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凉山州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对策建议

2020-09-10姜凌燕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10期
关键词:攻坚人才农村

姜凌燕

摘要: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會主义的本质要求。当前,脱贫攻坚战正处于收官期,在“十四五”期间,既要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又要发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的全面升级、农村的全面进步和农民的全面发展。我们要抓住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双重机遇,在摆脱贫困的基础上乘势而上,努力探索适合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模式,积极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实现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共同富裕。

关键词:乡村振兴;共同富裕

一、推进有效衔接的现实基础

凉山是国家“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全州11个民族聚居县均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集中连片贫困地区面积占全州的68.9%。近年来,我州紧盯解决“两不愁”,聚焦“三保障”,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变,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奠定了产业基础。

2015年以来,凉山坚持多元化、差异化发展,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全州整合涉农资金,以园区建设为抓手,推进“大凉山”粮、畜、烟、果、薯、蔬、林、桑、药、花“10+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构建安宁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干热河谷农业产业发展带、二半山农牧产业发展带和高山半农半牧生态农业发展带“一区三带”, 2020年,全州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7149元,占农民人居可支配收入的51.4%, 51.58%的贫困人口依靠发展农业产业实现脱贫,为农业农村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经验借鉴。

凉山在脱贫攻坚战中构建了强而有力的组织领导、管用有效的精准识别、全员出战的责任落实、更加精准的政策支撑、前所未有的投入保障、强力威慑的纪律保障“六大体系”,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众志成诚的帮扶精神,迎难而上的奉献精神与同舟共济的互助精神,这些都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

二、全面脱贫到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仅意味着消除贫困和在一定程度上的改善民生,但尚未实现共同富裕。当前,城乡差异、区域差异、贫富差距仍然较大,因此,在摆脱贫困之后推进乡村振兴,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三、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深。在调研中发现,有些地方对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二者的内在逻辑和有效衔接认识不到位,认为脱贫摘帽,就可以“松气歇脚”了,没有从“三农”工作全局去把握二者目标一致性、战略互补性、工作连续性和成果阶段性。

(二)政策衔接不紧。有的地方缺乏相应的沟通与协调机制,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政策的过渡接续谋划不够,尤其是在脱贫攻坚相关政策措施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上,存在亟待解决的针对性与整体性,特惠性与普惠性,福利性与效率性三大矛盾,缺乏统筹性的政策设计和支撑。

(三)机制衔接不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互支撑、整体联动、协调推进的系统性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组织保障、协同配合、统筹规划等机制尚不健全,相关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做到统筹安排、一体部署,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衔接度、同步度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断层。对脱贫攻坚成熟的工作体系,缺乏有效的借鉴和吸收及创新性应用。

(四)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目前“两不愁”、“三保障”基本解决,在脱贫攻坚阶段,国家投入大量的扶贫资金,用于农村安全住房、安全饮水、教育医疗、易地搬迁等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基础条件,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措施是基于脱贫标准来建设的,尚不能满足乡村振兴对基础设施的要求。

(五)产业支撑力度不够。农业产业方面,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都存在较多的制约因素。以我州喜德县为例,每个行政村均采取了“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村集体经济+农户”等多种形式来发展产业,大部分行政村均有村集体经济收入,但是,收入不稳定,可持续性较差。没有可持续的产业支撑,要走向乡村振兴十分困难。

(六)农村人才短缺。农村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导致劳动力严重不足,有知识懂技术的人才更是匮乏。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乡村工匠、文化能人等流向城镇,留守人员多为老人、儿童和残疾人,村庄缺人才、缺活力、缺生机,农村空心化、空巢化、老龄化问题日益加剧,人才资源结构性短缺成为衔接人才振兴的短板。农村缺乏人才,甚至连人口都不多,因此乡村振兴面临“为谁振兴,靠谁振兴”的难题。

(七)群众内生动力还有待提高。部分贫困群众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跟不上发展需要,自我发展意愿不强,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四、相关对策建议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和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目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制订出台村庄布局规划。

以县为单位尽快出台村庄布局规划。建议政府积极探索城乡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新机制,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并突出农业生产、民族特色、生态环境保护和农耕文明传承等功能,打造城乡联动的农村生活服务网络。

(二)持续加大政策措施支持。

凉山地处长江上游,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建议继续落实2018年四川省量身定制综合帮扶凉山州打赢脱贫攻坚战34条政策措施、16条工作措施,继续加大东西部扶贫协作和省内对口帮扶力度。

(三)大力抓好体制机制衔接。

建议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将推进脱贫攻坚的一整套有效的组织协调、项目统筹、资金整合等工作机制移植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使用,健全乡村振兴统筹协调机制。

(四)统筹推进产业就业升级。

产业发展是稳定脱贫的支撑,也是乡村振兴的重点。脱贫攻坚期后,对于产业扶贫的主要扶持政策,应继续保留,纳入乡村振兴政策之中,继续加大产业培育力度,从产业扶贫过渡到产业兴旺。对于就业扶贫政策,建议继续保留并进一步完善,纳入乡村振兴就业扶持政策,加大对乡村就业基地的支持力度,引导农民工及各类返乡人才回乡创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创业。

(五)优化乡村振兴人才结构。

在脱贫攻坚期间,国家、省、帮扶单位和州县选派党员干部到贫困县挂职帮扶,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建议在乡村振兴中继续延续有效的帮扶机制,一是建立乡村振兴第一书记全覆盖驻村机制;二是按新的行政区划调整,对现有的帮扶力量优化保留;三是继续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乡村挂职;四是优先配备三农干部队伍,县以下实行农技人员岗编分离,“三权归县,县管乡用”;五是要适当提高乡村党员干部的待遇,建议村党支部书记专职化,其待遇可以参照乡镇公务员,有了良好的待遇保障和发展前途,年轻党员会更愿意回乡发展。

作者单位:凉山州农业农村局

猜你喜欢

攻坚人才农村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攻坚脱贫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毛遂自荐
新农村 新一辈
为国家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