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扩招百万背景的高职教育发展的挑战及应对分析
2020-09-10解庆元
解庆元
【摘 要】高职院校扩招百万(以下简称“招百万”)是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推进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一次重大机遇与挑战。高职教育扩招主要原因是产业对人才需求方面的提升,以及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高等教育普及情况下生源方面的影响。面对招百万这一机遇与挑战,除配套政策的落地外,教育部门以及高职院校也应当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确保高职教育能够得以稳健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职教育;高职扩招;挑战;应对策略
一、前言
自十三屆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以后,对高职院校招生考试办法做出了改革和完善,对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鼓励农民工、下岗职工、以及退役军人等报考,并将高职院校招生规模扩大至100万人。除百万生源数量外,受教育群体也更为多元化,这对于职业教育领域乃至整个社会改革发展而言都是一次难得的机遇,自百万扩招计划提出之后,各项配套的政策措施相继落地,给职业教育的改革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也为高职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尤其将社会群体纳入本次扩招生源范围中,能够有效的解决当前我国退役军人、农民工、残疾人、下岗职工、社会闲散人员这一庞大的群体问题,还能促进高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社会劳动者素质的提升,促进再就业率,真正实现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的转变,这对于整个国家经济建设而言都是极为有利的。但除机遇外,也会给高职教育带来多方面的挑战,以下便对基于扩招百万背景的高职教育发展的挑战及应对进行分析[1]。
二、基于扩招百万背景的高职教育发展的挑战
(一)高职教育形式问题
在招百万背景下,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便是如何把握高职教育的形式问题。本次扩招放宽了生源纳入门槛,将社会群体引入其中,而正是由于社会生源这一群体的特殊性,使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各个方面都需要作出调整,在高职教育中引入非正式教育,使高职院校教学形式变得多元化,关键在于如何平衡这种多形式教育与原有教育形式之间的关系。社会群体生源与传统生源相比较,无论是学习能力、学习方法,还是在教育背景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区别,加之社会群体生源已经具备社会经历,相较于传统生源他们在社会关系方面也比较复杂,从而增加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其次,高职院校为了应对生源结构方面的复杂形势,增加招收人数,会降低招生准入标准,同时侧重于技能方面的教学而忽视了文化课程的重要性。为协调社会生源的课业时间,高职院校管理过程中往往会采用非全日制或弹性学制的授课方式,并且也会将关注点更多的转向学生在校外的学习情况。虽然这样的转变与社会生源特点相适应,还在有限的时间内对课程进行了高效的安排,但是这无疑就改变了以往开展的正式教育形式[2]。
(二)中职教育发展导向问题
随着招百万的提出,改变了中职教育的发展导向,将面临是升学还是就业的选择。以往中职教育一直都秉持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但在本次扩百万当中,中职毕业生是主力军,这就以中职发展导向相矛盾。其次,近些年中职学校加强了与高职院校的衔接,如中高职套读、五年一贯等制度的实施,给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学习提供了便利。在招百万政策中明确提出取消对中职毕业生的招收比例限制,在这样的情况下,更多的中职毕业生便会参与到升学中来,给予更多中职毕业生选择,但同时会影响到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加之为了升学,中职学校会将原来所重视的技能传授转至文化课上面来,这样便弱化了与高职院校的区别,这与中职学校的办学初衷背道而驰,甚至会加深社会对中职教育的偏见[3]。
(三)高等教育结构调整问题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超百万政策的出台,高职院校扩大招生规模,无疑会对整个高等教育结构产生影响,特别是普通本科院校将面临坚守或转型的抉择。首先,高职院校生源成百万扩招以后,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将会在人数规模比例上发生重大的改变。其次,还会影响到普通高等教育内部的结构。以往普通本科院校已经进行了教育转型,逐渐转向技术应用型的本科院校,但部分本科院校在转型时存在理解方面的偏差,并没有做到由内而外的从学校内涵上加以转变,仍然沿用传统办学方式。第三,高职院校扩招以后,自然专升本的人数会进一步扩大,而本科院校自然要接受大量的高职毕业生,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些仍然坚持学术型研究、未做出转型或者转型失败的本科院校,将在转型办学方式上面临重新抉择。
三、基于扩招百万背景的高职教育发展应对策略
(一)严格执行和落实相关配套政策
教育部门需严格监控相关政策的落地执行情况,同时对扩招的大方向加以把控,并做好顶层设计,相关配套政策的出台,应当紧密围绕高职院校招生及培养方面进行,为高职院校指明发展方向。其次,针对政策下放到地方受地方区域格局限制时,为解决落地难等问题,就需要加强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通力合作,加大宣传力度,以推动政策的传达。第三,省市级教育部门需对地方教育部门在扩招政策执行方面的情况进行及时的考察,定期进行工作汇报,加强对高职院校扩招工作的监督管理,同时加大问责力度[4]。
(二)加强各层次职业教育的衔接
(1)中职学校
就中职学校而言,应当以就业为首要目标,同时做到有质量的升学。要求中职学校在实施人才培养的同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对接,重点讲授社会生产过程中所运用到的技术技能,以此来提高学生就业满意度。由于我国西部地区仍然存在大量的贫困人口,中职教育可以开发西部贫困生源,帮助贫困人口实现良好的就业。升学方面除做好基础文化素质的教育外,还应当加强技术技能方面的教育,并结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入学测试来分析与之存在的差距,并加以改进。加强同高职院校之间的沟通交流及合作,在中职学校开设五年一贯等专业升级班,设定升学考核门槛,选择具有发展潜力以及优秀技术技能的学员升入到高职院校。
(2)高职院校
就高职院校而言,由于中职学校在升学人数比例方面不受限制,高职扩招当中的主力生源类型便会倾向于中职毕业生,所以,高职院校需重视中职生源,并对中职学校的教学内容进行考察,并对以往中职毕业生的培养方案及入学考试进行重调。高职院校还应当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进一步提升企业参与办学的程度,使学生能够接触和参与更多高技能的工作岗位。在升学方面,高职院校需加强同本科院校的对接,如开设专升本或专本套讀相关选修课程和考试[5]。
(3)本科高等院校
本科院校需做好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准备,对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计划、目标以及办学思路进行明确,确立师资培养的实践导向,对课程组织形式加以调整。加强与中高职学校的联系,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对高职院校教学内容及方式进行深入的考察了解,对学生水平能力加以充分的掌握,以便能够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从根本上解决专本衔接不畅,以及专升本培养目标缺乏针对性等问题。此外,为完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本科高等院校还可以进行高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培养一批具有高水平职业技能的应用型研究生和博士生。
(三)保质保量有针对性的开展扩招工作
(1)有选择性的实施扩大招生
在实施扩百万招生时,不能将百万生源人数平均分到各所高职院校,而应当根据不同院校的办学水平来给定不同数量的生源招收计划。主要是因为各大高职院校在办学条件、水平、教育体系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就办学较好的学校而言,招生方面本身就存在超额的情况,但办学较弱的学校往往存在招不满的情况,所以,在生源规划分配上,需有选择的进行,可以适当向办学弱势的院校进行生源人数的倾斜,以帮助其弥补招生缺口和提高办学水平。其次,专业选择方面也应当具有针对性的扩大,这主要体现在下岗职工以及退伍军人等新生源群体中。与传统加工制造专业相比,现代服务业、护理、教育以及家政等专业往往更适合新生源,对于这类热门的专业高职院校需提前进行建设[6]。
(2)严抓教学质量及学校出口端
尽管扩大了招生人数,降低了社会生源的入学门槛,但并不代表教学质量的降低,在招百万背景下,为保证教学质量,高职院校不仅要对教学方式加以灵活的调整,还要对教学过程加以严格的把控,确保学生在提高文化素质的同时还能熟练的掌握职业技能。其次,完善职业教育评价制度,除学校内部整改外,还应当加入第三方评估以及政府督导管理。第三,严抓学校出口端,提高毕业要求,做到宽进严出,比如将相关职业技能证书的获取作为毕业评判标准,这样有利于学校出口端与产业生产之间形成无缝对接。第四,对新生源进行强化管理,提高新生源的学生意识和主动学习意识[7]。
(3)创新高职教育培养方式
针对校企合作方面,加强企业办学的参与度,以及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面的参与度,实现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责。针对教学方式,可以对专业课程和文化课程加以渗透融合,并在突出优点模糊界限的情况下,将社会培训同职业教育加以融合。改进学分制度,如新生源所具备的原有技能可以用于学生认定,构建学分银行体系,新生源在校外的技能提升,能够借助学分银行来实施转化,与此同时,在毕业以后,学分银行还能持续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方面提供指导和帮助。针对培养目标的配置方面,可按照学生入学技能测评结果来进行匹配。针对新生源类型复杂以及难培养等问题,可以实施个性化的培养方案[8]。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背景和现代化职业教育发展下,高职扩招是必然的趋势。在扩招百万这一背景下,对高职教育发展所造成的冲击,以及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国家层面、社会层面、教育体系、学校、企业及个人都应当迎难而上,国家层面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工作,并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教育部门还应当加强对政策落实的监管,中职学校、高职院校以及本科高等院校需加强各层次职业教育的衔接,保质保量有针对性的开展扩招工作,高职院校本身也应当在教育教学管理以及教学方式上做出改变,严抓学校出口端及教学质量,制定针对性、个性化的教育培养方案,同时紧跟政策步伐,调整招生规模,本着稳就业、抓质量以及促发展的办学理念,创新高职教育教学模式。通过以上方式确保高职院校得以稳步发展的同时,保质保量的完成招百万计划。
【参考文献】
[1]王颖. 大数据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如何提升发展的有效性[J]. 中国成人教育,2020(01):19-22.
[2]林佳. 高职院校专业教学管理改革研究[J]. 国际公关,2020(03):161+163.
[3]张新民. 中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分期和问题反思[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20,36(01):28-35.
[4]姜羚. 创新驱动战略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发展路径探析[J]. 现代营销(经营版),2020(03):228-229.
[5]娄玉英. 适应到引领:“双高”建设下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8(02):37-40.
[6]王波,张崎静. 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教育发展困境与出路[J]. 教育与职业,2019(04):48-50.
[7]张琴. “互联网+高职教育”发展现状分析[J]. 电子商务,2019(04):81-82.
[8]谢俐. 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发展的方位、方向与方略[J]. 现代教育管理,2019(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