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思想、道德准则于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意义
2020-09-10李兵亮
李兵亮
摘要:坚定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对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的吸收,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因此,笔者试图从分析儒家传统的核心治国思想的具体内涵入手,找出儒家治国思想、道德准则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影响。
关键词:儒家;道德准则;市场经济体制;意义
依然还记得第十七届世界杯上中国足球的唯一一次亮相,结果令人非常遗憾,一球未进,一场未胜。时任香港风凰电视台时事评论员阮次山在评论中国队时,提到了中国和巴西队赛后采访巴西队员时,巴西队员认为中国队在踢球时过于“客气”。阮次山也具体地分析了这句话的意义,认为中国人这种“礼让”的性格影响了中国队的发挥。无独有偶,当时国内有一位著名的体育评论员曾经说亚洲球队很难成为世界上的顶尖球队,原因是亚洲人的“温、良、恭、俭、让”的性格所决定的。
在这,我们姑且不论这位体育评论员和阮次山们的观点是否完全正确。但据我的理解,他们所说的亚洲应该是指占亚洲大部分地区的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这个地区由于历史上中国的强大,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也非常大,而一个地区的人们的性格形成,其文化的作用是决定性的。不管是巴西队员所描述的“客气”和体育评论员所说的“温、良、恭、俭、让”,事实上都是由于受中国的传统思想一一儒家思想所影响的。而在踢球时是不需要“客气”和“礼让”的。
通常,我们在描述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同时,经常用“博大精深”四个字并引以为自豪。
勿庸讳言,我国的传统思想当中有大量值得我们自豪的东西,但从辩证的观点来看,任何一种哲学思想都有其两面性。更深入地说,任何一种思想无论在历史上和现实中都会对人们的思维方式、社会政治、经济等诸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此,我只是想从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关系结合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主流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对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如建设的影响谈一些粗略的认识,以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礼治”与“仁政”是儒家的治国思想
先说“礼治”。在孔子的解释中“礼”是指周朝的礼仪制度,意思是用周朝的典章制度来统治人们。此外,他还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意思是“不符合周礼的不看,不符合周礼的不听,不符合周礼的不做”。
宋朝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意思是说天子的职责最大的莫过于引导人们遵循“礼”,当然他所说的“礼”应该不是指“周礼”,而应该指当时封建社会的制度,而宋朝的程颢、程顾(二程),他们认为“理”是天下万物要遵循而不可违反的,“理”是自然界的最高准则,也是社会的最高准则,即包括物的“理”,又包括封建社会的“孝、悌、信、君道、子道“都是礼所规定的把自然界也道德化了,究其实质是从理论上把中央专制集权的社会秩序固定下来,其所描述的“理”实际上是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体系。
“礼治”是“仁政”思想的具体体现。孔子在回答其弟子颜渊关于“仁”的具体内容时说“克已复礼为仁”。意思是“约東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周礼的规定这就是仁”。战国时期的孟子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之上发展了仁的学说。不过孟子所说的“仁”在内容上已经发生了根本上的变化。孟子主张给劳动者以土地,转而维护封建社会的秩序。
“礼治”和“仁政”是儒家治国的主要思想,实际上是指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礼”是就社会制度来说的,而“仁”是就伦理方面而言的。就其内涵而言,对建设我国的市场经济仍然有借鉴意义。
我们知道,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制度,它是指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是通过竞争,由市场供求决定的价格来调节,从而实现资源在不同领域的合理化配置。由于整个社会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都由市场来调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具体经济运行基本上是一种自发的、无政府状态下的运行(董辅《用辩证的眼光看市场经济》)。
那么,政府如何来规范市场行为呢?当然主要是通过法律来规范市场经济的运行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市场经济是一种“法治”的经济的本来涵义。
前面我们在谈及儒家的治国思想时已经叙及孔子所指的“礼”是指周朝的典章制度,孔子要求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而程朱理学则是把天下万物都规于一理,从程朱的哲学思想体系来看,其目的是要把人们的所有行为都要纳入封建的伦理道德体系之中,可谓殊途同归。由此可见,儒家的治国思想是符合市场经济的法治精神的。
与此同时,儒家的治国思想具有市场经济的法治精神,这一点我们必须正确的理解。
首先,我们知道,中国封建社会从根本上说是人治的社会,而在这里我们又说其具有法治精神,这是否存在观点上的错误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在这里我们仅取礼治的哲学内涵,并不取其具体内容,也就是说我们推崇不是封建社会的制度。
其次、从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来看,无论是封建社会上升时的孔子、孟子还是封建社会没落时期的 “二程”和朱嘉,都是认为“礼”和“理”是不能突破和变化的。如孔子极力反对违反“周礼”的行为,当鲁国季氏(其身份是大夫)依礼只能用乐舞三十二人却用了六十四人時说:“是可忍,孰不可忍”。北宋的王安石变法由于司马光的极力反对最终失败了,当西方列强在不断上升的时候清朝的统治者们仍然认为“祖宗之法不可废”。在政治上固步自封,经济上闭关锁国,导致中华民族经历了长达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
所以,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时要批判性地借鉴儒家思想中的治国思想,吸收其中之合理因素。具体说来,就是我们在把所有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纳入法制的轨道中的同时,还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国内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不断地修改和完善法律法规,以适应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在现在我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化的时代,则更需要如此。
“礼治”与“仁政”是儒家的治国思想, 而“中庸”是儒家的最高为人处事准则。
“中庸”是指“中正而永恒不变”。按照宋朝理学家程颐的解释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其意思是指不偏离“礼”就是中,不改变“礼”就是“庸”,“中”是天下人必须遵守的“道”,“庸”是天下永恒不变的“礼”。
从中庸之道的含义来看,实际上是儒家为推行“礼治”和“仁政”而产生的行为准则,两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从宏观上来说,它们对市场经济的影响是一致的,其具体内容在前一部分已经有了详细的阐述,这里我仅从微观方面进行阐述。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传统思想对一个民族性格的形成可以说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如我们前面已经说过的“温、良、恭、俭、让”的性格,实际上是由于中华民族长期在“中庸之道”的这个行为准则体系下形成的。从上面对中庸之道的具体分析中可以看出,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儒家行为准则对市场经济建设仍然有重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市场经济建设的初期,传统的行为准则对市场经济中的经济运行有一定程度上的约束。换句话说,当市场经济体制尚处于建设和完善时期,适合市场经济运行的法制体系尚不完善时,我国传统的道准则仍然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约束力。
二是儒家传统的道德准则不符合市场经济的竞争原则。我们清楚地知道,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原则就是企业在与其它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胜劣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失败将会直接危及到生存和发展。
正如中华民族有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谚语,如“得饶人处且饶人”实际上体现了“中庸”准则中的“讓”的道德理念。这些道德理念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是必要的,但我们如果把它用到市场竞争中去,这显然不符合市场竞争的原则。“商场如战场”说的正是市场竞争的残酷性
儒家传统的道德准则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创新原则。由于市场竞争的残酷性,所以企业要想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地创新。首先是观念上的创新,观念上的创新包括经营理念和经营思想上的创新;其次是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上的创新,再次是科学技术上的创新。
因为,儒家是最高道德准则一一“中庸”之中的“庸”是指“不易”。
在儒家重要的经典《礼记》中有“言破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杀;行例而辦、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杀(《王制》)”。这成为对持不同政见者进行镇压的理论依据。“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王制》)”的原则,则阻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综上所述,儒家的道德准则对市场经济具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市场经济原则是法治、竞争和创新。所以,对于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我们要正确对待。 就是要“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这才是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