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分银行的慕课学分互认探索

2020-09-11

成人教育 2020年9期
关键词:学分学习者银行

厉 毅

(浙江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管理中心,杭州 310012)

慕课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的关注与重视下,越来越多的慕课受到高校的认可并授予课程学分。慕课学分授予已有多种形式,但是高校互认的范围仍然有限,一段时期之内还无法达到持续采纳与学分普遍互认的效果。[1]

教育部在2015年出台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中提出,高校要进行慕课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的创新。慕课应该扩大学分互认范围,建立统一的学分互认标准,依托第三方认定机构开展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工作。学分银行作为一种教育管理制度、模式和组织实体,能够独立于慕课平台和高校之外,有效地支持和推动慕课学分互认。特别地,学分银行可以促成不同学术水平高校之间的慕课学分互认,让学习者学习慕课的成果得到不同类型高校的认可,进而强化学习者保持适应教育信息化带来的学习形式变革的能力。

一、内涵与问题:慕课学分互认现状

慕课学分互认是一项系统的复杂工程,社会学习者或高校学生学习慕课后将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经过认可的学分。在没有统一编码、学分转换协议、课程标准的情况下,把慕课学分衔接、沟通和认可为不同培养目标、专业定位、教学管理制度下的课程学分,将会存在一系列教务管理上的困难。但从总体来看,高校对慕课学分还是普遍持认可态度的。[2]

由于前述问题的存在,加之缺乏科学评价制度、相关政策和学分管理制度不明确等问题,慕课的学分互认还处于一定范围的探索和试点阶段,能否实现大范围学分互认仍是慕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3]

1.学分互认概念

学分互认可以称为学分转换或学分互换,[4]学习者以往获得的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或非正式学习的学分通过认定后可全部或部分转换为所在学校或培训机构的学分。学分互认也可以指学习者跨校选课且成绩合格后获得的学分受所在学校的认可。学分互认的产生和发展受到了教育国际化的推动,同时也是高校间交流与合作的有效方式。

慕课学分互认指学习者在各类慕课平台学习并获得的课程学分,可以向所在高校或其他高校申请并转换为人才培养方案中相应课程的全部或部分学分的过程。学分能否互认,不仅是教育行政部门,也是慕课平台、高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对于成人学习者来说更是如此,学分互认是对他们学习成果的肯定,也是激励他们学习的重要措施。[5]

2.学分互认类型

根据谁生产课程谁为学习者授予学分原则,慕课学分可以分为四种不同的认可模式。[6]

第一种是开课高校向获得课程证书的学习者授予本校学分。严格意义上讲,这种慕课学分认可属于校内课程学分授予行为,不在学分互认范畴。

第二种是有需求的大学结成学分互认联盟,互相认可特定的某些慕课学分。从2019年4月成立的全国高校慕课联盟联席会发布的信息看,目前加入联席会的慕课联盟有23家,只有一些联盟如东西部联盟、全国地方高校UOOC(优课)联盟等开展了理事成员单位之间的慕课学分互认。不同慕课联盟开展的学分互认,均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学分互认。

第三种是选课高校授予学分,即认可指定慕课平台的指定课程学分。在慕课平台和课程方面,目前国内教育部备案的平台就有爱课程、学堂在线、智慧树等22个,免费慕课达到2.4万余门,覆盖了本科12个学科门类、专科高职18个专业大类。高校认可指定平台的慕课学分,需要每一所高校各自选择慕课平台和慕课课程开展学分认定工作,存在重复劳动现象。

第四种是第三方机构如学分银行对慕课进行认定并制定课程学分标准,高校对第三方机构认定的标准和转换规则进行认可,根据通用的学分转换规则将慕课学分转换为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学分。

3.基于学分银行的学分互认

相对而言,基于学分银行开展慕课学分认定和转换,是一种节省人力物力的通用学分互认运行办法。一些国际经验值得借鉴,比如,美国的一些慕课课程获得了美国教育委员会的学分推荐,承认美国教育委员会的高校也就认可了委员会推荐的慕课课程;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颁布了在线学习课程学分框架,高校承认印度人力资源发展部建设的国家慕课平台SWAYAM的慕课成绩。[7]我国高校可以类似地发展第三方学分评估,通过学分银行或教育行政部门授权的其他管理机构对慕课作出学分价值的判断和推荐,避免重复性工作,减轻高校学分认定的工作量。学分银行具有第三方认定机构的先天优势和适切性,通过对课程平台和课程的质量评价认定,可以为学习者防范学习风险提供保护,也可以为共享共建课程、节约学分互认成本发挥重要作用。[8]在这方面,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开展了尝试和探索,将学分银行与慕课平台“学银在线”进行融合互通,由学分银行认定的慕课学分得到国家开放大学和联盟高校的认可。浙江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也与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进行了联通,将省内高校的慕课课程成绩导入学分银行,以推动省域内慕课的学分互认。

4.学分互认的主要障碍

各高校在学生校际交流、慕课选修等方面进行了学分互认实践,但在学分学时转换、学分转换原则、学分互认课程类型、学分转换课程质量保障等方面,尚未形成完善的认定和转换细则。[9]课程联盟的慕课学分互认只存在于联盟群体内部。每一个联盟均需对共同认可的慕课学分进行认定评审,没有可遵循的统一标准和操作程序。对高校而言,学分互认打破了已有班级的管理模式,线上的学习出勤率、单元作业、课后讨论、测试、考试等环节只能反映学习者的线上学习成绩,如何组织线下教学和考试使外校学习者获得的学分达到本校的学术质量要求与标准,缺乏一定的机制和数据监控。国内也暂时没有权威的官方指定的第三方认定机构,缺少通用的学分互认转换平台。国家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和各地终身教育、继续教育、市民教育等学分银行虽已陆续成立,但在学历教育课程的学分转换方面还是薄弱环节,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二、理念与标尺:学分银行支撑慕课学分互认的适切性

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建立的学分银行,可以被认为是学习成果的认证管理中心、终身学习的档案库和学分转换的服务平台。学分银行以各类标准建设作为内核,依据建立在学分标准和通用转换规则基础上的标尺,为包括慕课在内的各类学习成果提供学分认定、累积和转换服务。

我国的学分银行建设从总体来看,理论和实践探索年限都相对不长,但是积累了一定的建设经验和运行机制研究成果。对于实现慕课学分和高校课程学分的互相转化,吸引高等教育系统外的学习者参与学习,推动高校学生跨校选修外校优质课程,学分银行制度是一种可行的、合理的选择。[10]

1.学分银行与慕课的理念趋同

首先是开放性。学分银行可以无条件地申请注册开户,进行学分银行的业务办理。慕课的目的也是向社会开放,所有社会学习者只要具备互联网学习条件,就可以注册和加入课程学习。在内容上,学分银行存储各类不同学习成果,为不同类型层次的教育提供沟通和衔接,慕课则是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给不同类型层次的学习者。

其次是灵活性。学分银行制度允许学习者根据自身条件和需求,突破传统的专业限制和学习时段限制,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时间与进度,学习者只要积累了足够学分就可以申请转换为毕业证书或其他所需要的证书。慕课强调“人人时时处处”的在线学习,学习者根据自身需要制定个性化的进程表并灵活地学习,随时获得教师和同学的支持和帮助。

再次是规范性。学分银行承认学习成果的多样性,通过认定标准体系和规范的认定流程构建学分互认立交桥的交通规则,在学分转换、服务体系构建、规章制度建立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范。慕课要得到高校的学分认定和社会认可,也需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课程内容规范完整,课程资源和考核评价符合相应的课程建设标准。

2.标准建设规范慕课学分互认

慕课的学分互认是以学分为单位实现的,学分银行的设立就是要解决学习成果的统一价值衡量“尺度”问题。[11]学分银行制度的应用有一些成功的案例。比如,欧洲的学分转换系统(ECTS)已经相当成熟,只要赋予资格框架层级学分,就能进行学分转换。通过ECTS学分标准,不同国家的高校之间可以实现课程的互相认可和学分转移。韩国学分银行由教育部指定学分银行“标准教育课程”,建立了覆盖面广泛的学分认定和转换体系。国际已有的学分认定与转换实践表明:各类不同的慕课学习成果,通过相关学分标准和工作规范,包括学习成果评价标准、学分度量方法、层级划分依据、单元标准及课程标准等,可以实现慕课成绩的“学分化”并相互转换。

3.转换规则下建立学分换算比例

转换规则是实施学习成果转换过程中需要遵守的对应映射关系,目的是保证学习成果转换的合法性、规范性、透明性,便于接受有关方面监督。转换规则为学习者学分转换申请、高校(教育机构)学分转换办理提供指导与参考,对学习成果认定、积累与转换的实施和运作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慕课的学分转换涉及到待转换课程的学分、内容、类型等要素,不同的课程会有不同的换算比例。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慕课课程数量大、分布广,高校之间的培养目标、教学要求和水平呈现较大差异,相互之间开展学分转换存在较大难度。因此,学分银行管理中心可以成立学分转换的专家委员会或负责机构,对课程进行比对并明确课程的一般学分和有效学分的具体值,形成通用的学分转换规则。高校可以直接采用通用学分转换规则,也可以在学分银行指导下,建立本校的具体实施细则,避免学习者盲目选课。

三、架构与程序:基于学分银行的学分互认框架

要让同一门慕课得到不同高校的认可,需要建立一套可行的、多方参与和共同建设的学分互认框架,围绕学分银行展开学分互认核心要素建设,并在学分银行系列管理规范和业务流程指导下实现学分互认。

不同高校的慕课在学习时间、内容深度、考评标准方面存在不同,不同的学分内涵、学分认定与计算方法会导致具有同等学习基础与学习结果的慕课学分确认出现不同。学分银行可以作为学分评估和推荐的第三方机构,衔接沟通高校教务处、慕课平台和学习者,设立统一的学分互认工作程序,建立统一的学分标准,解决不同高校对于学分认识存在的差异造成的课程学分不等值问题,[12]如图1所示。

学分银行为社会学习者和高校学生开通学习账户,建立学分标准,聘请专家制定慕课与高校课程的通用转换规则,建设学习档案库,同时健全和完善慕课学分互认的保障体系。慕课平台为高校教师提供课程开设和发布课程清单服务,并将慕课学习成绩存入学分银行。高校教务部门应用学分银行的标准和通用转换规则,对来自学分银行的学分转换申请给予审核和办理。学生和社会学习者通过学分银行服务网点或网上服务大厅,提出学分认定、存储和转换申请。学分银行组织专家对慕课平台的课程内容、质量、学分进行认定,并定期开展针对慕课平台和课程的质量评价工作。经过认定的课程清单和转换规则发布于学分银行门户网站,作为高校教务处选课和学分转换受理依据。

1.标准规范建设

在国家资格框架未发布之前,学分银行在标准和转换规则制定上积累了不少经验,建设了课程标准、认证单元标准、学分标准、转换规则、工作标准等,用于保障学分的有效认定、积累与转换,如图2所示。可以通过课程标准指导慕课建设,学分标准用于慕课学分的设置,单元认证标准用于转换规则的建立,工作标准用于制定慕课认定和转换的工作流程和业务规范,贯穿于各类标准的制定和应用过程。

资格标准通常对应于学历和学位证书、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和其它证书等,由于慕课基本对应于本科高校或高职院校的校内课程,不需要另行界定慕课的资格框架层级。课程标准通常是指学分银行制定的标准化课程和教学大纲。认证单元标准是指组成各类型学习成果(资格)的最小单位,作为学习成果认证的最小颗粒,是具有明确目标和评价要求的课程模块或知识点。学分标准主要是为了实现学习成果之间在学时和质量等方面的等值,确定的学分与学时转换系数。世界各国对学分与学时的换算不尽相同,如欧洲一般以25—30小时的学习转换为1学分,美国以每周1学时课堂教学加2学时课外学习转换为1学分。我国的学分设置及质量标准,没有统一。有的学校以校内18学时作为1学分,也有的学校以校内16学时作为1学分。另外,工作标准是实施学习成果认定和转换的秩序性规定,包括存储、认定、转换、复议、评价流程等。[13]

标准和转换规则是慕课学分互认的重要内容,也是学分银行的核心工作。慕课以高校教师开设的为主,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考核评价均对应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的教学大纲,学习者的学习属于正规学习范畴,学习成果可以纳入到对应的学历教育资格等级。学分银行标准的应用主要依据标准体系中的组合规则、学分授予规则、转换规则等进行,实现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与转换。[14]

2.学分互认细则

高校教务部门依据《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自主制定慕课互认细则,规范细化认定流程,规定外校课程认定的种类、数量以及外校课程学分所占最高比例。及时汇总、更新、公布受到学分银行认定的外校课程清单,实行动态管理,为学习者学习外校课程、获得相应学分创造便利条件。高校教师在慕课平台开课,按照学分银行学分标准,设置慕课学分。高校推荐教学专家和专业教师参与学分银行专家组,参与学分银行标准和通用转换规则制定。经过本校评审认定的课程学分转换规则可以推送给学分银行,供学分银行有选择地采纳和对外发布。

3.学分认定流程

学分银行成立权威性的学分认定专家组,[15]对慕课平台的课程进行认定。选择学分认定课程可以优先考虑经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认定评审的省级、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专家组根据慕课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对课程内容、学术与政审、学时学分进行论证遴选,可参照表1采集和比对信息,提出高校对应课程名称列表以及可转换的学分数值,经学分银行专家委员会和管理中心审核通过后纳入课程目录,并设定学生在校期间可转换的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学分上限。

表1学分银行课程认定表

4.学分转换办理

社会学习者和学生通过学分银行受理点或网上服务大厅,提出课程学分认定与转换申请。学分银行将申请提交高校教务处。高校教务处依据学分转换实施细则,开展课程学分转换工作,并将转换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由于课程共享平台上课程数量多,学习者选课存在不确定性,学分银行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主动、及时将学分认定与转换办法、程序告知学习者,细致地做好政策宣传工作,方便学习者获取准确信息。对于没有与学分银行建立关联的学校和机构,学分银行可根据学习者的申请开具学习成果证明,学习者凭学习成果证明自行前往申请办理相关课程和内容的免修免考。

5.质量保障机制

慕课学分互认,一是要确保被认定课程的教学质量达到所在高校课程质量标准,二是要有一套质量监控系统确保学分转换的公开公正。学分银行可以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对慕课平台和慕课基本要素、内容要求、开放运行和教学服务等作出原则性规定,对慕课平台的课程开发和评估机制作出严格要求。[16]对课程证明的身份识别、证书真伪判断要提供技术手段,防止造假的信息进入到转换环节。[17]学分转换要做到防止徇私舞弊,严格按规定操作,通过信息公示等手段确保转换公平公正。学分银行建立定期的适合我国高校学分互认实际的慕课平台评估机制,确保慕课学分互认体系的健康有效成长。由于学分银行这个第三方中间环节的存在,慕课学分在开课学校和选课学校之间的流动确保了认定和转换两个重要环节的严谨性。

四、载体与实施:基于学分银行的慕课学分互认实现路径

学分银行作为推进慕课与高校课程学分互认的载体和平台,与不同院校之间、不同院校与慕课平台之间两两签定学分互认协议相比较,可以大幅提高学分互认的覆盖面和转换效率。在具体实施上,还需要从政策层面加强慕课学分认定与转换的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制定统一的学分标准和通用转换规则,强化学分制教学教务管理,在不同平台之间建立学分转换数据接口,以确保基于学分银行的慕课学分互认顺畅实施。

1.政策上强化学分互认制度保障

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出台推进慕课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实施意见,课程学分转换成果及时导入学分银行平台。建立课程共享机制,制定课程共享管理办法,各高校充分利用慕课进行跨校互选与学分认定。课程负责人和教学团队精心组织教学,及时为学习者提供测验、作业、考试、答疑、讨论等教学活动,正确评价学习者课程学习成绩,注重对学习过程的监测与反馈。建立课程认定机制,按照“先建设、后应用、再认定”的原则,坚持应用驱动,建以致用,制定慕课建设标准和慕课立项与认定指标体系。建立学分互认激励机制,校际间学分互认必然会涉及学分费用结算问题,目前以免费为主,今后可以考虑学习者学费由所属学校统一收取,然后进行校际间结算。不同学校的学费有差异,并涉及到重修问题,需要合作院校协商解决,尽可能在不增加学习者费用负担的前提下,让学习者享受更多、更优质的课程。在财政许可和支持下,可以按照“公平公正、激励引导、注重绩效”原则对慕课建设和应用进行奖励,以跨校共享数据作为分配依据,鼓励跨校选课学习者数量多、完成学分多的课程教师的积极性。

2.体系上强化学分银行服务

学分转换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系统,要想确保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有效实现,需要有专门的权威机构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管理和咨询服务。[18]学分银行需要强化管理中心职能,积极推进高校“互联网+”教学,建立课程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联动和课程学分互认机制。学分银行要成立专家委员会,指导高校制定学分认定和转换的实施细则,明确学分认定和转换的范围、数量、标准和程序。为方便高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申请学分转换,学分银行可以建立省管理中心、市级分部(合作高校和联盟机构分部)、县级分中心、乡镇街道社区受理点构成的多级服务体系。合作高校分部、联盟机构分部及其受理点的设置由合作高校、加盟培训机构提出申请,管理中心审核批准后开展慕课的学分认定与转换工作。各级服务体系要强化窗口服务意识,网上服务大厅要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学习者可以便捷查询各类标准规则等信息,业务流程办理实现“最多跑一次”的高效管理。

3.转换上建立系列标准规则

慕课学分认定、累积和转换制度建设的基础和核心是标准体系的建立。慕课标准建设的重点是学分标准、转换规则、课程学习档案标准和工作标准等。学分标准可以根据国际上的惯例并参照我国传统教育通行的课时学分规定,在学习时间量上,规定1个学分为学习者参加慕课的平均学习时间,即16个学时。学习档案标准清晰记录课程学习情况,如学生信息、所在学校、专业、课程名称、课程类型、课程学分、学时、知识点概述、知识点教学要求、教学目标、考核形式、考核权重等,准确地反映学习者的慕课学习详细情况。根据课程学习档案信息与学校相应课程知识点作对比,建立通用的学分转换规则。建立确保认定和转换质量的工作标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院校的慕课,要对课程学分、课程内容、师资队伍、视频长度、作业量、学习支持等根据学分银行要求作出原则性规定。

学分银行可以设置一些通用的转换规则:优势特色专业所在高校、重点建设高校、“双一流”高校或行业特色型高校所开展的特色课程优先认可,同名同类型课程不用比对、换算和补偿,直接认可;低层次高校慕课认可为高层次高校的校内课程,可以认定为部分学分,也可以经过补充相应的课程内容或者其他支撑材料证明学习成果后给予相应学分。课程的比对可以按照学时数和课程教学大纲、学习内容、学习要求、教学目标以及考试要求、考试类型、考试成绩等进行比较。学时数根据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进行综合考量,学分认定也可以分为线上学分和线下学分两种类型。课程比对可以通过评估表格打分,设置“完全符合”“基本符合”“部分符合”“不符合”四种,前两种建议通过认定,可以转换为全部学分。第三种可以通过补充学习相关内容或进行先前学习成果认定等方式进行学分转换,也可仅以线上学分的认可替换培养方案部分学分。

4.教务上优化流程管理制度

不同层次、类型、学制的学习者同时共存于一门慕课中,需要教师加强教学和教学管理。针对学习者的注册选课和免修免考申请,成绩录入需要的课程平台证书或证明的审核,教务管理流程需要进行优化。从校内专业教师团队的发展角度看,学校要在教学档案归档、在线课程教师工作量认定、选课信息发布等教学支持服务等方面为慕课学分互认做出相应调整。建立和实施课程建设、质量审查、课程运行保障和效果测评等制度,教师激励制度和慕课课程质量保证制度要协同出台。[19]作为慕课开设学校,课程上线前学校教务部门要组织专家审核,上线后配备助教提供技术支持、学习支持服务,动态可持续地完善课程建设。学分银行管理中心也可以设立课程质量管理委员会,承担课程质量评价工作,每年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慕课建设及运行质量评价,根据慕课建设及使用情况发布检查报告。

5.数据上实现不同平台互通

学分互认规则允许学习者跨专业、跨校选修慕课课程,需要联通学分银行平台、高校教务系统与慕课平台,使学习者信息、选课信息、课程成绩三向互通。目前在教育部备案的22个全国或区域性平台,有很大一部分缺乏组班信息、专业信息,难以与教务系统实现对接。可以通过学分银行信息管理系统,将离散在不同课程平台的课程和不同高校教务系统的成绩和学分管理功能对接起来,有力地促进学分互认的推广和操作。

五、结束语

慕课的学分只有得到大部分高校的认可,并且可以在不同高校之间互认,才能吸引广大的社会学习者和学生修学慕课平台课程。学分银行作为衔接沟通不同类型层次教育的“立交桥”,可以解决慕课学分互认需要的统一标准、转换规则、转换平台、服务体系、质量保障等问题,为不同高校之间实现慕课学分互认提供有效支撑和服务。

质量保障是学分银行树立公信力的基础,没有公信力学分银行就难以获得社会和高校认可。因此,学分银行需要建立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和慕课质量评审机制,采用公开的监管措施,做到认定过程和转换过程透明、公平、公正,确保慕课认定和学分转换质量。同时,学分银行管理中心可以依托慕课平台进行慕课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挖掘,基于学分银行信息平台定期监测和采集学分银行业务运行的关键数据,进行信息分析,为质量保障提供决策依据。

猜你喜欢

学分学习者银行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学分美食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
“存梦银行”破产记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银行激进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