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版刻图录》初读

2020-09-10李昊天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1期
关键词:印刷书籍

古籍版本图录诞生之初,与附于各书中的有关各种版本的图谱被统称为“书影”,但随着版本目录学的发展,版本图录反映古籍原貌的特点被认识到,两者逐渐被区分开。古籍版本图录中的“图”指的是书影图版,“录”指的是与图版相关的文字著录,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实现版本图录对于学术、考证的作用。《中国版刻图录》第一册文字说明部分都是先列板式,再写明卷数及现存情况,后分析版本,在这一部分会涉及到各方材料,也体现出不同的作用。

第一,刻工。根据刻工可大致推断版本的时间、地点,一批刻工的刻书风格也会具有相似性和延续性。例如,图版四《汉书注》中提到刻工来源闽浙两地。图版九、一〇《文粹》,刻工陈然等都来自杭州地区。图版一三《礼记注》,刻工孙勉等为南宋初年杭州地区刻工。图版一四《龙龛手鉴》,据刻工推断出此本为南宋初年杭州重刻蒲宗孟本。图版一五、一六《广韵》,据刻工推断为南宋初杭州地区。图版一七《三国志注》,据刻工李通等推断为南北宋之际浙刻本。图版二四《经典释文》,图版二六、二七《说文解字》,由刻工分三期可知为宋元递修本。第二,讳字。依据避讳判断版本年代虽然不完全可靠,但可作为参考依据。例如,图版一一、一二《抱朴子》,宋讳慎字不缺笔。图版一三《礼记注》、图版一八《水经注》,宋讳缺笔至桓字,不避南宋讳。图版一五、一六《广韵》宋讳缺笔至构字。第三,史料。从版本中能获得大量的史料信息,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例如序跋中经常能看到当时的官制等等,图版一一、一二《抱朴子》,靖康之变后荣六郎书铺由汴梁迁至杭州。图版二五七《刘知远诸宫调》等反映出来当时说唱文学的发展。图版二五九《重编补添分门字苑撮要》,从各书中摘录历代事实,后附散对,备科场之用。图版三四六《回回历法》记录了当时西域阴阳家推测天象的天文发展水平。图版三四八《华夷译语》的内容是明初以汉字翻译蒙古语,能为蒙古语的研究提供史料。图版三八六、三八七《新刊金文靖公前北征录》、《杨文敏公北征记》记录了永乐八年出征塞外的山川古迹和永乐二十二年出征塞外的经过。图版四六六《园冶》论述园林住宅建筑结构,并附有插图。图版四六七《石民四十集》撰于明末危机深重之时,留存了大量历史资料。第四,版本源流。《中国版刻图录》中不仅对该版本做了说明和判断,还列出了该书其他重要版本与这一版本对关系。例如,图版一五、一六《广韵》,康熙本是据此本翻版。图版三〇《尔雅疏》,传世单疏宋刻本的三种情况。图版三七《渭南文集》,明弘治铜活字本是据此排印。图版三四四、三四五《宋学士文粹》是明初建本的底本。第五,藏记、牌记等,这些内容中也常常包含着重要信息。例如,图版三一《国语解》,每册首页有东宫书府朱文方印,当是元时官书。图版二六七、二六八《增节标目音注精议资治通鉴》,据三款牌记及卷末时间判定版本。

根据《中国版刻图录》整体布局和内容,也可大致掌握版本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发展情况和风格特点,更能切实感受到刻本风格延续性、渐变性的特征。雕版印刷现存的实物最早出现在公元8世纪,其中最早的是1966年在朝鲜半岛庆州佛国寺释迦石塔内发现的一卷《大陀罗尼经》,现存最早的完整印本书卷是斯坦因于1907年在敦煌发现的868年印刷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五代时,印刷的内容不再局限于佛经和历书,开始包括道家和儒家的经典著作、文选、历史及百科类书。刻印中心也发展到多地,北朝国子监刊刻书籍多在洛阳、开封,南朝刻印多集中于四川、南京、杭州等地。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印刷品是儒家经典著作的刊行本。宋代印刷业发展蓬勃,政府衙署、学校、寺院、私人、书肆都开展书籍刻印。印刷内容几乎涉及各个领域,由儒释道经典扩大为医学、历史、地理、哲学、诗文、小说、戏剧、占卜谶纬以及科学技术。宋朝三百余年间是雕印佛藏最活跃的时期。南宋积极从事于书籍梓印发售的地方官署主要有三类。第一,不同部门的地方机构刻印了品类极多的史、集、科学及医药类书籍。第二,各州、府的地方行政官府也多印行书籍。第三,各地公私书院、孔庙及祠堂也刊行了各类书籍。宋代刊行通行的书籍中,有一部分是与私家印行有关的。福建建阳余氏、福建廖氏“世彩堂”、临安陈氏“棚本”等是其杰出代表。同时契丹、女真、党项、蒙古四个游牧民族政权也吸收了汉族文化并使用印刷术。元朝继承宋代刻印遗风和精湛技艺,除了保持国子监之外,元代设立了编修所、经籍所、兴文署、秘书监编纂及印刷书籍。元代的商业性印书中心以平阳和建安为最盛,多数印书家印书门类不拘一格。元代印书的一大特征是盛行刊印通俗小说和杂剧,但流传至今的为数极少。与前代相比,明代印刷题材更为广泛、技术创新、艺术精湛。明代印刷题材扩大到通俗小说、音乐、工艺技巧、航海记志、造船术、西方科学论著等全新的领域。此外,在印刷杂剧、医书、外国志、方志、文选、类书等大型书也有重大发展。印刷技术上,明代匠人首先使用了金属活字,改进了木板多色套印等方法,使插图更为精致,并使用雕版摹印的方法复制古本书籍。万历以后,小说与杂剧的发展促进通俗话本和剧本中的木刻插图日趋精美。同时,工艺著作的插图和墨谱、画谱、笺纸印刷均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木板套色印刷由双色套印发展到五色套印,不仅用于印刷书籍的正文及注释,而且用以印制地图、信笺及其他艺术作品。明代印刷业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明代印刷一部分只限于继承元代印刷的技术和版式。明初国子监及其他官方机构统一颁印经籍、正史、辞书、韵书等供生员准备考试之用。私家书商也主要刻印课本。后期明朝与外国海上来往频繁,特别是郑和七下西洋之后,刊印了大量关于西洋各国风貌及航海术、造船术等方面的书籍。明代私家刻书从正德、嘉靖朝起成为风气,学者、世家、藏书家、私塾、书院、禅林道观皆从事刻印书籍,以宣扬文教、风雅化俗为宗旨,不以盈利为目的,因此私家刻书通常校勘严谨,刊刻精美。明朝宫廷的印刷由司礼监掌管,在司礼监主持下设有三个经厂,分司儒学经籍、佛经及道经的印刷。明代地方官吏也对印刷术做出了贡献,包括布政司、按察司、藩王及州府印本,尤其是各地地方志的编撰大有意义。清代前半叶,印刷事业继续发展,尤其是殿本校勘严谨、纸墨精良、字体秀丽、刻印及装订技术高超。

《中国版刻图录》在版本判断上指出了一些前人不当之处,例如图版二一《战国策注》据刻工、后记推知应为绍兴间杭州地区刻本,而非高氏本。图版三二《扬子法言注》,前人据卷末官名定为治平监本,据刻工及版面痕迹,实为宋刻宋元递修本。图版三八〇《中吴纪闻》前人因丢失序文误认为元本,是应为明刻本。但《中国版刻图录》同时又很谨慎:图版四七一《春秋存俟》下推断“疑明末苏州刻本”,对很多时代不能确定的版本,只注明大致时间。总之,《中国版刻图录》是一部难得的目录编著,对于版本目录学的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北京圖书馆编.中国版刻图录.[M].北京市:文物出版社.1960.

[2]钱存训(Tsien Tsuen-hsuin)著;郑如斯编订.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喬秀岩,葉純芳.學《中國版刻圖録》記[J].版本目录学研究,2016(00):49-62.

[4]趙嘉. 古籍版本圖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5]李景文,展鹏飞.评《中国版刻图录》[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04):120-123.

作者简介:

李昊天(1995- ),女,山西人,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

猜你喜欢

印刷书籍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妙趣横生的伦敦书籍长椅
超级印刷机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
书籍与少年
绿色印刷
绿色印刷
现代书籍包装设计的重要意义
“印刷家”平台新版隆重公测
2014年中国印刷企业100强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