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守仁用一生守护三峡大坝
2020-09-11石海芹
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郑守仁,因病于2020年7月24日在武汉逝世,享年80岁。
1940年,郑守仁出生在安徽颍上县淮河边上一个小集镇——润河集。解放前的淮河流域是“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水旱灾害频发地区,饱受淮河水患之苦。
1948年冬,郑守仁的家乡解放,当地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治淮工程建设,修建了润河集水利枢纽工程。这是淮河上修建的第一座水利枢纽工程。郑守仁当时在家乡小学念书,亲眼看到这座治淮工程建设的过程。为此,他下决心长大后也要参加水利工程建设,献身祖国的水利事业。
1958年,郑守仁考取了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河川枢纽及水电站建筑专业。1963年,大学毕业后来到三峡工程的试验坝——湖北陆水水利枢纽,开启了他的治理长江生涯。
从事水利工作57年来,郑守仁先后负责乌江渡、葛洲坝导截流、隔河岩等现场全过程设计,主持“国之重器”——三峡工程设计总成及现场勘测、设计、科研工作。
1994年,郑守仁以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的身份参与并主持三峡工程的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和现场设计工作。
1997年大江截流,水深超出一般特大型工程截流水深的两三倍,而最大的障碍是江底20多米的软淤沙。水工模型试验表明,截流堤进占过程中重压会使淤沙挤出,堤头随时可能坍塌。主持过葛洲坝、隔河岩截流的郑守仁敏锐地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夜不能寐,反复试验,郑守仁带领团队创造性地提出了“人造江底,深水变浅”的设想。最终,大江截流有惊无险。这一设计获国家优秀设计金奖,其技术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跻身1997年世界十大科技成就之列。
郑守仁长驻施工现场,及时解决许多与设计有关的技术难题,为葛洲坝工程大江截流及围堰设计施工、隔河岩工程质量优良、提前一年发电和三峡工程设计、施工作出了贡献。对于三峡工程,他曾说过:“三峡工程不能出现任何差错,要对工程负责,要对历史负责。”
因常年驻守工地,郑守仁被同事和晚辈尊称为“工地院士”。在两次检查出患癌后,他仍坚持边治疗、边工作。“三峡坝区十四小区4316号”是郑守仁夫妻在三峡坝区的家,两间14平方米并没有相连的屋子,一间是客厅,一间是卧室,夫妻二人在这里相守了26年。
郑守仁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国际大坝委员会终身成就奖等17项省部级以上奖励。他将各种奖金、稿费、讲课费等80多万元,全部捐献于公益事业。他曾说:“作为一名水利人,能参与三峡工程是最大的幸福。只要三峡工程需要我一天,我就在这里坚守一天。”2019年,郑守仁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