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语教学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2020-09-10张静
张静
摘要:独特的文化是一个民族最为核心的精神物质,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然而,目前实际的英语教学活动缺乏文化意识的培养,关注程度不够。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培养途径
中国十几年的英语教学,都以语法规则的熟练掌握,测验分数高为标准。但是,培养出的学生缺少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及思维方式的了解,在真正的语言交流时,不会得心应手。我们应当充分重视学生综合语言技能的培养和提升,加强文化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使语言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情绪态度,积极思考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但是,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文化意识方面的锻炼及培养仍存在很多限制,亟待持续的重视和提升。
一、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
“现代语言教学的实践证明,只要语言学习者学习语言,理解语言文化,他们就会具有文化意识。”这句话也反映出,文化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文化理解,在英语学习中更为准确。
(一)通过词汇理解来渗透文化
词汇组成语言,分析理解词汇可以挖掘文化内涵,将语言延拓至文化。在对词汇进行理解和分析的过程中,查阅原版的英语词典可以有效的将文化与语言联系在一起,因为词的起源的含义可以追溯到解释它的象征意义,然后找到相应的汉语词汇。因此,在学习词汇的同时,您可以比较两种语言并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特征。通过此种方式,学生在运用语言的时候,也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和需求来选择适当的语言,使语言运用更加得心应手。
(二)教师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培养文化意识
学生总是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和方式来获得更多的文化积累,因为课堂上的文化意识培养总会有局限。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化意识的重要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和理解社会文化,比较异同。在实践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来学习和了解英语文化,例如举办语言文化探索实践活动。
(三)充分利用课内外一切有效的学习渠道
英语教学主要在课堂,需要把有限的课程时间和课堂空间尽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作为一种语言教学,英语课堂更应该丰富多彩,设置各类场景和环境,让学生之间及学生与老师之间可以充分交流和交際,以便更好地运用语言知识和技能。这次课程改革的思路是倡导积极开发和合理运用课程和教学资源,同时支持师生参与和发展课程资源。所以,师生可以通过课外的无限资源来开发学习资源。例如,英语电影,歌曲和小说都是发展英语文化思维的有效途径。当下,互联网高速发展,英语学习的渠道再次被拓宽,可以通过一对一视频交流等方式,逐步了解和理解英语文化,培养文化意识。与此同时,可以利用校园等资源,开设英语角、学习讨论组等活动,另外,还可以组织一些英语活动,英语角和英语讨论组等活动带来浓厚的英语气氛,并有助于学生学习英语。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因为这一过程可以最大限度地吸收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拓宽知识面。了解英语国家的思想和价值观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提高跨语言交流能力非常重要。除了利用课堂、教材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渗透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目前各类高校都开设了国学课程,同时各地市也在经常举行各类汉礼仪的活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参加这类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体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国外原版报纸的同时,阅读我国一些期刊、报纸,如ChinaDaily、21Century,以及中国央视新闻频道的相关内容。随着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大,很多国家对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播也不断加大,BBC纪录片有很多关于我国文化、建筑、饮食、风俗的介绍,学生们在这些活动中不断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
(四)发挥教师作用,提高教师中国文化素养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的职业决定了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老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文学、哲学、艺术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英语教师应不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高对传统文化的应用能力,将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词、句、文章带入课堂,引起学生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当前,大多数英语教师的教育素质不能满足“一带一路”背景下对英语人才的培养需求。一方面,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师普遍缺乏校外工作经验,尤其是涉外工作,对当前的就业形势了解不多,无法对学生的实践锻炼和就业提供专业指导;另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师对“一带一路”方面了解不足,对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学生需要具备的英语能力和素质把握不准,导致教学缺乏针对性,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学校要加强对高素质英语教师的引进,除了常规的人才引进外,还可以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引进英语教育人才,或者与其他国家的英语教师开展交流合作;另一方面,要重视对当前英语教师人才队伍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重点培训“一带一路”英语知识,可将集中学习、在线教育以及专题讲座有机结合,构建完善的教师继续教育机制,促进英语教师“教书育人”素质的持续提升。
(五)研发新教材
为了让学生们能够学到地道的英文,目前各大高校所用教材选取的文章,都来自国外作者,里面涉及中国文化的内容几乎很少。这也是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缺失的一个很大原因。因此,如果想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课本的研发就势在必行。可以选取一些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的文章,文章的编排可以使用对比,例如可以将中国的“七夕”和国外的情人节、中国的春节和国外的圣诞节、中国的京剧和美国的灵乐、蓝调等等进行比较,让学生们在对比中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这样既能学到地道的英语表达,也能学到中国特色文化。同时在编写教材时,可以选取中国翻译大家对中国文学作品的译本,例如杨宪益和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阿瑟·韦理的《猴》、张培基的《中国现代散文选》都是非常好的课本素材。
(六)改革考试方式
随着高考、四六级考试不断改革,考试内容开始出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考查,例如2017年12月份六级翻译考查了对中国华山、黄山介绍的翻译,2017年的高考考查了对于中国唐诗、剪纸的介绍,这说明国家已经开始重视英语学习中传统文化的应用。我们不仅需要考查学生的英语读写能力,还要考查他们听说能力,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准确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出去。因此,在平时的测试中,要加强学生们对中国文化实际应用的考查,鼓励学生们做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课题和文章,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大学英语教学是高校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校要予以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代表着中国的形象。如果在英语教学中,单纯地一味追求西方的語言、文化、世界观、价值观,我们的传统文化就会受到很大的冲击,甚至侵蚀,因此,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坚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对象和内容更加丰富,需要学生具备更加全面和专业的英语知识,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要随之更新,以满足新的教学目标。首先,教师要根据时代发展情况和学生需求及时导入新的教学内容,防止教材过于陈旧。“一带一路”背景下,全球经济文化加速发展融合,大量新的知识、技术和信息涌现,要保证学生的知识体系和综合能力满足“一带一路”的要求,让大学生学习到最新的知识。例如,在教学中加入有关“一带一路”的教学资源,如新的科技发展、经济文化交流、各国政治文化特色等,让学生对“一带一路”有更深的了解,同时学习相关的英语专业知识,不断更新学生的知识体系。其次,随着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方式也要随之创新,当前信息科技迅速发展,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微课、翻转课堂等引入英语教学,将“一带一路”的相关知识制作成英语视频并通过网络传递给学生,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主性。
二、重视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一带一路”的提出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和空间。在对外活动中,学生要运用英语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要具备专业的英语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熟练运用英语技能来完成工作,因此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培养至关重要。首先,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当前大学生普遍英语书面能力较强,听说能力较弱,运用英语交流沟通存在困难,而英语听说能力恰恰是国际交流合作中最常用的技能之一,因此要重视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提升。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英语交流氛围,并积极创新口语和听力教学方法,如创设情境、组织课外活动、运用多媒体和互联网等,为学生创造交流的平台,提升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其次,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和平台,加强与校外企业的合作,特别是涉外企业或者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有经济文化往来的企业,在企业内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创造商务、旅游等方面的实习工作,锻炼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
三、总结
在当今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你不仅需要很好地学习外语,而且还必须要了解外国的文化遗产,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差异。虽然中国的外语教学已经进行了几十年的教育改革,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仍然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大学的英语教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认真学习并且发展语言的学生技术娴熟,能力强,但跨文化交际能力差,社会文化能力差。经过较深入的研究调查,主要有以下因素:首先,主流外语教学忽视了文化在交际和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其次,外语教育部门缺乏跨文化交际的外语教学模式,尤其是跨文化英语教学模式;第三,学校普遍缺乏跨文化交流项目的人才培养计划;第四,英语师生自身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大多数教师缺乏培养文化教学的机会,并且对英美文化的获取有限。第六,缺乏跨文化交际的英语课本。
参考文献:
[1]刘清.高等院校中英语专业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J].科教论坛,2012(4).
[2]翁燕文,徐永军.高等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J].湖北第二学院学报,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