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高效阅读课堂的几种方法

2020-09-10吴晓俊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0年1期
关键词:精神家园证据村庄

吴晓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教育事业的主旋律。语文学科是高中阶段的重要人文类学科,在教学中,语文教师不仅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还应改进教学方式、打造高效课堂。下面,笔者就以《今生今世的证据》为例,谈谈如何打造高效的阅读课堂。

一、秉持“生本理念”,合理使用导入语

“生本理念”,即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主,合理使用导入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搭建自主学习平台,努力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例如,《今生今世的证据》是中国现代作家刘亮程的一篇以家園情怀为主题的散文,收录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月是故乡明”专题中。作者并没有采取直抒胸臆的方法来表达自己对家园的特殊情感,而是追问“乡愁何以会产生,人与故乡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故乡对一个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也可以说,作者其实是在探求“精神家园”。文章的语言有些抽象晦涩,会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可以在正式授课之前合理使用导入语,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座的各位同学已经慢慢褪去青涩,步人青年人的行列。当你和朋友谈及十年之前的生活时,如何向朋友证明那是实实在在存在过的瞬间?一瞬间的证据好找,但是许多瞬间累积起来的一生,我们又如何去证明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能瞬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纷纷寻找生活中的“证据”,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细微痕迹、记忆等都翻找出来,作为那段时光的证据,引发大家的情感共鸣。这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开展比较阅读活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两篇或者多篇文章组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比较、对照和鉴赏更加透彻地理解文意,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例如,在讲解《今生今世的证据》时,教师要意识到高中生是在逐渐地认识和了解世界,这个阶段的他们很容易将作者创设的文学世界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当他们发现书中的世界与现实生活存在很大差异时就会产生各种疑问。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正确地引导学生,让他们读懂作品,理解其中的深意,进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面对人生。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开展比较阅读活动,让学生对比阅读《今生今世的证据》和《一个人的村庄》。同样是刘亮程的散文,《一个人的村庄》写了作者自己生活的村庄,在那里,他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村民们不同,会无事扛着铁锨闲逛,到处乱挖,还喜欢偷偷观察着村里的人、驴、兔、飞鸟、蚂蚁、蚊子,以及风中的野草和落叶,甚至村东头以及村西头的阳光……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得异常活跃,他们发现,同样是写村庄,两篇文章的风格却不同,《今生今世的证据》的语言更加抽象,写的是作者对“精神家园”的相关思考;《一个人的村庄》的语言更加平实,写的是作者以前的生活。如此,学生就会明白《今生今世的证据》点明了“精神家园”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揭示了故乡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沙都是今生今世存在的证据,故乡的痕迹早已烙印在了每个人的身体里,融进了血液里,将伴随一个人的一生。

三、开展对话活动。提升学生的文本感悟力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问句,其中不乏对当下种种现象的质疑,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能让人在阅读中反思和审视自我。考虑到高中生缺乏远离家乡的经历,无法设身处地地体会作者身在异乡、思念故土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开展对话活动,引导他们与老师、与文本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提升文本感悟力。例如,教师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给学生说一说自己离开家乡后的经历和心理活动,让他们以一个聆听者的身份去了解老师,去解读文本中的每一句话,并说说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进而拉近老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家”的含义。在故事的结尾,教师总结道:“最终,大家要明白,一个人要想将生命中能够证明自身存在的痕迹全都留住是不可能的,那些伴随着童年、少年、青年以及各个阶段的所谓的证据最终会消逝在历史的长河里,可是这些痕迹都会变成每个人身体的一部分,流淌在血液里,展露在你的性格里,从而建构为你的精神家园,长久地留存在你的记忆中,你的家园才不会真正消逝……”一名学生听后深有感触,对老师说:“老师过去的经历真的很宝贵,正是有了这些经历,我们才能看到这么好的你!以后,我也会认真过好每一天,让成长的证据留存在我的记忆中。”

综上所述,教师要始终秉承“生本理念”,优化教学方式,适时导入新课,开展各种活动,带领学生走进浪漫的阅读世界,打造高效的阅读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临江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精神家园证据村庄
失乐园
失乐园
初 春
村庄在哪里
手上的证据
家庭暴力证据搜集指南
手上的证据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