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思想与微积分
2020-09-10
极限思想与微积分之间的联系紧密.在微积分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中,牛顿、莱布尼兹等数学家以无穷思想为重要依据, 成功地利用无穷小方法、无限过程之间的联系进行推理、运算,获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这为极限思想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数学家们的努力,极限理论逐步得到了完善.
一、极限思想的应用
人们很早就应用了极限的思想.例如欧多克索斯的穷竭法,阿基米得的圆、球、抛物线图形求积法.此外,我国古代数学家对此也做过很多的工作,如刘徽的割圆术、祖恒之的截面原理等.
17 世纪上半叶,德国天文学家、数学家开普勒在( Kepler,1571-1630)1615 年发表的《酒桶的立体几何》中,论述了其利用无限小元求旋转体体积的积分法.他的无限小元法是用无数个同维无限小元素之和来确定曲边形的面积和旋转体的体积.他认为球的体积是无数个顶点在球心、底面在球上的小圆锥的体积的和,从而得出球的体积是球的面积与球的半径乘积的1/3.他将圆周看成是有无限多个边的正多边形,于是圆就被视为以这些多边形的边为底、顶点在圆心的三角形之和,从而得出圆的面积等于圆周长与圆半径乘积的1/2.与此同时,他还用无穷小方法算出了圆环体、圆柱等的体积.虽然这些计算都是不严谨的,但是他得出的结果却是正确的.这些简单易行的方法,同我们现在采用的“微元法”有着相似之处.开普勒是第一个在求积中运用无穷小方法的数学家, 这是他对积分学的最大贡献.
1629年,法国数学家费马首次获得了求函数极值的法则,用类似方法他还求出了平面曲线的切线,抛物线体积的重心和拐点;用极限求出了抛物线的面积等.
意大利数学家、伽利略的学生、波伦那大学教授卡瓦列( Cavalieri, 1598-1647) 在开普勒和伽利略的影响下,得出不可分量法.1635年他在其著作《用新方法推进的连续的不可分量的几何学》中系统地发展了不可分量法.他认为点运动形成线, 线运动形成面, 体积则是由无穷多个平行平面组成的, 并分别把这些元素叫作线、面和体的不可分量.他建立了一条关于这些不可分量的一般原理(后称卡瓦列里原理),并利用不可分量法推算出椭圆的面积为πab.卡瓦列里的不可分量被看成是以几何形式表示的无穷小量,这种用不可分量法求和的思想为后来定积分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但由于他的不可分量法回避了求极限的过程, 因而在论证上缺乏严密性.
英国的数学家巴罗(Barrow,1630-1677)是牛顿的老师,也是英国皇家学会的首批会员.他在1669年出版的著作《几何讲义》中,利用所谓微分三角形或者特征三角形求出了曲线的斜率.他的方法的实质是把切线看作割线的极限位置, 并利用忽略高阶无限小的项来求极限.
这些先驱者在研究极限的过程中为微积分的创立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而这些资料无一不是以极限的思想为基石一步一步堆积起来的.
二、微积分的创立
1.牛顿的工作
牛顿(Newton, 1642 -1727)发现微积分首先得益于其老师巴罗,巴罗关于“微分三角形”的思想给他带来的影响极大,另外费马(Fermat, 1601-1665)的切线方法和沃利斯(Wallis,1616-1703)的《无穷算术》也给了他很大的启发.
牛顿是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思想, 得出关于微积分的理论. 1666年,牛顿写出第一篇关于微积分的论文《流数短论》,在该文中首先提出了流数概念.1671年,牛顿完成了《流数法与无穷级数》(1736年出版),牛顿进一步对自己的思想作了更广泛更明确的说明,系统的引进了他所独创的概念和记法.他将变量称作“流”,将变量的变化率称作“流数”.
1676年,牛顿完成了另一部著作《求曲边形的面积》(1704年出版),提出了“最初比”和“最后比”两个新概念,并且明确的给出了将导数作为增量比的极限思想.
1711年,牛顿发表了《运用无穷多项方程的分析学》.在这本书中, 他运用了无限小的方法和二项式定理, 扩大了微积分的应用范围.采用了面积的无限小矩形,找到了曲边梯形求积的一般方法.牛顿不仅给出了求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瞬时变化率的普遍方法, 而且證明了面积可以用无穷小面积的和来表示,进而证明了这样的和能通过由求变化率的逆过程得到.牛顿将和的极限用于微分中得到我们今天所说的微积分基本定理.
牛顿始终不渝地努力改进、完善自己的微积分学说,经过20年左右的时间,他的微积分从以无穷小为基础,转变为以极限为基础.但由于时代或认识的局限性,牛顿始终没能给出无穷小和极限的严格定义,但瑕不掩瑜,他将自古以来求解无穷小问题的各种方法和特殊技巧有机地统一起来.正是因为这,我们说牛顿创立了微积分.
2.莱布尼茨的工作
德国自然科学家、数学家、哲学家莱布尼茨(Leibniz, 1646 -1716) 从研究几何问题入手完成了微积分的基本计算理论,引进了常量、变量和参考变量的概念.他把微积分称为“无穷小算法”.他建立的微积分也是以无穷小为基础的.创建了微积分的符号及积分符号,并提出了函数的和、差、积、商的微分法则和在积分量下对参变量求微分的方法以及旋转体体积公式.
1684年,莱布尼茨在《博学文摘》上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文中提出了切线、极大值、极小值和拐点的方法.但他对微积分学基础的解释和牛顿一样也是含混不清的, 由于缺少严密的定义,有时他把无穷小微分作为有限的确定的量, 有时又作为无穷小舍去.
然而,两位数学家的贡献也有所不同.牛顿较多的注重于创立微积分的体系和基本方法,从考虑变化率的角度出发解决面积和体积问题.而莱布尼茨更多地关心微积分运算公式的建立和推广,从而建立了微积分法则和公式.
三、对极限和微积分的进一步研究
继牛顿和莱布尼茨之后,17—18世纪初产生了不少极限与微积分成果.
捷克数学家波尔查诺(Bolzano,1781-1848)是为微积分提供更加严密的基本概念的先驱.他给连续函数所下的定义第一次清楚表明, 连续性观念的基础将在极限中找到.然而他的工作长期被忽略, 没能引起数学家们的注意.
瑞士数学家、物理学家欧拉(Leonhard Euler,1707—1783年)整理了萊布尼茨的支持者——大陆派的微积分内容,先后发表了《无穷小分析应论》《微分学》《积分学》等著作.在这些著作与一系列论文中,欧拉对微积分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1)对函数概念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定义了多元函数和超越函数概念,区分了显函数和隐函数,单值函数和多值函数;(2)给出了用累次积分计算有界区域的二重积分方法;(3)研究了数列极限的存在性,并把该极限记为e;对于发散级数,把实函数的许多结果都推广到复数域,从而推动了复变函数的理论发展;(5)通过对函数极值问题的研究,解决了一般函数问题的极值问题,并成功的找到了极值函数必须满足的微分方程——欧拉方程.
法国数学家、力学家和天文学家拉格朗日(Joseph Louis lagrange,1736—1813年)试图彻底抛弃模糊不清的无穷小概念.在其名著《解析函数论》(1797年发表)中,他曾经尝试把微分、无穷小和极限与概念,从微积分中排除,用代数方法证明了泰勒展开式.由于对无穷小级数的收敛问题仍无法回避极限,因而他的“纯代数的微分学”尝试并未成功.但他对函数的抽象处理却可以说是实变函数的起点.此外,他还给出了泰勒级数的余项公式,运用极限思想研究了二元函数的极值,阐明了条件极值的理论,并研究了三重积分的变量代数式.
德国数学家魏尔斯特拉斯(Weierstrass,1815—1897)认识到微积分的基础必须建立在静态的极限的定义上.他提出了极限的静态的定义, 这个定义就是我们至今仍在使用的极限的ε-N 定义.这个定义借助不等式, 通过ε和 N 之间的关系, 定量地、具体地刻画了两个“无限过程”之间的联系.该定义只用到了存在、任取等词语, 已经摆脱了“趋近”一词,排除了极限概念中运动的直观痕迹, 给微积分提供了严谨的理论基础, 也为极限思想在数学科学中赢得了合法的席位.
大部分的数学家在解决问题时都不同程度地使用了无穷小方法,进而采用了极限的思想和方法,但都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包括被誉为微积分的创始人牛顿和莱布尼兹,他们中有很多人在创立微积分的过程中也没有给出无穷小和极限的数学定义.但这丝毫也无损于这些科学伟人的历史功绩,因为任何科学理论的创立,都不是某个数学家凭空臆想出来的,而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人的认识规律是由具体到抽象,那么人类对极限理论的认识和发展也不应例外.极限思想作为人类思想宝库中的一种重要思想,它的发展历程与微积分、积分学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并且极限思想在微积分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