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凤凰台”是否模仿了“黄鹤楼”

2020-09-10逍遥

阅读时代 2020年11期
关键词:崔颢黄鹤七律

逍遥

崔颢的《黄鹤楼》一举成名,引发后代诗人的竞相模仿。在众多拟作中,最引人瞩目的是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李白拟崔诗以较高下的故事被后人津津乐道,《唐诗纪事》《诗林广记》等文献中多有记载。崔颢《黄鹤楼》作于天宝三载(744年)之前,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应作于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的乾元元年(758)之后。李诗难免受到崔作的影响,对照二诗文本也能发现模仿的痕迹。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二诗开篇都写登台或登楼之后,传说中的事物已不存在,仅余空楼空台,留给后人惆怅与感慨。李诗首联用了两个“凤凰”和三个“凤”字,体现出对崔诗重复使用“黄鹤”的效仿。李白对崔颢的模仿不仅在一些特别的句子,比如开头的叙述手法就极为相似,都以一种主体“缺席”的存在和流畅的话语开始,气势豪迈开阔。

颔联亦是怀古,转入对历史的凭吊。颈联皆是写景,崔诗中写到“鹦鹉洲”,因而李诗此联亦以“洲”来押韵煞尾,但崔诗融进了祢衡的典故,在写景中寄寓感伤之情,李诗只是纯粹写景。尾联抒怀,点出不见长安、壮志未展的失意之愁,在表现愁情方面也是明显模仿崔颢诗的。

总体看来,无论是构思立意,还是谋篇布局、用韵,李诗都与崔诗如出一辙。二诗之间存在多方面的互文关系,但论立意之高远、涵蕴之深邃、格调之浑成、语言之自然,李诗都不及崔诗。

李白另有一首《鹦鹉洲》亦是模仿《黄鹤楼》:

鹦鹉来过吴江水,

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

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

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

長洲孤月向谁明?

鹦鹉洲在今武昌城南,对南楼;黄鹤楼在城西,向汉阳。太白此诗,乃是效崔颢体,前四句与崔诗如出一辙,前三句连用三个“鹦鹉”,五六句写景,尾句寄寓感叹。《黄鹤楼》独特的七律体称之为“崔颢体”,即“律间出古”的“七律变体”或“以古笔为律”的变体七律。“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皆是“律间出古”,体现了李白诗对“崔颢体”的诗体模仿。

李白的两首拟诗在音韵追随、语词借鉴、章法模仿、诗体模仿等方面体现出和崔诗的互文关系,崔颢《黄鹤楼》即是《凤凰台》《鹦鹉洲》的“文下之文”。因此,崔颢的《黄鹤楼》使诗仙李白甘拜下风,更被后人推为唐代七律压卷之作。

责编:马京京

猜你喜欢

崔颢黄鹤七律
黄鹤手绘插图作品
毛泽东诗作《七律二首·送瘟神》(书法)
他让诗仙忘而却步,他的诗
黄鹤楼的由来
黄鹤楼找崔颢
七律·龙滩库湖景写
赵学敏书法作品
崔颢诗的艺术追求
黄鹤楼
七律·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