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念奴娇·赤壁怀古》同课异构教学的几点思考
2020-09-10张雪如
张雪如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千古名篇,对于中学语文教师而言,人人耳熟能详。词中景观之壮丽,风格之豪放,情感之旷达,语文教师了然于胸。但是,不同教着的教学,却有不同的特点。听了四位教师的同课异构,我想谈几点自己的感悟。
第一,四位老师都能从诵读体会入手,分别进行了学生的齐读,默读,单个学生朗读,教师范读,学生重点段落朗读,有的课堂诵读次数多达六次,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词的豪放气势。这种教法值得肯定。因为诗词的美感,依托于语言呈现,吟诵是品味语言美感的较好方式。清代沈德潜说:“诗以声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扬抗坠之间。读者静气按节,密咏恬吟,觉前人声中难写,响外别传之妙,一齐俱出。”朱光潜说:“能诵诗是欣赏诗的要务。”闻一多先生也说:“诗歌的音乐美是首要的,诗所以能发情感,完全在音韵。”这些话都强调诵读对诗歌教学的重要性。诵读时节奏快慢、语气轻重、语调高低的变化,其实是情感的起伏。引导学生以声悟情,是感受诗人独特的语言风格,特殊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吟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语言建构,思维发展,陶冶心性,提升审美情趣。
第二,蒋老师的课堂,尤其值得一提。收放自如,灵动有力,独具个性特征。首先是教师有极强的亲和力,走到学生中间进行交流沟通,举手投足之间,亲切自然。语言富有感召力,善于让学生发问,循循善诱。给学生留够足够的思考时间,始终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苏轼的情感世界里思考自己,关注自己的心灵和人生方向,形成个性化的体验。在教师的调动下,学生不断被激励,唤起了内在的学习热情,课堂充满了魅力,焕发出活力。
同时,这几节课反映出来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从课堂教学内容来看,吴老师从写景的气势磅礴、英雄的豪情万丈两个方面解读分析诗词,品读苏轼豪放旷达的风格感情。对豪放风格的品味多于对情感的品味。《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为豪放派诗歌的代表作,其豪放风格确实值得细细品味。但是,深入诗境,却会发现,豪放是外表,伤感是内在。诗人借赤壁的磅礴景色,抒发的其实是内心的伤感,这从他所羡慕的人物“周郎”身上可见一斑。诗人称呼周瑜为“公瑾”,这是周瑜的字,可见对周瑜的景仰;而称呼周瑜为“周郎”,则传达出诗人对年轻将领的蓬勃生命力的羡慕之情。年轻的周郎雄姿英发,爱情、事业双丰收。而反观诗人,发妻逝去、年华老去、一贬再贬、功业无成,这种伤感,绝非一般人所能体会的。所以,词中江山越是壮阔,景色越是雄奇,英雄越是豪杰,美人越是娇美,越能反衬诗人的伤感之情。所以说,豪放的是外表,伤感的是内在。所以,在品味诗歌的过程中,应该以情感的抒发方式来定风格,而不应该以风格来定情感。有的教师可能觉得这无所谓。其实,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语文教学过程隐含着教育学主体的价值追求,教学行为本身也都力求实现主体的价值追求。课堂上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引导着课堂的教学方向,如果教师对授课内容模糊不清,教学就会迷失方向。因此,语文教师需要自觉而主动的反省并积极寻求改变,要强化自我的教学认知,拓宽认识,认识准确,才能给学生思想以启迪,获得审美鉴赏和体验。
第二,董老师的课堂,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对诗词字词方面的问题落得比较实,课堂立足于高考对诗词的考察要求,在设置问题及指导学生解答的过程中,强调学生答题语言的规范性。我们知道,对字词语言的积累、梳理,是语文学科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这是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语文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掌握的基础性内容。但是如果过于注重诗词所呈现的知识或结论,却没有深入品味诗词语言的内在之美,并在此基础上去发展思维,提升能力,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和人文精神,那就没有把经典作品读懂教透。如果只注重语言的表义,没有深入文本,设身处地的融入情境,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没有体验与想象教学,就只能停留在技巧的层面,缺少美感体验与人文精神,就会使教学难以深入到学生靈魂深处。
两点启示:
第一,语文课堂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内在的生命活力,培养其主动精神和探索欲望。为此,语文教师要高扬“人”的大旗,教学始终指向对人的关怀,关注学生的个体体验和收获,关注学生的心智与成长,让学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基础上,重视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形成审美鉴赏能力,培养人文情怀。
第二,一堂好课,首先要注重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的经典之作,尤其不能忽视这一点。品诗就是品味诗的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就是走进诗词的情感内涵、诗人的内心,并产生情感共鸣,进而诱发学生相似的生命经验,也就是让学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当中去提升思维发展能力,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完成文化传承,培养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