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画|荷
2020-09-11盛志江
陈 诚 盛志江
一、荷纹饰的起源
“荷”被称为“活化石”,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植物之一。人类为了生存,采集野果充饥,发现“荷”的果(莲子)和根(莲藕)可食,“荷”便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之一。随着人类对“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之品格的了解,“荷”又深入到了人类的精神世界,成为圣洁、清廉的写照。因此,荷纹饰逐渐出现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建筑、金银器、铜器、漆器、丝帛、诗歌、书画、陶瓷……无处不在。
人类早期的工艺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青铜馆的《春秋·青铜·莲鹤方壶》(通高125.7cm,长30.5cm,宽54cm)是为最早的荷纹饰实物资料。《莲鹤方壶》为扁方体,壶体装饰有龙角竖立的蟠龙纹,兽角弯曲、肩生双翼、长尾上卷的神兽,身有鳞纹、有枝形角的卷尾兽;壶盖由10组双层并列的莲花瓣构成,每一片莲瓣还是镂空的形式,为盛开的莲花状,莲花的中央有一只昂首振翅的仙鹤。将莲花与蟠龙、神兽、仙鹤组合于一器,说明莲花在那个时代已被列入图腾崇拜之列,体现了春秋时期的社会情形及精神文化。
二、国画里的荷画之境
历代画家笔下也有许多荷画的经典之作,如南北朝梁元帝萧绎有《芙蓉醮鼎图》,五代黄居寀《晚荷郭索图》纨扇页,宋代吴炳有《出水芙蓉图》纨扇页、马兴祖有《疏荷沙鸟图》,元代张中有《枯荷鸳鸯图》、何大昌有《芦雁图》,明代吕纪有《荷渚睡凫图》、徐渭有《荷花图》,清代石涛有《浦上生绿烟》、朱耷的《河上花图》,近现代画家吴昌硕有《香远溢清图》、齐白石有《秋荷》、潘天寿有《露气》、张大千有《彩荷》、李可染有《荷花》等。
为什么国画大家都喜欢以荷入画呢?
一是荷花婀娜多姿、清新淡雅,不仅观之赏心悦目、画之心情愉悦,更有荷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美好寓意是百姓都熟知的,以荷花为题材作画,意境明了,百姓喜闻乐见。
中国人善于观察自然现象,善于感悟自然万物的内在品格,善于将万物之精神与自己的精神世界相联系,比如从荷花的“荷”与“和”、“合”谐音,找到了表达和平、和谐、合作、合力、联合等寓意的精神内涵;从荷花的又名“莲”,与“怜”、“恋”、“廉”谐音,找到了可以借来祝福爱情婚姻、寓示“廉洁”、“廉政”的语境。中国人还善于将多种事物联系在一起,产生寓意更加丰富的语境,比如将荷花与鱼组合产生“连年有余”之意、将荷花与鹭组合产生“一路连科”之意、将荷花与鸳鸯组合产生“夫妻和睦”之意、将荷花与童子组合产生“连生贵子”之意、将荷花与浮萍组合产生“和平安宁”之意……这些都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约定俗成的语境。
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约定俗成的语境作画,其画之意境,易与读画之人产生思想、情感共鸣,这是画家和百姓都乐意的。
二是荷花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之品格,可以让画家寄寓自己的思想、情感。
以两幅作品为例:
王问(人物、山水、花鸟画皆精),明代官员,为终养父亲,弃官回家。他有一幅点金笺纸本设色的长卷(26×908cm,现藏于南京博物院)《荷花图》,描绘了荷花生长的全过程,卷首是才露尖尖角的小荷,接下来依次是含苞待放、初展芳颜、盛开如霞、晚荷似火、花叶飘零,最后是一池枯萎、莲蓬挺立。全卷以纵逸的笔法,淡雅的色彩,明赞荷花清雅高洁之气质,暗彰自己的品格和心境。
朱耷(擅画山水、花鸟),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权的九世孙。朱耷在崇帧17年明朝灭亡后,为了躲避官府追杀,隐姓埋名,潜居山野,游居于寺院和道观之间,过着亦僧亦道的生活。他一生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
朱耷在72岁时,用4个月的时间画了一幅纸本水墨长卷《河上花图》(47×1292.5cm,现藏于天津艺术博物馆),以之诠释自己的一生。卷首的荷花跃然水上,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喻年轻时的踌躇满志);接下来依次是荷花在陡壁山坡的夹逢中弯枝低腰艰难生长(喻其隐姓埋名、潜居山野的艰难生活)、在崎岖河床间乱石中渐渐残败(喻其40~60岁的人生境遇);最后的土坡水边无荷花之身影,只有星星点点的兰草和竹(喻其保有兰之志、竹之品)。卷尾朱耷自题了200多字的《河上花歌》,陈述自己的人生境遇和晚年心境。
王问和朱耷都以荷之品代言了自己的一生。
三、瓷画里的荷画之境
中国的花鸟画题材非常丰富,然在众多的花鸟题材中,荷最早被运用于陶瓷装饰,且频率相当高,其原因就在于荷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人类赋予它的美好意境,以及它在佛教中的神圣意义。
荷纹饰最早见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青瓷,多以简单的刻划莲瓣纹表达佛教中的神圣意义。自唐代起,受国画影响,人们开始借国画技法在瓷上彩绘荷纹饰,不仅创造了丰富多样的荷装饰纹样,甚至将国画之荷画移植到了瓷上,如缠枝莲纹(寓意“生生不息”)、朵莲纹、束莲纹、鸳鸯穿莲纹、婴戏莲荷纹,以及莲与鱼、藻、鹭等组成的莲塘纹……其中鸳鸯穿莲纹和婴戏莲荷纹,是中国民间美术中常见的样式,在中国民间美术中包含着对人类繁盛和繁衍的美好祝愿,有寓意百年好合、白头偕老与繁衍生息、多子多福之意。元、明、清时期景德镇御窑厂按照皇家旨意烧制的瓷器有许多以荷纹饰装饰,不仅画面精美,工艺精湛,呈现了皇家的审美情趣,更彰显了皇家的思想意识。
以《明宣德青花一束莲纹瓷盘》为例(现藏于常熟博物馆)。此盘浅腹,砂底,通体青花装饰。盘内壁从口沿向盘心分别绘有卷草纹、缠枝花卉纹、一束莲纹(缠枝花卉纹和束莲纹之间以三道弦纹间隔);外壁从口沿向盘底分别绘有回纹、缠枝牡丹纹、卷草纹。此器轻巧典雅,胎质洁白细腻,青花发色浓艳,构图疏简有致,展现出高洁雅致的艺术魅力。
“一束莲”(亦称“一把莲”)纹在瓷器装饰中是一种固定的纹饰,以一束用缎带扎起来的莲花、莲蓬、茨菰、浮萍和莲叶等组成画面。“束莲图案开始于宋,耀州窑青瓷上饰的三把束莲纹,并印有‘三把莲’字样。莲花是中国的传统纹样,青莲与‘清廉’谐音,寓有高洁清廉、出污泥而不染的含义。在明代永、宣时期的青花瓷上‘一束莲’成为典型的装饰图案,据说永乐皇帝赏赐为政清廉的大臣时,就会赐予大臣绘有‘一束莲’的青花大盘。此‘清廉’瓷的款式对后世影响极大,明清两代都提倡这种式样的青花盘子。透过‘一束莲’青花大盘这一特殊的文化载体,看到了中国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内涵”。
笔者喜欢清代瓷器“色地荷纹饰”的装饰形式,因为它可呈现富贵之气,有盛世之感,所以,我的作品也多采用“色地荷纹饰”的装饰形式。比如我的色地《和平》,在瓷瓶上画了一幅静物画——瓶中荷,借“荷”与“和”、“瓶”与“平”之谐音,表达希望祖国统一、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的愿望,以之弘扬中华民族的和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