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处处采菱归

2020-09-10安频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0年11期
关键词:爱之菱角浮萍

王建诗《宫词一百首·其十八》曰:“鱼藻宫中锁翠娥,先皇行处不曾过。如今池底休铺锦,菱角鸡头积渐多。”这种清丽闲适的“图卷”颇有“江湖气息”,让我恍惚之间忆起老家星罗棋布的池陂。

那众多池陂是自然形成的,究竟有多少年了,没有人知道。最大的陂塘渊深辽广、波光潋滟,岸边杂草茂密,鱼虾蟹蛤甚多。秋之日,渔夫撑船,船上的少女天生丽质,一双黑眸亮晶晶的。渔夫到达的地方,有绿莹莹的青菱叶,挨挨挤挤,覆盖得水面密不透风。此处苇叶飒飒,鸟雀啼鸣,菡萏绽蕊、蜻蜓飞舞。

菱角,常在六朝的五言诗中“现身”,携带着一丝烟水气。其别号清隽,又名风菱、乌菱、水栗、菱实。王右丞在《山居即事》诗中写道:“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在水面上,浮萍与菱叶杂生一处,不少人分不清哪是菱角,哪是浮萍。

秋风萧瑟、露水清凉,菱角却不露声色,沉甸甸地吊在秧蔓下,双角弯垂而中部充实,沉稳又扎实,质朴而不脆弱。菱叶似荇,温婉娇羞。菱的颜色或红或乌,嫩者可掰开生吃,淡淡的青涩味;而老菱皮硬,只能回家取刀削皮(要防备尖尖的锐角,它会扎人)。水乡少女,高挑如苇,自小吃菱采菱,虽大抵没有看过《南朝诗集》,却天天生活在那样澹然平和的诗意里。

自古水乡不乏采莲女、采菱女,只是没有采茶女。采茶女在山峤间,与水乡的女子一样,粉颈黛眉,纤指如葱,掐取“乡土记忆”,打包给外地的游子、商贾们。采菱女们一边采菱,一边闲聊,间或哼唱几句民间小调,桃红色的笑靥中,展现了水露一般的风情和阳光一样的明媚。

吾乡采菱女,撑舟泛水或放盆下河(深帮橢圆形木盆,直径一米,板高一尺左右),内放小凳,躬身坐在里面,用木锨往密密簇簇的菱丛中划去,手伸过桶沿,拨开浮萍,提起一丛青碧肥厚的菱叶,抓住叶茎下翘着勾儿的饱满菱角,随便一拉,“噼啵”微响,如开窗听雨。湿漉漉的菱角,还带着一些彪悍气、水腥气,堆在船舱里,棱角分明。没有多久,红艳艳的菱角装了大半盆,然后采菱人轻4桶儿缓缓而归。

偶见嫩菱角,如从军的花木兰,外表刚毅,内里素净。一掰便断,肉质白嫩,呈凝脂状,不轻狂、不妖艳,咬一口慢慢咀嚼,水润脆甜,尚且带着水乡所特有的“青草般”的鲜味,充盈在口腔,香气袭人。

菱肉可炒、可煮、可腌、可焖、可烧、可蒸、可凉拌,从骨子里带来的雅致清爽,总不会被粗犷的油盐酱醋所遮掩。

屋后苦瓜藤下,阳光慵懒,斑斑点点,蛩声窸窣。厨房新煮的老菱角,一律乌黑、热气袅袅,骨相坚硬,“张爪蹬腿”。拎一个起来,先除掉两边的“牛角”,再在中间一斩,将其分为两截。接着,捏着它的角尾,放到牙齿上咬住挤压,滑嫩的菱角米进入口中,味蕾“深陷”粉糯香甜的质感中。这才是古人所谓的“人间有味是清欢”。又或者不煮,将老菱角剥壳,拿出灵动温润的“玉体”,切成片,加上姜丝、红椒和葱段,真如八大山人的水墨花果册页。菱片清炒,最后撒点芡粉,略煸起锅。碟中的菱片光润清纯,素食者爱之,饮酒划拳者爱之,耄耋老人爱之,垂髫小儿爱之。

饭桌上当然少不了菱角、菰蒲、芡实等乡味。菱角烧牛肉、烧麻斑鸭子,酥软鲜美。其别致的风味,祛腥增鲜,吃起来很让人快意。

满清美食家袁子才在《随园食单》中载灶间之道:“煨鲜菱,以鸡汤滚之。上时将汤撤去一半。池中现起者才鲜,浮水面者才嫩。加新栗、白果煨烂,尤佳。或用糖亦可。作点心亦可。”他的文字中,好像可以闻到菱角的清香哩,不禁令人垂涎三尺。其中的诀窍是现摘,浮出水面的菱最嫩,现摘的菱最鲜。加入新上市的栗子、白果,一齐用小火煨。——这当然是不错的,然而昔日能有多少人享受这滋味?恐怕只有名公巨卿、肥商富贾才有这口福罢。

菱角深受文士青睐,他们往往以之为题材吟诗题画,增添风雅情调。唐人白乐天云:“菱池如镜净无波,白点花溪青角多。”我的舊居后面曾有一口圆形的池塘,父亲在塘里栽种下红菱,夏日花开,迎风摇曳,虽无玫瑰的艳丽,却带着一股清新之气。只可惜,我没有妙笔,更不能作诗绘画,去留一丛“倩影”在人间。好在池陂无恙、红菱依旧,稍微可以慰藉我的乡愁了。

(作者单位:监利县人大常委会)

【作者简介】安频,男、湖北省监利县人,湖北省作家协会员。

安频通联:湖北武汉市洪山区高新四路10—T7—604

邮编:(430070)

手机:18986712345

猜你喜欢

爱之菱角浮萍
池上
采菱角
小提琴
浣溪沙·浮萍
四季蔬果最佳吃法——菱角
爱之咏
吃菱角
吃菱角盛智宸
爱你,坚持不渝
离开你,我是一片浮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