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020-09-10施振威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0年11期
关键词:布卢姆教学活动理论

施振威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英语教学要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和思维的能力。”可见,阅读教学不应仅满足于传授学生语法词汇或是阅读技巧,更要帮助学生通过阅读来获取新知识,提高认知水平和思维品质。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注重文章词句的理解,偏爱段落翻译和语法分析策略,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浮于表面,忽略了文本的内涵主旨,不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面对这样的窘境,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为教师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参考和行动依据,在以下三方面促进教师在教学方面进行更好的设计。

一、合理设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合理教学目标的设定有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以新世纪高一英语阅读Well done, Spotty为例,课文讲述了一只名为“点点”的小狗从大火中救人的故事。文章以第一人称“我”展开,从发现屋子起火,拾起地上包裹夺路而逃,到发现包裹里竟有个孩子,最终成为了众人爱戴的英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文章难度并不高,按照传统的教学思路,学生课文通读一遍,完成课后练习,了解事件的前应后果即可,但这样的教学设计让阅读丧失了原有的趣味性,学生理解也没能深入文本,弊端显而易见。

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布卢姆于1956年提出,该理论将教育目标由低级到高级分为六个方面: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符合认知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得到了广泛应用。在该理论的指导下,结合课文内容,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By the end of the class,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1. have a clear idea of the plot

2. learn to treasure what they have in life

3. recreate the story by adapting the story into a film

学生首先熟读文本获取事实性信息,了解故事的主要人物和情节,随后深入文本,领会文章主旨内涵,最后超越文本对故事进行再创作,三个目标层层推进,符合布卢姆分类理论对认知过程有低向高发展的论述,为接下来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了指引。

二、有效开展教学活动

最新修订版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英语学习活动观,明确了活动是英语学习的基本形式。结合布卢姆教育分类理论,教师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

1.学习理解类活动(记忆与理解):学生浏览图片信息,记忆与狗相关的主题词汇,通过略读和寻读搜寻文章相关信息,更好理解故事情节。

2.应用实践类活动(分析与评价):基于所读文本,通过对比,阐释文章结尾句“I liked the way things were”背后的深层含义,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3.迁移创新类活动(应用与创造):读后环节,学生小组合作将课文改编为电影场景,完成剧本创作并角色扮演,在创作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表演过程中促进学生语言运用的自动化。不难看出,基于布卢姆教育分类理论而设计的教学活动逻辑紧密,衔接完整。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层层递进的语言和思维相融合的活动,促进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合部分。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能够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为教师设计不同层次的课堂提问提供了一个科学框架。在理论指导下,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以下多层次的提问:

1.第一层次(记忆与理解性问题):由于本文是以第一人称“我”进行叙述的,初读文章,学生不能意识到“我”就是小狗“点点”,理解上容易产生障碍。教师通过提问“文中的‘我’到底是谁?”“文中有哪些证据显示了‘我’的身份?”促使学生通读全文寻找答案,从而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2.第二层次(应用与分析性问题):教师在组织讨论为何“点点”救人后感到开心时,通过这些提问“‘点点’开心仅仅因为它得到了犒赏吗?”“有其他事情让它开心吗?”“它对这些事情之前的态度是什么?”“后来发生了什么转变?”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全家重新团聚,生活回归以往”才是让“点点”真正开心的事情。学生由此感悟了课文内涵,得出了要“要珍惜当下”的结论,在这个逐渐深入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提升。

3.第三層次(评价与创造性问题):读后活动中,学生将整个故事改编成电影片段,教师通过以下提问“整个故事可以分为几个场景?”“每个场景的关键词是什么?”“每个场景是否要在课文基础上额外增加人物情节?”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到电影拍摄的新场景中。由于加入了“点点”以外的其他角色,学生在扮演这些课文中原本描述并不多的角色时,势必要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增加人物的行为和对话。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实现了布卢姆教育目标的最高层次“创造”。

综上所述,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为教师设定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设计课堂提问提供了有利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是值得广大教师深入研究的优秀理论。

(作者单位: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布卢姆教学活动理论
疫情背景下“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应用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培优辅差小组教学活动的实践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之自主发展的教学活动设计
把握每一分钟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以数学类绘本为载体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探究
把握每一分钟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