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公共空间中公共艺术与公共性的关系研究

2020-09-10崔斌谢雨珍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1期
关键词:公共性空间艺术

崔斌 谢雨珍

摘要:随着公共艺术在当代的不断实践,学术界对于公共艺术相关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入。规划学、建筑学、城市史学、艺术史学、城市社会学和人文地理学等相关领域的学者和专家都开始关注这一领域,诸多随公共艺术发展而产生的公共空间问题,如公共艺术与建筑的关系、城市保护学的关系,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公共艺术在城市空间的建构等都日渐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公共空间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释义

凡作为城市生活中的共用共享的空间,都可以说是公共空间。具体地说,从使用性质、消费特征、活动功能等方面,公共空间的直接义和扩展性可定义如下:

“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根据居民的生活需求,在城市公共空间可以进行交通、商业交易、表演、展览、体育竞赛、运动健身、休闲、观光游览和节日集会等人际交往类型的多类活动。公共空间又分开放空间和专用空间。开放空间有街道、广场、停车场、居住区绿地、街道陆地及公园等,专用公共空间有运动场等。城市公共空间的广义概念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公共性

(一)“公共性”的释义

“公共性”不是简单意义的聚集在一起。“公共性”是人与人之间所构成的不同视点、不同意义的陈述方式和不同观念之间所达到的最大、最适宜、彼此都可以共享的、同时  在场的认同,但认同不是统一。因此,现在还没有一套来评价和检测公共性的体制。认同与宽容,异端化有多大,“公共性”就有多大,所以这就是社会文化的量度。

(二)公共性的核心价值体现

公共性的核心价值是通过空间形体呈示出来。这个层面的公共性是指人与人在公共领域里交流与对话的理解过程;理解不是消解,是丰富自我和认知差异,感受到交流与理解之中的公共性存在;它具有普世的价值与人类学意义。

公共艺术所塑造的人文价值空间就是在于推进这种公共性的增值,不是“逼近”,而是对人的人性和人文诉求的“唤醒”“开启”,通过美的解读及自我反省达到自我打开而走向欣赏差异的共同分享。

三、城市公共空间的公共艺术

(一)交流与共享的公共领域

人和人之间经常要交流,这个文化是人类的发展到达一定的程度体现出来的公共空间。也是人们谈话和分享的进程,同时也是城市建设者和管理的人应尽着许多的责任和义务。

现今的公共交流系统大多数都离不开现今传输的技术。从一个角度来讲,公共空间的作用越来越大,就更加要去刻画出这个文化,打造一个有利的文化;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要想人们对这个空间有更多的想象,那么就需要人们对这个空间提供语言和共识,提供“话语”让人们能够了解这个文化,喜欢这个文化。

现代人对城市空间文化的最高追求也差不多就是这种形式,对公共艺术的诉求和对地缘性空间构造的努力。

(二)公共艺术精神的社会塑造

1.公共艺术的魅力

主流文化和经典文化的结合的就是公共艺术,公共艺术的特点不像其他大众文化,也不是当今流行的文化。要从创作方式和这个文化所特有的意义去实现它,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不是那种用了就丢掉的那种文化。所以,公共艺术务必要斟酌人生意义是否能耐久和永存,能否产生对历史有意义的价值。不过它务必是属于当代文化的,应该是由大众参与和传承下去的,只有大众参与了,才能被大众所用。这个矛盾是无法解决的,不过这也是它独特的吸引力。

2.公共精神的塑造

不同的时代对公共空间的需求特点是不同的。它直接影响着能现代人民的发展,是公共空间最广泛的基础。不过这个空间对城市的多数人都是有利的,最为重要的一点,人们在公共场所与人交流时会明白“公共性”的真正含义,这个也是刻画现代人们公民文化最简单的方法。这种空间功能为社会提供了挺多的好处,是对美学的向往和期待。

人们这样看待纽约中央公园建立的作用与意义:

景观概念的轉变重新定义了市民的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主观的心理空间。

“森林公园意味着一种通过赋予公共角色来实现个体的解放。它表明了在公园里分享城市生活新的形式的可能性,在这里个体存在于与社会对话关系中。这里,一个人可以调节他或者她的存在符合于有更大关联范围的个体主观。从一个主观到另一个,很大程度上存在并保留了有目的介入社会的可能性。”

(三)案例分析——《台湾台南县后壁乡土沟村聚落艺术改造行动》

这个案例是一个乡村公共艺术实践的总结报告。该报告披露的工作方法对乡村公共艺术实践,介入的艺术团队和地方民众,依据当地素材,进行协同创作,以起到在过程中转化地方认同和公共认同的相互转化.非常具有启发意义。因此,对由此创作出的作品的水平和完成度,反而不是主要问题。

1.问题

产业转移,人口外流,老龄化问题严重,娱乐活动极少关注到这些边缘地带。

土沟村艺术改造计划,由台湾南艺团队协同土沟村农村文化营造协会,共同思考用艺术介入的方式,通过“动态过程”——即透过精神提炼、参与、互动、创造、价值转换,慢慢将艺术介入土沟村的生活脉络纹理中。

2.土沟村艺术介入的五个历程

该村由6个独立村组成,户籍数430,人口数量约2000左右。通过田野考察、文献梳理、采访和拍摄,计划分为五个历程:

(1)创造共同记忆,寻找失落的水牛精神。缘起于早先家家都养水牛,而目前仅存一一头水牛。这启发了南艺工作团队,从这儿寻找梦想的起点;

(2)通过参与建立认同感;

(3)重新找回农村的生活美学,依据生活环境的地域纹理,作为原生艺术的创作起点,诸如牛车、水牛、南瓜等等,皆为艺术创作素材;

(4)塑造优质公共空间与居民对话,由在地素材经过艺术团队改造,重建空间形态,切实让当地民众在改造过的场所感受到优良品质;

(5)竹仔脚聚落艺术行动,以改造空间改变原居民对环境的想法,通过南艺团队和居民成员共同营造一个公共空间,主题为“平安竹仔脚一一聚落生活空间艺术改造计划”,让村民切实体验到这个改造的空间环境品质给生活带来的重要改变。

3.对话的创造,通过公共议题扩展影响力

具体方法如下:

(1)小众场所建立公共议题讨论机制;

(2)另外再设居民说明会,建立双向互动;

(3)事件延续——艺术细胞生长策略;

(4)创造居民也能轻松参与的舞台。

4.在地生活元素的作品

(1)安居乐业的蜗牛;(2)守护家园的白鹭鸶;(3)红花温暖情;(4)菜瓜花;(5)生活照片瓷砖。所有创作载体均为现场采撷,如铁牛车轮、木头、红砖等等。

5.活动之后

(1)从私有空间转向公共交流。每个家庭的创作希望更具有开放的形式,成为可以共享的公共领域;

(2)生活场所的创造成为激发自信和在地之美的展现;

(3)对自我认同与存在感的价值提升。

(4)在个体的转变上,从“都可以……”的宽泛模糊转变为“我觉得……”的主体偏好。

参考文献:

[1]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美]詹姆士·科纳.论当代景观建筑学的复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

[3]吴玛悧.艺术进入公共领域——艺术进入社区[M].台北:台湾远流出版有限公司,2007.

本文为2019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壮乡文化语境下民族公共艺术的建设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KY0400

猜你喜欢

公共性空间艺术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间隙、公共性与能主之人:楠园小记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性研究述评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论网络空间的公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