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于观察和归纳 做“有心人”方能出彩

2020-09-10黄澄献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1期
关键词:有心人顺德新闻报道

黄澄献

顺德连续8年蝉联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是经济新闻“富矿”,也是外界观察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样本窗口。一直以来,经济新闻报道成为当地媒体竞争的重要领域。经济新闻涉及众多专业领域,对于跑线记者而言,不仅要强化相关领域的知识储备,还尤其需要善于总结和归纳提煉亮点,将枯燥的内容更加接地气地表达出来。笔者结合日常工作经验,就如何做好经济类新闻报道浅谈几点见解。

一、见微知著的洞察力

今年以来,企业如何于变局中开新局,从危机中育新机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从政府部门的角度,也加大了对企业的扶持力度。经济报道的开年重头戏从复工复产中拉开帷幕。

随着2月10日广东企业陆续复工复产,笔者深入顺德企业调研,发现政府部门在服务好企业的同时,还探索出一套产业链复工的模式,展现出全产业链的韧性和协同能力。顺德,以雄厚的产业链基础著称,环环相扣的产业链条能否打通卡壳环节,成为整个产业集群能否正常运转的关键,对于其他城市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抓住了新闻亮点,笔者以此作为重点深入挖掘,发现了在美的集团带动下,其供应商得以快速复工复产,背后得益于政务大数据实现了核心供应商的精准匹配。于是,采写了政府如何通过政务大数据赋能复工复产,以及美的带动区内450家供应商全面复工复产的典型案例。

采访中,笔者又留意到有三家原本毫无关联的企业,由于政府部门的牵桥搭线,实现了业务上的联姻——有的提供机械装备,有的提供包装机,有的负责生产,组成了新的产业链条。

不难看出,一篇有看点的新闻来自于深入的采访调研。同时,还要在采访中甄别新闻的重点,这就要求记者具备较强的观察力和专业素养。在掌握大量的素材之后,笔者通过深入观察确定了报道的重心在于全产业链复工模式,先后采写了《机器转起来 工人忙起来》和《广东顺德打响全产业链联动复工模式》两篇文章,分别获得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采用,并整版刊登。

在日常的同题新闻报道中,往往会发现有的记者写的文章大而全,但完全没有重点。有的记者则抓住某个要点,深入挖掘,所呈现出来的文章很快能抓住读者的眼球。

笔者认为,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们往往能够获取大量的素材,这就需要我们具有见微知著的洞察力,透过现象思考背后的新闻,把最有价值的新闻点呈现在读者眼前。也就是说,记者的洞察力至关重要,可以帮助记者化被动为主动,深入挖掘事件本质,采写的报道也就更加精准。

二、让数据更接地气

在经济类的新闻报道中,一般都会涉及大量的经济数据,如果运用得当,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整个经济事件。如果只是简单地堆积起来可能达到的是反面的效果,往往使得整篇文章变得枯燥无味,读者也就没有了阅读的兴趣。笔者认为,一名经济线的记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数据表述处理能力。

举个例子,笔者此前采写一篇顺德区机器人产业的报道。政府部门提供了一个数据:顺德区机器人产销量超过4000台,占全国超过2%。2%这个数据,看起来占比很小,普通人没有很具体的概念。换一种说法“全国每生产、销售50台机器人,就有1台出自顺德”就形象很多。同样是占比2%,将分解为可感知的具象,表述更加通俗易懂,更加容易被接受。因此,《全国每生产销售50台机器人就有1台来自顺德》一文获得了学习强国全国平台选用。

又如2018年另一篇报道《平均每天诞生1家高新技术企业》。在科技创新报道中,高新技术企业是报道的重点,经常见诸报端,这样的“例牌菜”要做出新意,就需要有新的角度切入。通过从2015年以来顺德高企的数量进行梳理,笔者发现一个规律:2015年,顺德全区高新技术企业仅232家;到2016年,增至500家;到2017年,达到940家。这样的井喷式的变化,如何表述才能让读者的印象更加深刻呢?换一个角度思考,在过去一年,新增了440家高企,这相当于平均每天就有超过1家高新技术企业诞生。这样形象化的表达之后,更加有传播力,容易被读者记住。

从上述两个案例不难看出数据在经济新闻报道中的力量,让数据更加接地气可以让新闻更加丰满。尤其是大数据时代,作为一名记者更加要具备驾驭数据的能力,比如通过数读、图表等多种形式对数据进行提炼,让读者更好理解数据,让原本枯燥无味的新闻活起来、动起来。

三、“有心人”采访更有料

采访经济类报道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些比较专业枯燥的题材。所以平时的积累很重要。但每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成为一本百科全书。笔者认为,即使对某一领域一无所知,突击补课也会有一定的收获。

去年12月,笔者采访一篇关于顺德芯片产业的报道。一开始对芯片的概念比较模糊。采访前,我查阅了很多关于芯片的文献,以及相关报道,摘录了大概有几万字的资料,对发展芯片的背景以及整个产业链有初步的了解。

约了相关企业家及研发人员采访,他们都是专注于这一领域的行家里手,他们口中有很多专业词汇,比如IMS架构、RISC-V架构等。如果没有做好功课,根本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采访结束,受访对象称,很多文科生听这些就像小学生听教授讲课一样,原本以为要花很大力气给记者科普芯片知识,没想到采访沟通都比较顺畅。采访中,专家们给笔者分享了很多精彩的观点。所以,只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做“有心人”,才能获得对方的尊重,采访到更多料。

笔者认为,要做好一篇报道,最为重要的是采访前的准备。采访的过程往往很短,一定需要清晰地清楚自己需要什么素材,有针对性地提问。尤其是采访专业领域的专家是,需要熟悉掌握他们的背景,以及专长,才能做出对文章有帮助的提问。

此外,笔者认为,面对面的采访最好事先列好提纲,然后把它消化掉。在采访的时候抛开采访提纲,将它融入聊天中,采访氛围淡化了之后,效果更好,往往可以采访到一些比较深入的内容

有了这些准备,对整篇文章怎样谋篇布局,就会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得到一些比较独到巧妙的思路。采访过程中,也能快速筛选出哪些是有价值地,然后进一步提问挖掘。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记者同行写稿不仅快,质量也很不错。持续关注自己跑线的领域,采访相关题材的时候会有比较敏捷的思维。以经济线为例,平时看到关于招商引资、科技创新、智能制造等比较有代表性的报道和资料时,笔者都会进行分类收藏,以后遇到相关题材就可以进行拓展运用。很多新闻老兵在采访重要活动时,都是事先写好一份底稿,新闻背景和延伸等写好基本框架,在现场采访的时候补充细节和核对,所以成稿很快,在全媒体时代的激烈竞争中体现出优势。

猜你喜欢

有心人顺德新闻报道
AR技术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运用研究
中国时政新闻报道中委婉语的语篇功能
我国法治新闻报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做个有心人
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思路探究
城市级APP“i顺德”即将上线
在田野调查中做“有心人”
用树叶说故事
安全生产的“有心人”
古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