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创新

2020-09-10刘娜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10期
关键词:服务模式文化馆群众文化

刘娜

摘要:文化馆是群众开展文化生活,进行文化交流,进而提高精神文明的重要场地。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來,新时期对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探讨新时期背景下文化馆数字化服务模式创新,以期为文化馆发展以及群众文化需求满足提供一点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新时期;文化馆;群众文化;数字化;服务模式

一、文化馆概述

“文化馆”从定义而言,指的是由政府以服务群众,发展群众文化事业而设里的专门机构。文化馆是城乡居民发展精神文明必不可少少的重要场地,其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实践提供文化信息、提升群众文化素养,实现全民艺术普及,促进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职能。

二、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发展趋势

自2011年国家对全国文化馆进行第三次评估定级,就把文化馆数字化服务模式列入到了评估标准中,且明确提出了“数字化文化馆”这一概念。2014年开始,我国部分城市启动了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工作。2015年,国务院、中共中央办公厅再次颁布《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指出应充分利用新时期互联网技术,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网络服务,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2017年,《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提出,国家支持和鼓励现代科技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推动作用。《“十三五”时期公共数字化建设规划》中再次强调,到2020年,应基本建成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匹配的开放兼容、快捷高效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由此可以得出,国家极为重视文化馆的数字化发展,在当今时代发展以及文化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数字化文化馆建设以及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当代大众精神文化需求满足的必然要求。

三、新时期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的群众需求

目前而言,很多省市,特别是区、乡镇文化馆的服务模式仍相对相对传统。在国家“文化惠民,免费开放”政策下,仍存在民众对于文化馆群文工作开展信息不对称问题,包括民众对于免费培训时间,场地,如何报名等仍缺乏多样化的信息获取渠道。因此,随着广大民众对于互联网以及各种新型媒体的使用依赖,他们迫切希望文化馆能够从信息传播渠道、服务方式、绩效反馈等方面完善数字化的服务模式,提供更快的信息传递速度以及更广的信息传递范围,进而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增长,实现全民艺术普及。

(二)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的优势

文化馆数字化服务主体为开放式集成化平台的建立,其将文化资源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在一起,通过互联网提供各种文化服务,不仅弥补了文化馆在数量和资源上的不足,也进一步提高了文化馆资源服务受众范围和访问体验,缩小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推动了文化馆的转型升级。此外,文化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运营模式所提供的线上网络课堂、文化数字资源库,以及线下体验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实现全民艺术普及,群众文艺团队培育扶持,群众文艺成果展览,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有效打造了地方特色文化建设品牌。

(三)疫情突发等特殊时期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在突发重大疫情等特殊时期,当人们被要求以家庭为单位在家隔离时候,群聚性活动大量削减,此时文化馆的数字化服务对于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丰富群众精神文明就具有重要意义。以威海市群众艺术馆为例,其作为国家一级馆在疫情期间,先后开展了线上“群星大讲堂”、“书香诗词”资源库、视听艺术体验区等数字体验设备,丰富了疫情期间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发挥了文化馆的数字化服务优势。

四、新时期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发展存在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我国政府对公共文化发展的高度重视,我国公共文化建设投入逐年增长,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城乡覆盖率也逐年增长,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均已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果。然而,在公共文化呈现整体推进、全面提升的良好趋势下,仍存在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相对滞后,与当代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难以匹配的矛盾。

(一)文化馆数字化寸“孤岛”现象,基层数字化水平亟待提高

目前我国各省市文化馆已积极开展数字化建设,但就目前而言,很多管辖部门对于文化馆数字建设不重视,财政投入不足,数字化设备采购审批效率低下,数字化建设缺乏统一标准,各省市、地区文化馆之间,如乡镇文化站与县级总馆,总馆与分馆之间,一般处于平行业务交流合作关系,隶属于当地行政部门管辖,而各主管单位通常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心态,缺乏通力合作和密切配合,因此导致没有公共文化数字资源池,资源信息间流动性差,利用率低,资源呈现“孤岛”的现象。此外,部分区(县)级、街道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文化馆因为缺乏财政支持,导致场地稀缺,设备和技术人员匮乏,其数字化仍未开展,或是仅仅停留于开通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基于统筹管理的资源数字化信息平台,以及提供相关网上课堂、网上场地预约、志愿者服务等更是无从谈起。

(二)缺乏数字化建设专业人才团队和相关激励措施

目前,文化馆仍以艺术门类工作人员为主,普遍缺乏专业的数字化建设人才。我国文化部2015年《第四次全国文化馆等级必备条件和评估标准》中指出,文化馆工作人员应涵盖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摄影、美术、文学、书法、理论研究、网络管理、非遗(或其他)11个门类。随着科技信息技术发展以及新媒体应用的普及,文化馆工作人员在网络管理,新媒体制作、信息网络等方面的能力仍有待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仍有较大缺口。此外,对于现有工作人员,文化馆缺乏培养制度和激励措施,不利于其数字化素养及服务能力的提升。

五、新时期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实践策略

(一)利用多渠道、多终端,整合汇集资源并数字化

随着时代发展,文化馆的文化资源数量日益增多,其整理归类工作也日益复杂庞大。单纯的人工管理已经不能满足文化馆的正常运营。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首先,应充分利用多渠道、多终端,对馆内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和梳理,将其进行数字化转换并储存于线上多元文化数据平台;整合地域内的公共文化资源,形成汇集公共文化数字资源池,让用户能够自由自主的随时搜索查询所需要的文化信息和资源。其次,应建立统一的数字化建设标准,建立地方数字文化馆与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的资源对接,为用户获取信息提供便利平台和窗口。最后,应将文化馆数字化服务增加到各级文化馆评估工作标准中,从顶层架构角度推动文化馆资源汇集和数字化建设。

(二)推动线上线下融合的运营模式

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启动了第一批、第二批数字化文化馆建设示范项目,对于已经建设完成的数字化信息平台,如何推广运营是其发展的关键。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推广运营模式是文化馆数字化服务模式的发展趋势。线上与线下相融合,主要体现在民众通过文化馆的数字服务迅速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文化信息资源,之后就近在线下到实体文化馆中实地感受和体验。如可以发展360°全景体验莫泰,将文化实体,展览环境,活动现场等呈现于互联网平台,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加开放性和公益性的文化服务,打响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品牌。这种运营模式以数字化信息平台为核心,集合线上线下服务力量,拓展了多种传播推广渠道,是公共文化发展领域的新型服务运营模式。

结语

随着时代发展以及文体改革趋势,人们对于社会公共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强,文化馆应顺应时代发展和人民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积极转变传统服务方式,响应国家号召,探求发展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新模式,确保社会大众能在思想文化相互冲击的大环境下,通过数字文化馆的零门槛和全覆盖,获得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

参考文献:

[1]肖园丽.建设数字化文化馆  打造群文工作升级版[J].大众文艺,2019(13):13-14.

[2]冷小严.新时代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民族博览,2018(08):54-55.

[3]杨婷.浅谈新时期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构想[J].大众文艺,2018(07):9-10.

作者单位:威海市群众艺术馆

猜你喜欢

服务模式文化馆群众文化
作品赏析(6)
太阳第一家
作品赏析(6)
作品赏析(2)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模式研究
文化馆总分馆制服务模式的实施探索
关于当前群众文化工作的冷思考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相关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