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程理学思想研究

2020-09-10王思远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1期
关键词:基础思想

摘要:二程以儒家伦理思想为基础,建立起了一个比传统儒学更有思辨性的哲学思想体系。他们的理透着万物皆是一理的内涵。二程的“理一分殊”思想也必然会落脚在儒家的传统上,理、性、仁、诚、敬等在这里达到了浑然一体的境界。

关键词:理;理一分殊;思想;基础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他们以儒家伦理思想为基础,建立起了一个比传统儒学更加精致、更加严密、更有思辨性的哲学思想体系。

一、理气观与“理一分殊”

理气关系,二程是以形而上和形而下来区别的。后来影响了朱熹,也为陆王心学的出现留下了余地。朱熹认为气是理生出来的,但是二程的气是自然而然生出来的,不过气的生出是因为理的原因,有理则有气,但是从本体论上来说,理与气的关系并不是很清楚。具体到人,由真元生出气来。

在程颐的术语中,有时候道比理更大,有时候道大致等于理。讲到理与气的关系时,可以大致认为理就是道。程颐认为气是阴阳,而把理突出到与阴阳相分离的地位。密,指的是非对象化的,接近太极的意义,讲不尽,无法讲清楚。他认为理是所以然,是事物的根据。比如,在有飞机之前,飞机的理、飞机的所以然已经存在了。这也是程颐突出一理的原因。在程颐这,道、理是气的所以然,是在反思中把握的气的根据,阴阳之气以理为体、为用,天下万物,要由阴阳之气造化而成,但也正是因为这样,二程反而无法解释气是如何生成的,于是就表述为,有理了以后,气也自然而然生出来了。

为了进一步解释理气之间的关系,程颐引入了“理一分殊”的命题。程颐在解《咸卦》九四爻时曰:“《系辞》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夫子因咸极论感通之道。夫以思虑之私心感物,所感狭矣。天下之理一也,涂虽殊而其归则同,虑虽百而其致则一。虽物有万殊,事有万变,统之以一,则无能违也。”此处应该是其“理一分殊”思想的主要来源处。程颐直接使用“理一分殊”命题是在《答杨时问西铭书》中,杨时来信对张载《西铭》有些疑问,说道:“然言体而不及用,恐其流至于兼爱。”认为张载民胞物与的观点有把仁爱泛滥之嫌,发展下去与墨子兼爱思想无异。程颐回信说:“《西铭》之为书,推理以存义,扩前圣所未发,与孟子性善养气之论同功,岂墨氏之比哉?”又说道,“《西铭》明理一而分殊,墨氏则二本而无分(老幼及人,理一也。爱无差等,本无二也)。”也就是说,《西铭》讲爱有差等,理一即是仁爱,分殊即是落实到不同的对象身上表现的亲疏厚薄的差异。这是程颐在道德伦理方面使用“理一分殊”的概念,但是,这丝毫不影响“理一分殊”在普遍性的哲学意义上的理论价值。无疑,这一概念可以很好地解释天理本体与具体形器之间的关系。

二、二程“理一分殊”思想阐发

(一)“理一分殊”与仁。二程的天理对华严宗有很多的吸收和借鉴,但毕竟他们提到佛教的时候,很多是批判的态度,如批判佛教“逃父出家,便绝人伦”。但也从此处能看到二程吸收华严宗的纠结之处。万理归于一理,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是二程思想所吸收的华严旨趣。法藏的镜灯比喻是对此的解释,它并不仅仅等同于朱熹解释的月印万川,同时强调一理也要归于万理,包括万理。而二程在此方面有些偏于一理,对万理强调的不太够,可以认为二程的天理,更应该归到“理一分殊”,更加侧重于一理和分殊的关系。

通过对仁的解释,同样能体现理一与分殊的关系。《识仁篇》中说,医书上曾指出手脚麻痹了,就是不仁,明道认为这就把仁的最原本的意思表达了出来,仁首先不是道德的意义,不仁首先是人得了病,身和心不通,道德上的仁也是此理,仁人就是用心与世界打通,与万物交往时候跟与自己的身体交往是一样的。仁者是与天地万物一体的,天地万物都是自己,都是自己的性,都是理,反之,万物都是一理,自然相通。学习儒家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仁,仁是最基本的,义、礼、智、信都是仁的表现。认得了这样的理,也就是体会到了仁,就不需要防检、修身、追逐之类。理是绝对仁善之体,理与仁可以通而为一。理作为生生不息之理,成就宇宙万象,赋予天地万物无限之生机,令宇宙处处充满盎然生机和生意,这也是天地仁德之发生和实现,“‘生生之谓易,是天之所以为道也。天只是以生为道。继此生理者即是善也。善便有一个元底意思。‘元者善之长。万物皆有春意,便是‘继之者善也”。

(二)“理一分殊”与诚敬。二程对诚、敬的理解体现着一理的意蕴。“如天理底意思,诚只是诚此者也,敬只是敬此者也。非是别有一个诚,更有一个敬也。”以比较浅的诚实为例,当撒谎的时候就不是诚,遮挡了部分理,而当人真正诚实说真话的时候,测谎仪会不在波动,此时体现的就是理。当对什么真正敬的时候,就在那感受到了理。这里有道德的含义,但不是靠道德律来体现,而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二程的理,让人严肃起来的理,最直接的意识的表达是敬,先诚然后敬。二程这里讲理是沟通一切的,万理只是一理,物我为一、人我为一,这是就诚了,这恰恰是人的本性,突破了小我,突破了自己,获得了人的本性,即理。“性既是理也,所谓理,性是也。天下之理,原其所自,未有不善。”人的本性、万物的本性就是理,得了理就诚了敬了。二程兄弟都讲“诚”、“敬”,但他们的理解有所不同。程颐强调,在内心诚敬的同时,外表也应该严肃恭敬。而程颢则认为,如果只是过分的强调敬畏,就会过于拘禁,提出必须首先识得仁体并以诚敬之心存养之。“学者先须学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意思是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没有物我内外的分别,我和万物达到了浑然一体的精神境界。而“识仁”、达到仁者的境界,就需要 “定性”的功夫,程颢解释道:“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苟以外物为外,牵己而从之,是以己性为有内外也。且以性为随物于外,则当其在外时,何者为内?是有意于绝外诱,而不知性之无内外也。既以内外为二本,则又乌可俱语定哉?”也就是说,所谓定性,无论身体与外物或动或静,心都应当是寂然不动的,这样也就无所谓内外了。程颢的定性的修养方法主要继承了孟子的“不动心”的思想,同时也吸收了佛家和道家的思想,强调人虽然要接触事物,但不能过于执著于具体的事物上,这样心才能从外界的诱惑中摆脱出来从而达到自由、安静、快活的境界,但这种超脱还要洞明内心和外物,心对外物才能像明镜那样反照外物。“敬”对程颢来说既是修养德性的功夫,也是明晓天理最可靠的途径,做到敬,就会上达天德。因为天理本来就是敬之根基。人们要做敬的功夫,只是恭而不遵循禮,那只能是空架子,他所追求的容貌端正,言语合理,并不是为了独善其身,也不是为了他人的私念,而是天理要求本当如此,所以当做到“敬”的时候,自然就和天理相吻合了。

程颐也强调“敬”的修养方法,但两者又有其不同之处,在程颢这里,诚和敬是相互发明的,他的敬更接近于诚,十分强调敬的功夫必须把握一个限度,否则,就会伤害心的自在和乐。在程颐这里,诚是心的本初的统一体,用《易经》中的卦名“无妄”为诚定义,并注释为:无妄者至诚也,至诚者天之道也。天之化育万物,生生不穷,各正其性命,乃无妄也。人能合无妄之道,则所谓与天地合其德也。

参考文献:

[1]《周易程氏传·咸卦》。

[2]《程氏粹言·卷一》。

[3]《河南程氏遗书》,北京:商务印书馆。

[4]《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

作者简介:

王思远,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哲学博士。

猜你喜欢

基础思想
四年级下册期末质量检测(一)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最憨厚笔记 夯实基础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拨乱反正 夯实基础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趣味改字
思想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