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促进步,爱心伴成长
2020-09-10李海
李海
案例背景
学术界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存在很多心理品质,如:情绪、社会发展性、人格、行为问题和心理健康等。“城区留守儿童”针对“农村留守儿童”而言,他们的情况更糟。“农村留守儿童”所处的坏境,他们与班上其他大部分同学相似,各方面没有较大差异。而“城区留守儿童”所处的是一个陌生的坏境,其他大部分孩子可享受父母关爱,而只有极少是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爱,严重影响到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我所任教的小学属于地处县城内的乡镇小学。学校孩子有大部分是来自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其中留守儿童约占百分三十左右,而且呈升上趋势。因此,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是学校、班主任的最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任务,当然也成了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最头疼的一项事务。
案例描述
(一)
2015年,我担任一年级班主任兼语文教师工作。班级共有45位孩子。班里有个叫谢贵菲的女孩,给我印象最深刻。从她的档案上,我获知了她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工子女,跟随着爸妈从某村来到县城开饭馆。这女孩很特别:每次上课她总爱举手回答问题,尽管许多时候她回答不正确;每次下课,她总是第一个跑到黑板前拿起抹布擦黑板,或是抢着帮我抱作业、发作业;她特别喜欢和男生玩耍,行为动作也像极男孩子,她几乎很少和女生在一起;每天放学,她总是要跟在我后面,拉着我的衣角,一幅很郑重的样子,向我发出邀请:“老师,您今晚到我家吃饭吧……”她的种种行为表现出她开朗、大方、阳光、善于表现自我的积极乐观的性格。
(二)
第二个学期,某一天,我在批改作业时发现她的作业乱七八糟的。我把她叫到办公室里,询问原因,她只是把头低着不说话。我心平气和地说:“这次老师原谅你,下回不能再这样了!”她头说:“好”。第二天她仍没交作业。孩子这样的行为,表明问题已经很严重。我打电话给孩子的父亲。才知孩子的父母一个月前去浙江打工了,现在由爷爷奶奶带着。后来我单独找她谈话,得知她和爷爷奶奶住在出租房里。老人白天要出去干活,她每天是自己走路上下学。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我常跟她沟通,鼓励她,每天放学督促她回家路上要小心,要主动做作业。我对她像她妈妈。才过了几天,孩子又犯“老毛病”。每天有同学来向我告状:“老师,谢贵菲没有交作业”、“谢贵菲把A同学的书撕烂了”、“谢贵菲把B同学的脸抓破了”……班上发生的事情百分之九十和她有关。我试过我所能想出的办法,都于事无补。我只好打她爸爸的电话。我期待我的话能起到作用。可是,孩子的恶习丝毫一点改变也没有。我反思:孩子的父母是指望不上了,我不能置之不理。之前我给她的关心都只是语言上的关心和鼓励,对这样年纪的孩子而言,她是悟不出其中的道理的,我得创设一些平台给她,让她在这个平台上能展现自己,在班上重新找到自信。我想,孩子是需要同学们的赞赏的,一个人的关心和鼓励远远不及班上同学们的信任和赞赏,所以我可以借助集体的力量。
我召开班会,制定班级约定和奖励办法,在班上设立多样的奖项:设立三好学生奖、学习优秀奖、学习进步奖;每月评选“小小说法家”、“小小朗诵家”、“劳动小模范”、“最乐于助人的人”等。评选方法是:每天每个孩子的表现情况都要记录下来,如:作业认真、写字认真的同学就可以获得“小小书法家”一颗星;读书认真、声音洪亮,能背诵课文的同学可以获得“小小朗诵家”一颗星;每天能按时按质完成作业上交作业的,积极参加卫生打扫的同学可以获得“最勤快的人”。每个月选出星星数量最多的前10位同学,对其表扬并颁发奖状和奖品。
一个月下来,大部分孩子进步了,之前学习稍微落后的这部分孩子,包括谢贵菲在内。她第一个月获得了“最勤快的人”,第二个月又获得“小小朗诵家”,期末获得了“学习进步奖”。她和其他的留守儿童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案例分析
案例中的女孩是一个典型的来自农村的城区留守儿童。案例(一)显示:女孩谢贵妃性格开朗活泼,对学习的态度是积极热情的,她对老师和同学的行为态度也是健康、正常的。这表明呆在父母身边的孩子,生活上有父母的关爱,学习上有父母的监督,基本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是良好的,心理发展是健康的。
在案例(二)中,女孩的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失去父母日常的关爱和呵护,没有父母平日的监督和管教,整个人就开始发生变化。之前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渐丢失,继而生成各种不良行为习惯。这类孩子,一方面缺乏父爱母爱,另一方面缺乏家教,容易导致行为习惯发生不良改变。然后形成恶性循环,学习随之下降,各种坏的行为习惯容易造成被同学甚至老师冷落,慢慢地导致孩子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案例反思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将内心真实的爱给予留守儿童,生活中处处为他们着想,尽量给他们帮助,学习上多给他们鼓励。但这还不够,还要设法创设更多的展示平台,让他们在班上有闪光的机会,让他们能感受到来自这个班集体的温暖和幸福。从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对待这类留守儿童,教师单方面给予他们关心是不够的,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关爱,教师需要创设一个良好的大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里感受到平等、自信、快乐。
“不懂心理学的教师不是留守儿童的好老师。如果教师能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并融入日常教学,留守的孩子们就能从中受益。”“城区留守儿童”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师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需要从他们的心理角度去分析,去研究,去發现。知道他们真正缺少的是什么,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才能切实有效地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