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宅大院
2020-09-10陈顺祥
陈顺祥
人类对美好住居的追求从穴居时代开始就没有停止过,但自从进入文明社会后,宗教、皇权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人类对住居建筑的追求远没有对宗教、皇权建筑强烈。宗教出于内心,皇权多半出于强迫。所以,不管是西方建筑史,还是中国建筑史,住宅都不是它所处时代的建筑杰作。我们看到《清明上河图》闹市中的住宅,比皇城中的建筑不知差了几个档次,就是这个道理。尽管如此,每个时代还是会有属于那个时代的住宅形式,层次低点儿的称民居,层次高点儿的习惯称之为府邸、大院、庄园、公馆等等。元代之前,贵州出现深宅大院的几率是比较小的,除了土司、官员的府邸,其他的都只能算能够基本满足遮风避雨的住所。明清以后,随着封建官僚体系的深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官邸、私邸、宅院开始增多,普通民居也有了较大改善。
贵州现存的宅院,大部分属于清代晚期到民国时期的建筑,清代中期以前的十分少见,也许早期宅院大都毁于社会动荡的战火之中。这些宅院不外乎几种形式,官员宅邸,商贾豪宅,乡绅大院和地主庄园。稍有点文化修养的主人,总不忘给宅院取个好听的雅号,也会开辟点休憩会友的小园林,而商贾则更多考虑商业地拓展,故店铺、作坊、仓库等为首要功能。各类宅院以商贾宅院最多。有“前店后宅”式的,如思南周家盐号、寨英冉家盐号、黄平旧州朱氏民宅,铜仁中南门徐家大院,黎平会议会址(胡荣顺商号)等,也有“独立成宅”的,如六枝田家大院,镇远傅氏民宅、陆氏民宅和周达文故居、铜仁杨家大院、贵阳华家阁楼等。
贵州也现存少量官邸,其中以台江苏元春公馆、镇远谭钧培公馆、遵义黎庶昌故居为典型代表。清末民初,贵州西风渐盛,军政要员均以修建中西合璧的外廊式建筑为时尚,时人多以“公馆”称之。如赤水侯公馆(侯之担)、贵阳毛公馆(毛光翔),其中上镜最多者当属遵义柏公馆(柏辉章),1935年1月,红军长征在此召开了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近代军政要员的宅院,当以贵阳王伯群故居最为精美,高高的罗马式穹顶与无处不在的西式装饰,在贵州尚无二例。作为何应钦内弟,王伯群曾兼任大夏大学校长,从贵阳和位于上海愚园路的旧居大致可以判断,他对西方建筑文化的接受程度和对建筑的审美情趣,要远远高于同时期贵州其他军政要员。
在贵州,既无皇宫,也无王府,深宅大院的最高层次就是“庄园”了。贵州历史上最有名的庄园当属播州杨氏土司的桃溪庄,分上庄和下庄。庄内有杨氏家庙,称延禧寺,建于明隆庆至万历年间。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平播,杨氏土崩瓦解,水西土司安疆臣进军播州,将桃溪庄一举焚毁。平播后,于延禧寺原址修建桃溪寺。惜桃溪庄早已成落花流水,桃溪寺也非当初面貌,桃溪庄也只有待考古发现去证实了。好在,贵州还是遗存了几个庄园,如毕节大屯土司庄园和兴义刘氏庄园,可以一窥贵州庄园的大概。
从毕节市区往西北,在莽莽群山中蜿蜒而行,地近川黔边界,有大屯彝族乡大屯村,远近闻名的大屯土司庄园即坐落于此。即便是交通条件已经大为改观的今天,庄园仍被不少人视为畏途。但就保存完好的土司庄园而言,全国也不多见,倒值得一看。
土司制度是在总结秦汉以来各代民族管理智慧的基础之上,由元朝统治者推行的一种较为成熟的少数民族管理制度。元明两朝是土司制度的鼎盛时期。在土司制度大力推行的同时,统治者也感到种种不便,于是不断地进行“改土归流”。明清时期,贵州曾经历几次较大的改土归流。每一次改土归流,往往伴随的都是血与火的阵痛。2015年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遵义海龙屯,便是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平灭播州宣慰使杨应龙的战火留下的遗迹。
大屯土司庄园为彝族土司后裔余象仪创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其后,经养子余达父增修、扩建,而成现有规模。余象仪的远祖为世掌永宁(今四川叙永)的彝族奢氏土司。元代的奢节、明初的奢香,均是奢氏名人。因为地界相邻,奢氏与水西宣慰司的安氏关系一直比较好,甚至有些沾亲带故。明末,两家居然铁到一起造起了明王朝的反。天启元年(1621年),奢崇明发兵围成都。天启二年,安邦彦起事围贵阳。直到崇祯三年(1630年),这场历时九年、史称“奢安之乱”的事件才被平息,奢氏永宁宣抚司被废,安氏被迫献水外(今鸭池河以东)六目归降。清初,吴三桂剿水西,水西宣慰司被废。
余象仪为奢氏之后,虽然奢氏的宣抚使在崇祯三年被废,但仍有土司之名,其养子余达父对庄园的扩建起到了关键作用。余达父是贵州近代史上一位重要人物。清末,贵州曾出现过一次赴日求学高峰,许多贵州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均有留日的背景。余达父也是这批留日学生中的一员,回国后曾在庄园归隐七年,著《邃雅堂诗集》等文集。
庄园坐东南向西北,依山就势,渐次升高。南北宽50余米,东西纵深60余米,占地3000余平方米。庄园建筑,三路三进,布局严谨,错落有致。中路由大堂、二堂、正堂三座面阔五间的建筑构成中轴线,为庄园核心。大门设于西北,入内右上为轿厅,是来往达官贵人停轿之处。轿厅往前,拾阶而上即为大堂,再上为二堂、正堂,是为处理公事之地。大堂之右侧为居住之所,前为“亦园”,后为绣楼,中间隔以仓房。大堂与二堂天井左墙设有墙门,可通读书休闲的后花园,有“邃雅堂”、鱼池、廊桥、书房(也有说家祠)等建筑。右路四周筑有院墙,前院墙为近似半圆的弧形,沿墙要害处立有六座碉楼。庄园内大门、柱礎、栏板、望柱、山墙等,涉及木雕、石雕、彩绘、泥塑等艺术装饰的构部件,多有象征“顺遂如意”的“如意头”,因彝族崇拜老虎,“如意头”被认为是“虎头纹”。从土司庄园的平面格局来看,它与衙署建筑的布局十分相似,有大堂、二堂、正堂等建筑,也有居住、园林、读书之场所。不知这个土司庄园是否曾经做过土司衙署,尚需进一步的考证。
贵州以“庄园”相称,大者还有兴义的刘氏庄园。刘氏庄园位于兴义市下五屯,由刘燕山创修。刘燕山,祖籍邵阳,清嘉庆年间其祖入黔,定居兴义泥凼,以卖文具、榨油为业,后迁至下五屯,家业日兴,成为当地首户。清咸同年间,刘燕山创办团练、镇压回民起义,清廷赏赐三品顶戴,开缺兴义知府、滇西候补道、授靖边营团管带等职。农民起义平定后,其子刘统之筹办团防、修筑道路、赈济贫民、兴办教育,修建会馆、寺庙、祠堂,培养出了刘显世、刘显潜、何应钦、王伯群等不少显赫人物,成为民国西南军政中不可小视的力量。
刘氏庄园始建于嘉庆年间,咸同时期初具规模,民国初期又大兴土木,占地近百亩,房间200余间,成为贵州最大的庄园。庄园由多个独立的小院组成,重墙夹巷,错综复杂;曲径穿梭,徘徊迂回。庄园现存刘显潜居室、刘登吾居室、七间房、花厅、书房、长工房和花园鱼池,老宗祠、新宗祠、忠义祠、家庙,兵工房、炮楼、院墙垣及演武场等建筑物。各种建筑既有传统建筑,又有中西合璧的折中主义风格建筑,布局灵活,结构多样,装饰精美,集中反映了清末民初当地建筑近代化转型的历程,也是刘氏家族显赫一时的历史见证。
近代贵州,不管政治、经济、社会,还是文化,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且不落后于全国,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现象。像刘氏发迹的例子,在贵州近代史上还有很多,但可与刘氏庄园媲美的庄园建筑,贵州倒是找不出第二例。
(责任编辑/黄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