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偏远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思考

2020-09-10郭慧敏

高考·上 2020年1期
关键词:偏远地区基础教育互联网+

摘 要:我国教育发展不均衡,东西部发展差异显著是多年来一直存在的问题,其中基础教育发展问题更是需要亟待解决的。本文借助“互联网+”这一理念,首先简要说明“互联网+教育”融合的合理性,其次以内蒙古W县为例,最后侧重于分析“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偏远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偏远地区;基础教育;

一、“互联网+教育”应用而生

2015年,“互联网+”首次被列入《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互联网+”理念旨在推动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结合,为传统行业注入新鲜血液,教育也实现了与互联网的有效结合。[1]2019年3月15,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发展“互联网+教育”,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性。从国家当前教育发展的整体情况来看,偏远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整体处于之后状态,建立共同发展的教育系统,实现各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站是社会各界的共同愿望。

二、“互联网+教育”跨界融合的合理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不均衡现象越来越明显,党中央和国家高度重视这一问题,提出要加大对偏远地区教育的投入力度。“互联网+教育”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利用互联网不受空间限制的特点,将海量优质教育资源传递到偏远地区,这对实现教育均衡,提高偏远地区教育质量有重要意义。

三、“互联网+教育”为W县基础教育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W县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多年以来被国家列为贫困县,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大力开展,W县于2019年4月份刚摘下贫困的帽子,尽管如此,县城的各项基础设施仍然落后,学校教育资源匮乏等历史性问题还未解决,尤其是基础教育发展仍然薄弱。

“互联网+教育”的出现为保障教育公平、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发挥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偏远地区基础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互联网+教育”实现了教育模式的更新

“互联网+教育”的出现使得传统的因地域、时间和师资力量导致的教育鸿沟逐渐缩小,传统教学模式受到了挑战。[2]在传统模式中,教师是课本知识的传递者,学生被动地接受着课本知识,在整个班级中,教师因作为传递者而掌握班级管理的主动权,学生基本不会质疑老师的任何命令。经过笔者的了解,在W縣的中小学课堂上,毫不夸张地说,学生仿佛就是一个接受知识的机器,课堂氛围没有任何活力,教师也只唯书,书本对他们来说是知识的绝对权威来源。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简单的来说,学生可以借助学习视频,ppt等方式获取知识,也可以运用各种学习网站进行学习,借助这种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课堂氛围会被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有所提升。

(二)“互联网+教育”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

“互联网+教育”为教育资源搭建了一个存储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育资源可以随机整合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众多优质课程,精品书籍以电子版的形式作为一种公开的信息资源在网络上被无限次传播、共享并重复使用。一些教育发达地区的优秀教师的公开课等打破了传播的空间限制,在互联网上大量涌现,积极推动着教育的进步。对于W县的中小学来说,通过互联网很容易就可以获得海量的知识,并且可以随心所欲去学习各个学科知识以及各种发达地区、高质量学校的精品课程,不再局限于书本,从而有利于实现教学的灵活性。

(三)“互联网+教育”有助于改善师资问题

在类似于W县这样的偏远贫困地区,师资队伍不健全是多年来国家重视的难题,伴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出现,这一难题也可稍有改善。在W县的中小学,教师数量不足,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师资队伍老龄化是很明显的问题。学校没有足够的优势留住人才,也没有条件支持教师经常外出培训学习。所以,利用互联网,年轻教师可以积极主动的学习,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学生可以学习网上的精品课程,对课本知识进行查漏补缺,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教师短缺的状况。

四、“互联网+教育”模式下W县基础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我们仍要看到未来所面临的挑战:

(一)以W县为代表的偏远地区互联网基础教育设施不健全

在西北偏远地区教育信息化硬件设施仍然薄弱,具体表现为教育经费不足、教育基础设施陈旧简陋等方面。[3]对于W县来说,全面铺设网络设施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做不到网络的全面覆盖,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互联网+教育”的发展。

(二)偏远地区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亟待提高

经过笔者的调查发现,W县某些重点班级铺设了网络设施,尽管如此,教师也不会去有效利用。很多教师尤其是年纪较大的教师一方面是缺乏使用的技能,另一方面,传统观念使得他们认为上网就是“玩儿”的,不利于学习,这就导致了资源的浪费。还有一些年轻教师是相反的状态,有了电脑作为教学辅助,使得部分教师变得懒惰,太过于放任学生自主学习,缺乏对学生的有效管理。

(三)“互联网+教育”背离了育人的本质要求

“互联网+教育”过分强调“教书”,而忽视了“育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与学生面对面接触,学生的一举一动老师尽收眼底,包括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也都在教师的掌握中。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会将德、智、体、美、劳的育人理念渗透其中。然而,在“互联网+教育”模式中,教师和学生更多的是知识和信息的交流,教师无法体会学生的心理状态,也无从掌握学生的任何活动,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许知识学会了。

小结:“互联网+教育”的应用机遇和挑战并存。在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改善偏远地区师资问题有着重要作用。对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偏远地区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整体发展有重要意义,但我们仍需不断探索,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1]梁斌.“互联网+教育”促进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及对策[D].太原理工大学,2018.

[2]赵国庆.“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对[J].中国科技奖励,2015(08):39-41.

[3]平和光,杜亚丽.“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6(01):13-18.

作者简介:郭慧敏(1994—),女,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政策与法.

猜你喜欢

偏远地区基础教育互联网+
新时期偏远地区乡村干部履职状况研究
“考虑偏远地区211大学比较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