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企业打响突围战

2020-09-10

清风 2020年11期
关键词:王晨疫情企业

本刊记者

中小企业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业创新的重要力量,但其规模小、实力弱、抗风险能力低,又遭遇疫情冲击,目前发展尚存在不少困难。但我国中小企业有灵气、有活力,善于迎难而上、自强不息,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面支持下,一定能够渡过难关,迎来更好发展。

政府帮助和自救都不能缺

据报道,位于浏阳经开区的长沙e中心A4栋厂房,一二三楼内有三家不同的公司,虽然不同行业、不同性质,但在此次疫情期间却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湖南菁益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在疫情期间苦练内功,加速技术研发转产,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低温等离子手术系统即将投产;湖南至善医疗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浏阳分公司迅速取得欧盟CE认证和美国FDA认证,一个月时间已向国外出口KN95口罩300万个;长沙埃思蒙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满负荷运转,订单接连不断,今年年产值有望翻番,达到2500万元。

疫情发生以来,像千万个中小企业老板一样,“80后”王晨的心情随着疫情跌宕,企业也随之飘摇,一度要靠借债、抵押房产发工资。如今,在政府帮助下,企业积极转变思路,经过几个月努力,终于打了个翻身仗。10多年前,王晨投身宠物食品行业。与几位合伙人在天津市静海区办起宠物食品公司,组建研发队伍,主营面向海外市场的高端宠物食品。不过,企业生产的是贴牌产品,只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王晨与几位合伙人一商量,在天津市武清区京津科技谷产业园投资1600多万元创建新品牌。新企业订制最先进的设备,于去年8月正式开业。他们准备大干一场。不幸的是,疫情来了。“年都没过好。企业因疫情停产,担心没办法复工。”王晨回忆说。年后有一笔海外订单需要交付,如果违约,将面临大额赔偿。

担心很快变成了放心。京津科技谷产业园管委会经过详细排查,认为企业具备复工复产条件。复工前后,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几次到企业讲解复工政策,老厂所在的静海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也送来口罩等防疫物资。

2月中下旬,全国疫情形势仍然严峻,国内原材料涨价、运输成本增加。另一位合伙人吴增杰说:“当时企业发不了3月份的工资。”4位合伙人愁眉苦脸,一度有了关闭企业的念头。“我抵押一套房子凑点钱,顶一阵吧。”当时在上海的吴增杰看到大家为企业生存奔波,而自己远在外地帮不上忙,提出这个想法。

随后,吴增杰拿房子向银行抵押贷款。然而,手续比较繁琐,发工资的日子越来越近,远水解不了近渴。几位朋友知道后借给他200万元,企业才缓了一口气。3月,天津市金融工作局得知企业的困难,组织银行与企业对接。经过对企业的严格评估,一家银行与企业达成150万元信用贷款的意向。“这可不仅仅是雪中送炭。”企业团队负责人金大元激动地说,“作为民企、中小企业,能拿到信用贷款,对今后壮大企业很有帮助。”

这期间,企业开始面向国内、线上转型。京津科技谷产业园组织企业参加阿里、京东等多家电商平台举办的业务培训。高品质的产品很快在网上打开局面。3月份有30多家网店代售产品,到4月底达到130余家。同时,京津科技谷产业园给予企业租金“减三免三”政策,又减轻30多万元的负担。

最近,王晨盘点2月份复工以来的销售额,单月达到约280万元,比疫情前一个月销售额增加了3倍。后来,企业新订购3台大型设备,又扩招十几名员工。“我也计划用自己房产办抵押贷款,进一步扩大生产。”金大元如今对企业发展充满信心。

在危机中淬炼自己

面对危机,中小企业唯有求变创新,方能走出困境。对于企业来讲,疫情不会消灭一个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当前,企业活下去的第一要务就是保存现金流。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常务副院长范小云教授在大量调研中发现,融资难、融资贵是中小微企业普遍面临的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大问题。她说:“在应对疫情期间及疫情后的经济金融困境方面,有必要建立起长短结合、综合协调、共同发力的货币、财政、就业和民生一揽子稳定政策。政策性金融制度是实现我国货币、财政和就业政策综合协调的机制性保障,具体可以通过建立政策性金融机构,实现对中小微企业发展、全方位人才培养的长效支持,并能应对逆全球化的长期挑战。”

据悉,为减轻企业负担,中电光谷减免了旗下园区自持的物业和对中小微企业的部分租金和服务费,预计减免超过2000万元。同时,他们积极加大对园区的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华润集团、保利集团、招商局集团等企业向持有的商场、商业项目采取了减免春节期间部分租金的措施,仅华润万家一家减免的租金,就惠及全国1.4万家商户,减免的金额达到了1.3亿。

不少中小企业主动出击,通过拓展在线业务等尽可能地增加营收,降低应收,减少企业成本并要合理化投资节奏。比如某些餐饮店发挥供应链优势,打通“线上+线下”渠道,除了外卖、食堂,还启动便民菜站;部分外卖平台率先推出“无接触式配送”服务。

随着5G时代的来临,一些企业开始认真思考数字化转型。连续直播17个小时,卖出6000余件,销售额达122万元,是平日销售额的10倍。疫情之下,面对门庭冷清的商场,广州市戈诺伊服饰有限公司改变销售模式,实现了华丽转身。“员工转型成了直播帮手,可以说是全员电商了。”公司董事长应梅珑说。随着实体店人流量减少,传统服装批发行业转战“线上”,是自救,也迎来新的商机。

特殊时期,智能制造、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则展现出巨大市场潜力。不少中小企业从危机中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借势而上。在黑龙江铂康医疗灭菌有限公司,工人正生产防护口罩,每天可产10万只。而在两个月前,由于大部分医疗机构暂停营业,这家从事医疗器械消毒的企业一度遭遇很大危机。

作为一家大型民营超算中心,抚州创世纪科技有限公司迎来难得的“攻坚期”。公司董事长林庆星说,疫情期间公司访客不多,恰恰为集中研发攻关创造了条件。如今,这家公司不仅没有丢失客户,反而增加了20多家意向测试客户。目前正在加紧研发新一代服务器,结合市场需求优化性能,提升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能力,以便更好应对数字化应用场景“浪潮”。

谨防好政策变形式主义

为促进中小企业渡过难关,相关部门密集出台了不少利好政策,但如何落地,成为一些企业关注的焦点。“各级领导来了几十次、各个部门的帮扶文件一遍遍发来,但关心都只在嘴巴上、文件上,就是落不了地。”据4月16日《半月谈》报道,抓好疫情防控下的复工复产是目前多数省份的头等大事,然而一些地方形式主义作风正在冒头。有的企业面临实际困难,不仅得不到有效帮扶,还要处处表演配合,耽误精力。“一企一策”的口号喊完了,落实帮扶的政策却没盼来,这成了不少地方企业在复工复产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

比如,有的企业申请资金补贴,被告知有政策但没有实施细则,企业无法享受扶持政策;有的企业被要求填写各种表格,填完后不同的部门又无法统一对接,表格被束之高阁;有的企业复工复产条件不成熟,为了应对上面的“压实企业责任”,只能开着灯、机器空转,让电表走走字,显示“已开工”迹象。一些城市则上演“签约秀”,几乎下辖每个区县都要办“签约”仪式,有的项目明明已经签约、开工了,却要再“演”一次;一些地方虚报复工复产率,看到别的地方报90%多,自己就報99%。

企业是经济社会运行的基础,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过程中,必须坚决杜绝各种形式主义,要让企业唱主角,有效发挥政府作用,这样才能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猜你喜欢

王晨疫情企业
X线与CT在下肢骨关节骨折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2018上海企业100强
大学有机化学教学中学案的作用探讨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火车上蹭坐
蹭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