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蜡八”里的民俗流动

2020-09-10丁云

现代苏州 2020年1期
关键词:腊八粥文旅和尚

丁云

都以为腊月初八是喝粥的一天,原来是被“腊八粥”抢了风头,腊八本是古人祭祀祖先天地百神的节日,“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

12月31日,第四届姑苏区“腊八”民俗文化节开幕式。活动现场一片红彤彤,除了喝腊八粥,还有写春联、送年画,气氛已是新春将至。按照中华民族很多地方的规矩,过农历的新年,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头了。此时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而苏州也正是在这一天降温至0℃。

腊八源于“蜡祭”,祭祀农业八神

第四届姑苏区“腊八”民俗文化节开幕式带来了一场“走近腊八”的文化之旅。活动现场,有腊八百米长卷、创意手工作品、腊哥八妹动态表情包,还有幸运市民获赠暖心粥的照片。现场搭起了香气四溢苏式小吃街,竟也有现制的萝卜丝饼、巧果、豆腐花、腊八粥等苏式传统小吃。眼看快到春节了,写春联、送年画等现场已经洋溢着新春将至的喜庆氛围。

今年的开幕式活动首次采用了文化气息浓郁的现场访谈形式,以“人间有味 腊八粥香”为题,围绕“渊源流长话腊八”“新老苏州看腊八”“吴韵声中听腊八”“幸福民生在腊八”和“文旅融合论腊八”五个版块邀请专家学者、新老苏州和社工代表,一起来畅聊腊八的民俗文化。

农历腊月初八的“腊八节”在民间是一个古老且重要的传统节日。苏州家家户户过腊八,中国民俗学会理事、苏州博物馆研究馆员沈建东详解了腊八节的古老来历。

腊八节起源于古代的“蜡祭”,这是一种冬季祭祀农业八神的仪式,因而也称“蜡八”,古代的蜡八,一为先啬神,即神农;二为司啬神,即后稷;三为农神,就是田官;四为邮表畷神,是始创田庐、开道路、划疆界的神;五为猫虎神,专门吃野鼠野猪;六为坊神,就是堤防之神;七为水庸神,也即守护水沟的神;八为昆虫神,一共八位神明。从南北朝开始就固定为每年的腊月初八了。在古代,腊八节也是合家团圆、宴饮欢乐的节日。朝廷會在这一天向官吏、士卒发放钱物,小辈、学生也要向长辈师长们敬送腊八粥。

腊祭时候举行驱疫行傩的仪式。蜡祭仪式结束以后,古人更要进行宴乡活动,“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因而古谚说,“腊鼓鸣,春草生。”

腊八民俗既是人群融合,也是文旅融合

今天,腊月初八喝腊八粥,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事项,关于腊八的传说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类项目。苏州市非遗保护办公室原主任、研究员龚平告诉大家,有关于腊八粥的来历在民间还有更多的传说。

苏州人最熟知布袋和尚的故事。西园斋堂打杂的和尚,三年里将被抛落的米、豆、谷、粟等捡进布袋。有一年腊月初八,西园举行释迦牟尼得道大典,管钱粮的和尚一时忘了开仓取米,就上大殿念经去了,布袋和尚靠收集的粮食煮粥,替钱粮的和尚闯过一关。

在流传甚广的民间故事里,腊八粥既是修筑长城的劳工们合伙凑出的“活命饭”,也是宋朝百姓犒劳岳家军的“千家粥”。就连印度都有着关于腊八的传说。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经六年苦行,他每日仅吃一叶一米,那年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后世不忘他受的苦难,腊八吃粥纪念他,这一天也就成了“佛祖成道日”。

“多种多样的腊八传说,正反映了腊八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变性,是值得多维度挖掘的文化财富。”龚平说。流变性是非遗七个基本特点之一。所谓流变性,就是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会随着人口的迁徙而流动,并且与所到之处的地理、气候、百姓信仰等因素相融合,在内容上有所变异。苏州已经成为继深圳之后的“中国第二移民城市”,许多新苏州人正带着当地的传说逐渐融入苏州文化。

腊八传说里,还有一则是关于朱元璋的。明太祖幼年被囚禁时,扒鼠粮煮出来的“救命粥”也是一碗腊八粥,翻身后,为纪念当时当境而设立了腊八节。一碗腊八粥看似普通,谈及传统节日品牌建设中的文旅融合之路,在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叶正亭眼里至少有三层深意,是一碗不忘过去的粥,一碗饱含温暖的粥,也是一碗健康本真的粥。“腊八民俗文化要在文旅融合之路上走好走远,就好好借鉴融合优质的民间粥点,从一碗腊八粥入手,用心打造姑苏一碗粥。”

猜你喜欢

腊八粥文旅和尚
深度拓宽文旅融合边界
推动文旅消费提质扩容
三个和尚有水吃
文旅地产 破局模式
一起喝腊八粥
文旅地产或将逆风飞扬
小和尚
小和尚的烦恼
腊八节
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