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

2020-09-10田思语

高考·上 2020年1期
关键词:黑板同伴同桌

田思语

【活动背景】

在备写心育研究论文《浅析国际课程下高中生学习动机的心理成因及强化策略——以南师附中IB项目部高一年级学生为例》的过程中发现,超过一半的受访学生表现出学习动机过强的状态;而通过访谈得知:造成动机过强的心理压力并非来自于父母、教师和学校,而是来源于同伴。相关的具体描述有:“同桌太强了,我的压力好大。”“同学们都是学霸,我太普通了。”“不管是性格、成绩还是思想深度,我的同学们都好强。”但当受访学生在学科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向同伴寻求帮助又是他们的前三选择。可见,同伴在这些高中生的学习生活中发挥着非同寻常的重要作用。

受访对象中有两位女生正好是同桌。女生甲多次表示她的同桌给她带来巨大的压力。当我进一步询问时,她描述同桌成绩很好,但学得很拼命,且总是装作一副不满足甚至焦虑的样子,即便考试成绩很好,也会在交卷时哀嚎;这样的同桌使她“不舒服、很紧张”,同时又“很羡慕”。而这位同桌女生乙,她所填写的《中学生学习动机量表(MSMT)》反映出她的学习动机过强,在学习目标方面必然存在问题和困扰,需要及时调整。而她本人在访谈中描述自己“相比于其他同学,自己的性格太‘窄’”“不喜欢主动交流”“花了许多精力在学习上,所以成绩才会比较好”“为了成绩一直好,压力很大”。可见,女生乙并非如女生甲所述——装作不满意、焦虑的样子;恰恰相反,女生乙的确因自己在成绩方面的追求完美而承担着巨大的压力,“不满意、焦虑”正是她最真实的表现。正是女生甲对同桌了解不深、对自己认识不足,使她对同桌的言行产生了误解、对自己真实能力的描述产生了偏差,并最终表现出不自信、压力大的心理样貌。

综上所述,同伴带来的影响明显且深远。正确客观地认识同伴、积极真诚地结交同伴,同伴之间相互学习、互相欣赏,方能使双方获益、共同成长。

【活动目的】

1.促进学生心理发展,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意识。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培养学生积极乐观、自信向上的心理品质。

3.指导学生建立良好同伴关系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社会生活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活动对象】

高中生,最好同班;一起学习、生活已达半年时间,有较为丰富的共同经历;彼此之间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对一些同伴有非常深入的了解。

【准备工作】

1.“相同图案分组”活动需如下材料:相同图案纸片各四/五张,图案种类按班级人数而定,只需确保每组不少于四人、不多于五人(本方案以每组四人为例)。

2.“Yes&How,No&Why”活动需如下材料:A5纸张若干,上面写上学生姓名,即每位学生都会有一张写有自己名字的A5纸;学生自行备笔。

3.2-3分钟短视频一个,展现各种活动中个人风采、同伴互助的精彩瞬间。

【活动内容】

1.暖身活动:“相同图案分组”及“这让我想到……”,分组并引入话题

目的:用两个简单明快的小活动来快速分组、引出话题,调动学生积极性,将其注意力集中到活动话题上。

流程:

“相同图案分组”

(1)教师分发带有图案的纸片,每位学生一张。

(2)学生离开座位,找到拿到相同图案的同伴。

(3)活动小组成立,选取教室区域为小组活动空间,成员可坐可站。

“这让我想到……”

(4)教师讲解要求:老师会前后给出两个形象,每给出一个形象,每个小组需有两到三名成员就这个形象给出一个描述性的词语或短句,可以重复。

(5)教师在黑板上写下第一个形象:我;学生按小组远近顺序报出词语,教师记录在黑板上,重复或意义相同的词语画正字记录;一轮结束,学生会就“我”这一形象给出近十个词语或短句。

(6)教师在黑板上写下第二个形象:同伴;学生按小组远近倒序报出词语,教师记录在黑板上,重复或意义相同的词语画正字记录;一轮结束,学生会就“同伴”这一形象给出近十个词语或短句。

(7)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两种形象对应的两组词汇或短语,哪一组更丰富?哪一组更积极?

(8)教师挑出典型的、重复次数多的词汇或短语提问: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自己是XX的?对于同伴,为何会有XX这样的描述?

(9)教师引入话题:我们大家的心中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困惑,现在我们不妨用一些时间,走进自己和同伴的内心,听听彼此的心声。

注明: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学生间的网络用语、流行用语,只要无伤大雅,教师应予以理解和接受。例如:大佬、学渣。

2.主题互动:“Yes&How,No&Why”,创设情境,讨论交流,分享感受

目的:以小组为单位互动交流,高效且有效,让全体学生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和时间表达,分享各自感受,并从中获得情感体验。

流程:

“Yes&How,No&Why”

(1)教师讲解要求:“Yes&How”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除本人外)在写有该成员名字的纸上写出其两个优点,并佐以实例,例子需具体详尽,不重复列举;例如:多才多艺:你在慈善义演上表演了钢琴独奏、演奏动人心弦,有责任感:班级钥匙在你的手上,你每天都第一个到班开门,谢谢你。“No&Why”则要求以问题的形式给出其一个令人不解或不舒服的方面,也需描述详尽,不重复列举,例如:你总是上学迟到,是不是有什么难以克服的困难?

(2)互动活动开始,小组成员轮流依次在写有某成员名字的A5纸上按要求写出“Yes&How”及“No&Why”,寫罢,每位成员都会拿到写有自己名字的纸,上面列有六个“Yes&How”和三个“No&Why”。

(3)讨论交流开始,从每小组最年长的成员开始,先读出自己纸上“Yes&How”的部分,要求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读后向小组其他成员们说一句“谢谢大家!”再读出“No&Why”的部分,要求读后对三个问题一一做出解答,其他成员及时反馈:可表示理解、感同身受,可依据其解释进一步提问,或帮助其寻找解决策略。

(4)教师宣布时间到,互动交流停止。

3.教师引导,学生主导,反馈心得

目的:教师提出总结性问题,由学生主导进行反馈、汇总观点、得出结论,使他们对自己产生的观点发自内心的认同,以期最终实现其认知和行为的转变。

流程:

(1)教师总结交流活动并进一步深入引导:通过小组内部互动,想必大家对自己、对同伴都有了更为丰富全面、更多积极肯定的了解。现在,我们再看看课堂开始时我们留在黑板上有关自我、同伴的词汇和短语,大家有没有想要做删减或添加的呢?

(2)学生主动发言,他们会给“自我”和“同伴”两个形象添上更多具体、细致的描述,或许还会要求删掉一些概括的、消极的描述。

(3)教师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从他人的角度更客观、全面的认识了自己,也从多个角度认识了我们的同伴,请大家不要忘记今天我们在黑板上写下的词句,也不要忘记你的同伴们给你的肯定、赞许,当然也包括希冀。让我们与同伴携手共进,一同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

4.视频:《我们一起走过的路》,主题深化,情感升华

目的:以一个短视频结尾,视频内容突出展示活动中的个人精彩瞬间以及丰富的同伴互动,再次帮助学生肯定自我、欣赏同伴,同时也烘托气氛、升华情感。

流程:

教师播放视频,在视频中结束这一节课。

【方案总结】

此次活动方案的选题从实际问题出发,内容包括自信培养和交往指導两个方面,方案设计遵循全体性、主体性、活动性、情感性、开放性和过程性这六大原则,旨在帮助高中生认识自我和人际交往。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主要发挥引导和解释作用,全体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生们在教师及其组织的活动中发现问题、讨论交流、解决问题、提高认识。而相关的活动设计则从高中生认知水平和认知特点出发,不肤浅、不吵闹,目的明确、流程清晰,有意识地弱化表面互动、突出深层交流。

猜你喜欢

黑板同伴同桌
黑板和粉笔
换同桌
黑板
寻找失散的同伴
嘿,这欢乐的日子!
同桌有病
羡慕我同桌
落地
会发光的充气式黑板
好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