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开展主题探究活动

2020-09-10钱浩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0年1期
关键词:鲁四鲁镇叙述者

钱浩

鲁迅在《祝福》中刻画了很多人物形象,而“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对表现文章主题有什么作用呢?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主题探究活动,引导他们深入文本,解读文本,找到问题的答案。下面,笔者就详细谈谈。

一、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让“阅读”真正地发生,就应该让学生真正有阅读的需要。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适时提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针对“我”这一叙述者的形象,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小说中,作者选择的叙述者是谁?他选择在什么时候叙述?从什么角度叙述?“我”也是人物形象吗?不以“我”为叙述者行不行?教师提出的这些问题一瞬间就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有的学生说:“作者如果以魯四老爷为叙述者,就不能客观地叙述故事了,因为他与祥林嫂是主人与奴仆的关系,会带有浓厚的个人感情色彩。在作品中,鲁四老爷说祥林嫂‘可恶’,祥林嫂刚来鲁镇的时候,鲁四老爷觉得她安分耐劳,是‘做稳奴隶的人’;祥林嫂死后,鲁四老爷称之为‘谬种’。而‘我’不属于鲁镇,‘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作者以‘我’的角度来看鲁镇里的各个人物,会显得更加客观。”另一名学生提到:“作者如果以祥林嫂为叙述者,那就只能诉说一个女人的悲惨经历;如果以柳妈为叙述者,那就只能传递封建思想。这些人都不能作为叙述者,不能用以揭示文章的主题。”

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罗杰斯的“学生中心论”提出:“信任并尊重学生,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教师在活动中要组织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帮助他们全方位地、客观地、公正地审视小说中的叙述者形象。我们都知道,小说是叙事文学的一种,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要选择最佳的角度进行叙述。而叙述角度往往与叙述人称有关,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这种叙事艺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让他们在对比、思考、探究的过程中深入文本,找到问题的答案。比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比较阅读《祝福》和《林黛玉进贾府》,想一想其中的叙述者有什么不同。在阅读中,学生很快就会发现《林黛玉进贾府》中的叙述者是一个全知全能的第三者。整部小说围绕“贾、王、史、薛”四大家的兴衰荣辱来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全景式的封建大家族的历史。全知全能的第三者对所有的人物、环境、情节无所不知,他有权利知道并说出书中任何一个人物都不可能知道的秘密,能展现丰富的生活场景和广阔的社会画面,能自由剖析众多人物的心理。而《祝福》中的叙述者是‘‘我”,“我”所知道的和人物知道的一样多,人物不知道的事,“我”也无法叙述,作者只能描写“我”所看到和听到的,不能分析人物的心理,凡是“我”没有出场的地方和没看到的东西都无法写。因此规模宏大、人物众多、线索纷繁的小说一般不采用第一人称。第一人称的益处是能直抒胸怀,侃侃而谈,行文活泼自由,相比采用其它视角叙述方便得多。在结构上,因为叙述主体始终是“我”,线索比较集中,由“我”来穿针引线,场面转换也比较自然。

在《祝福》中,“我”作为叙述者可以充分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在文本建构的基础上筛选重要的信息,为“我”所用。首先,“我”是封建社会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的代表,是“识字的”,那么为什么祥林嫂不去问同样“识字”的鲁四老爷关于灵魂的问题呢?因为“我”是一个出过门的“识字”的人,见识广,见过新世界。“我”作为一个第三者的形象,首先可以保持祥林嫂这一悲居0故事的真实性,更重要的是“我”作为悲剧故事的见证人,见证了鲁镇各个阶层的人对祥林嫂去世的态度。这就能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劳动阶层的同情,对封建社会的憎恨,也表达出自己置身其中而又无力改变的无奈。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开展主题探究活动,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鼓励他们进行比较阅读,深入文本,找寻问题的答案。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鲁四鲁镇叙述者
论鲁迅小说中的鲁镇空间
《祝福》教学经验分享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重释鲁迅笔下“鲁镇”
文学作品中叙述视角的“上帝”与“凡人”
《祝福》续写2
论鲁迅小说中对“鲁镇”的民俗描写
以比尔为叙述者讲述《早秋》
悍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