技术体系研究”实施中,赵继宗建立了覆盖我国11省24家医院的烟雾病医疗协作网络;主持完成了1258例烟雾病和36个烟雾病家系的诊断、治疗和随访工作,完善了我国烟雾病流行病谱,确立的脑血运重建术改善了脑缺血和预防再出血的疗效,并首次在国际上提出反映疾病严重程度的烟雾病影像新分期;建立了烟雾病和烟雾综合征高通量基因检测技术平台,完成了国内最大宗烟雾病遗传学研究,并确认RNF213基因是中国烟雾病患者的主要易感基因。基于烟雾病脑认知、功能影像、脑灌注、基因表达谱和蛋白质组学等前沿领域的相关研究,共发表26篇SCI论文,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知识产权和特色的烟雾病和烟雾综合征的临床规范化诊疗体系。
1999年至2008年,经过10年努力,赵继宗带领团队在完成各类微创手术2039例的基础上,在国内率先建成“脑病灶解剖与脑认知功能精确定位系统”和“脑认知功能保护预警系统”微创神经外科技术平台,并与中国科学院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应用功能磁共振(FMR)研究语言和视觉感知环路,在国际上首次将“中文语言区和颞叶功能”新发现应用于患者的颅脑手术,验证了中国人大脑语言区有别于拼音文字语言区的科学推论。他带领中国神经外科,与国际上发达国家齐头并进,将神经外科手术从脑解剖结构保护提升到脑认知功能保护的水平,成为我国微创神经外科学重要的创建者之一。
2007年,赵继宗主编中国首部《微创神经外科学》专著,该专著于2009年再版,对我国推广普及微创神经外科技术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09年,“颅脑手术中脑认知功能保护的微创神经外科学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16年起,赵继宗主持国家“十三五”规划项目“复杂性脑血管疾病复合手术新模式治疗技术研究”,采用复合手术新技术,探索闭塞性心、脑同源性血管病同治的新临床模式,改变了内外科、介入与手术治疗学科分离的治疗局面,克服了缺血性与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相冲突的矛盾,提出了“心脑血管病同治”的血管病治疗新理念,为学科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由于医学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所谓的治疗的碎片化,一位卒中患者,明确原因后可能需要外科医生手术,外科医生在手术时还需要介入补充。如何把手术和复查、造影结合到一起,更好地弥补缺陷,使患者受益,这就是我们现在的复合手术。复合手术是把介入和手术设备集中在一个手术间里,共同完成开颅和介入,复合手术间虽然是一个介入和手术共同存在的一个设备,但是它的效果绝对不是‘1+1=2’,而是‘1+1>2’。”赵继宗说。
赵继宗院士为神经外科的学术发展、社会进步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他用40余年的坚守,践行着“医海学无境,甘自苦中来”,用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对记者表示,一个医务工作者所谓事业长青,不是自己在这个行业中一直做领头羊,而是培养更多的接班人,让医疗队伍不断层,让更多年轻人出类拔萃,成为顶梁柱,这才是神经外科事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