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雷尔教育思想与当代意义
2020-09-10陈志圣
陈志圣
摘要:独立后的坦桑尼亚教育在其国父尼雷尔以及“自力更生”政策指导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本文从尼雷尔教育思想理论基础、思想内容、教育政策、取得的成就与不足以及当代意义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尼雷尔;坦桑尼亚;自力更生
一、尼雷尔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早在19世纪40年代,传教士将西方教育模式带到坦桑尼亚。德国占领时期,殖民地政府对教会学校提供一些资助,学习层次仍局限在初等教育阶段。一战后,英国依照1922年国际联盟授权接管坦桑尼亚。英国“间接统治”期间,殖民总督负责监管学校、制定和实施教育政策(Buchert, 1994)。殖民地教育带有明显种族分化,白人享有优先受教育机会,亚裔其次,非洲人排在最后,不同地区、不同族群、各宗教社团间教育发展极不均衡,向当地人灌输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知识体系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当时教育的核心目的是服务英国殖民统治,培养维护殖民体系所需要的教师、低层官员及教会人员。
二、尼雷尔教育思想
(一)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改造
尼雷尔在當时提出极为鲜明的教育改革政治目标:坦桑尼亚正在建设一个平等、共享努力成果、人人工作的社会,教育制度必须服务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教育制度“应当鼓励为了共同利益而共同生活、共同工作的社会目标,应该为年轻人能在社会发展中起到强有力而建设性的作用做准备。”尼雷尔进一步阐述教育应该教导学生对全社会的责任感,重视合作的力量而非个人提升,重视平等观念。
除了传播社会价值观外,年轻人还要为未来工作做准备。坦桑尼亚是个农业国,“以农立国”是尼雷尔国家治理的核心思想。国家的改善依赖于那些致力于为农业和乡村发展而努力工作的人们。当然,这并不意味坦桑尼亚的教育就是培养具有不同技能、被动接受指令的农业工作者,教育应该培养优秀的农民。同时,坦桑尼亚还要培养自由民主社会里有责任感的工人和公民,他们能够独立思考、能够解读政策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加以实施。
(二)教育为自力更生
政府发布的教育改革文件《教育为自力更生》(Education for Self-reliance)就直接体现了这一点。尼雷尔自力更生的教育思想是在坦桑尼亚独立初期的现实基础上提出的,同时也借鉴了中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道路。尼雷尔认为:“人们想要改善生活,捍卫自由与独立;只有以最快的速度,尽最大努力地去学习,才能实现国家建构的真正目标。如果要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必须通过接受教育来改变。必须认识到贫穷不是必然的;也不能一味要求别人对此有所行动。如果每个人都等着政府或者政党来改变他们的生活,这是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的。”[1]独立的坦桑尼亚,想要凭借自己的力量得到真正的发展,这一初衷渗透到坦桑尼亚各方各面。
三、尼雷尔时期教育政策
尼雷尔时期教育的改革措施就是尼雷尔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无论是政府发布的政策文件,比如《教育为自力更生》(Education for Self-reliance),还有尼雷尔在各种场合发表的演讲,都是尼雷尔时期教育政策及改革措施的发布渠道。以下三种基本思想是尼雷尔时期坦桑尼亚教育政策的基础:第一,每个人基本上都有同等的价值和平等的权利;第二,每个人只有作为社会成员才对自己和其他人有意义;第三,基本的识字和计算能力解放了人的个性,因此,除了识字和算术对国家经济和个人经济状况的贡献之外,它们本身也是很有价值的。[2]
(一)普及初等教育
1967年《教育为自力更生》(Education for Self-reliance)发表后,坦桑尼亚教育重心由中等及高等教育转向了初等教育。坦桑尼亚加快普及初等教育的步伐,让全国儿童都接受7年的初等教育。
尼雷尔时期对小学教育体制也进行了改革,具体方案包括:1.小学入学年龄由5-6岁提高到7-8岁,使其进入学后更快地进入学习,并且小学毕业生能够参加社会工作;2.小学课程大力改革,增强实践性与职业性;3.增强小学教育的完整性,降低小学升学率。
(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建立学校农场既是将小学教育与社会需求(当时坦桑尼亚经济体系是农业主导型,农业需求是国家第一需求)相结合;同时也是教育投入无法满足人口增长,学校需要自我维持的出路。学校农场亦是尼雷尔在全国展开的“乌贾马运动”(ujamaa)和坦桑尼亚自力更生思想的缩影。同时,在小学课程中大量增加了农业科学教育的内容。
中学规定学校里的清洁工、园丁的工作都应该由学生自己完成。中学生年龄高于小学生,因此在思想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也应有更高的要求,要让学生形成整洁的房间、漂亮的花园与好文章、高分试卷一样值得骄傲的观念。中学生的年纪在很多国家已达到劳动力的标准,所以中学生更要为坦桑尼亚社会主义社会的需求做准备。同时,尼雷尔总统还建议学校各年级错开放假,这样学校农场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满足学校所需。中学和师范院校除了学校农场之外,还建立了学校生产车间。
四、尼雷尔时期坦桑尼亚教育的成就与不足
(一)尼雷尔时期坦桑尼亚教育取得的成就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发展,坦桑尼亚教育在尼雷尔时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坦桑尼亚教育投入每年稳定在政府经常性支出的20%左右;坦桑尼亚初等教育公立学校招生人数从1965年的740,991人增长至1985年的3,160,145人;中等教育公立学校招生人数从1966年的23,836人增长至1985年的42,322人;文盲率从1966年的71.9%下降至1986年的10%;[3] 1970年建立了坦桑尼亚第一所大学——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各类学校数量明显增加等。
(二)尼雷尔时期坦桑尼亚教育存在的不足
虽然尼雷尔时期坦桑尼亚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存在很多问题。第一,尽管坦桑尼亚独立后一直推行教育本土化改革,但始终无法摆脱英国殖民留下的影响。第二,斯瓦希里语作为教学语言仅限于小学阶段,并未成功扩大到更高的教育阶段。第三,教育重心摇摆不定:坦桑尼亚独立初期,受到美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影响,坦桑尼亚把扩大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摆在教育战略优先位置。
五、尼雷尔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
尼雷尔的教育哲学与教育思想至今闪烁着光芒,给坦桑尼亚乃至整个非洲大陆当代的教育发展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巨大的价值。
1.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尼雷尔时期坦桑尼亚教育取得成就表明,非洲教育要想得到真正的发展,仍然是要走自力更生、自主发展的道路。
2.教育服务本土发展。尼雷尔时期,坦桑尼亚经济结构是农业主导,所以在学校教育中加入农业劳动、学校农场等内容;为了坦桑尼亚本国不同的族群融合和国家建构,让斯瓦希里语成为国家官方语言及义务教育、成人扫盲教育的教学语言。
3.教育人人平等。坦桑尼亚在英属殖民地时期实行的是“精英教育”政策,没有教育平等可言。到了尼雷尔执政时期,政府大力推行平等教育、成人扫盲教育,使桑尼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非洲大多数国家公民是由不同的族群、肤色、人种组成的。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是一个国家教育乃至整个国家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Julius K. Nyerere, Freedom and Developm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39
[2]Julius K. Nyerere,Education in Tanzania[J].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1985, 55(1):45-53.
[3]Buchert L. Politics,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in Tanzania, 1919-1986: an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of social change[J].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