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2020-09-10曾凡华
曾凡华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好材料。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和质疑,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接下来,笔者就结合教学实例谈谈怎样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一、抓住矛盾,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文言文中的某些人物形象与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是有差异的。这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会对人物进行艺术加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例如,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有的学生会注意到文中“秦王”的形象和史书所记载的并不相符。粗略地看,文中的秦王有些懦弱和胆小,而历史上的秦昭王却是一个心机颇深,有着铁血手腕的君王。他在政治、军事等领域都建立了卓越的功勋,特别是军事方面的成就,较之秦王嬴政也毫不逊色。他在位期间任用白起为将军,先后战胜三晋、齐国、楚国,攻取魏国的河东郡和南阳郡、楚国的黔中郡和郢都;发动长平之战,大胜赵军;攻陷东周王都洛邑,俘虏周赧王,迁九鼎于咸阳,结束了周朝八百年的统治。他重用范雎、白起等人,为秦国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可以让他们着重分析一下文中的秦王形象。有的学生由“完璧归赵”蔺相如庭斥秦王、“渑池之会”蔺相如要挟秦王击缶,秦王节节败退的细节分析出秦王是个胆小、外强中干的人。此时,教师要鼓励他们细心品读,结合史料,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深入思考后得出结论:作者这样写一方面是为了突出蔺相如的勇敢和机智;另一方面是为了让我们看到秦王的隐忍,为了先蚕食掉其它更弱小的国家,他先忍住不与实力较强的赵国开战,之后再谋取更多的利益。这样一来,他们就能更加全面地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
二、结合“空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文言文中常常也会有“空白”。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其中的“空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文章的题目为“廉颇蔺相如列传”,可是作者却花了大量的笔墨写蔺相如,涉及廉颇的内容很少。结合这一“空白”,教师可以提问:“作者这样写是不是偏题了?”从而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找一找文章中描写廉颇的语段。学生找出了以下句子:
1.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2.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3.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
学生通过思考发现,作者在刻画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人物形象时用了一明一暗两条线,是对比映衬着来写的。蔺相如能成功拿回和氏璧,也多亏了赵国有廉颇这样英勇善战的人才。二人一文一武完美配合,使秦国不敢轻易出兵。
又如,在讲解《鸿门宴》时,教师可以针对文本中的“空白”提出这样的问题:“贵族出身、骁勇善战、拥有四十万大军的项羽,为何最终会败给出身卑微、作战水平一般、只有十万大军的刘邦?”这个问题很快便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读完课文,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说:“虽然刘邦的军事才能不出众,但他知人善任,非常虛心;而项羽刚愎自用,不会用人。”有的学生说:“项羽坦荡磊落,心机不够深沉,而刘邦能屈能伸、奸猾狡诈。”还有的学生说:“刘邦阵营里的人团结一心,而项羽阵营里的人则各怀心思。范增蓄意杀死刘邦,始而‘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继而命项庄舞剑,‘因击沛公于坐,杀之’,可是项羽在听完刘邦和樊哙的话后,明显不想杀刘邦了。君与臣意见不一致,又怎么能完成最终的目标呢?而刘邦阵营里的人非常团结,大家共进退,所以能在最后取得胜利。”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慢慢便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对两个人物形象的了解也更加全面了。
当然,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也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让他们更加愿意上语文课,愿意在语文课上积极思考,大胆质疑。
*本文系2019年江西省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高中语文古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ZYWZD2019-446。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赣州第一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