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眩晕的临床观察

2020-09-10巫静晓

锦州医科大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临床治疗中西医结合安全性

巫静晓

【摘要】目的:研析中医辨证法结合西药对偏头痛眩晕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随机择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诊治的94例偏头痛眩晕病人作为对象,依据治疗方案的差异将其列为西药组、结合组,各组47例;西药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结合组在服用常规西药的基础上采取中医辨证法治疗,评比两组病人临床疗效、停药后1个月内头痛眩晕发作次数及眩晕严重程度、用药不良反应出现率等指标。结果:结合组病人的治疗总有效率(95.74%)显著高于西药组(78.72),P<0.05。停药后1个月之内,结合组病人头痛眩晕发作次数显著少于西药组,且眩晕程度评分显著低于西药组,P<0.05。两组用药不良反应出现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以中西医结合疗法对偏头痛眩晕病人进行治疗的效果较理想,不仅能降低头痛眩晕发作次数及程度,显著改善症状,且用药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关键词】偏头痛眩晕;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疗效;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7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6-5328(2020)12-051-03

偏头痛眩晕作为内科临床的常见病,其多表现为头部两侧或单侧反复性发作疼痛,伴有畏声、畏光、恶心等相关症状,且此病症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1]。据有关临床研究表示,代谢、饮食、内分泌、遗传、环境、精神等诸多因素均可能诱发偏头痛眩晕[2]。偏头痛性眩晕即指病人因偏头痛而导致机体对空间障碍定位产生了动性或位置改变性的错觉,病情较为严重[3]。既往临床通常采取常规西药予以治疗,但整体效果不够理想,且易诱发多种药品不良反应。近些年来,中医辨证法在偏头痛眩晕的临床治疗中得到推广运用,其疗效获得众多病人的认可[4]。此文择取我院神经内科诊治的94例偏头痛眩晕病人为对象,主要研讨中医辨证法结合常规西药对偏头痛眩晕的临床疗效以及用药安全性,汇报详情内容如下:

1.对象、方法

1.1对象

随机择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诊治能坚持遵医嘱用药并可定期随访的94例偏头痛眩晕病人为对象,依据治疗方案的差异将其列为西药组、结合组,各组47例;西药组:25例女性,22例男性,年龄21-54(39.5±7.28)岁,病程2个月-4年,平均病程(2.4±0.57)年;结合组:27例女性,20例男性,年龄22-53(39.2±7.31)岁,病程3个月-4年,平均病程(2.5±0.53)年;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等各项基线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入组病人都符合西医无先兆偏头痛的有关诊断标准,近三个月每月平均眩晕发作次数超过2次或者眩晕日多于4天,单次发作持续时间为4-72小时;症状表现以恶心呕吐、反复头痛等居多。排除标准:经临床检查明确因颅内占位性病变、眼内耳疾患、脑外伤、脑梗死等导致眩晕者;对该次治疗药物过敏者;精神异常者;伴其他系统重大原发性疾病者。

1.3方法

西药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即服用氟桂利嗪(国药准字:H10930003)和盐酸倍他司汀(国药准字:H41023380),剂量为:每次服用氟桂利嗪10mg,每天2次;每次服用盐酸倍他司汀8mg,每天2次;持续治疗8周。

结合组在服用常规西药的基础上采取中医辨证法治疗,西药治疗的药物、剂量同于西药组;中医辨证疗法是结合不同病人的病症特点进行分型治疗:(1)风

痰上扰型:以降逆镇痛为基本原则,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予以治疗,方剂组成为:6克甘草、6克橘红、9克法半夏、9克川芎、9克蔓荆子、10克茯苓、10克天麻、15克刺蒺藜、15克白术。(2)肝肾亏虚型:以滋阴养血为基本原则,采用大补元煎加味汤予以治疗,方剂组成为:9克当归、12克山萸肉、12克杜仲、12克枸杞子、15克熟地黄、15克党参、15克山药、30克制何首乌。(3)瘀血阻络型:以通络活血為基本原则,采用通窍活血汤予以治疗,方剂组成为:9克红花、9克川芎、9克桃仁、10克白芷、12克赤芍、15克醋柴胡、15克醋延胡索、15克石菖蒲、15克郁金、20克丹参。(4)肝阳上亢型:以平肝通络、熄风镇痛为基本原则,采用天麻钩藤饮予以治疗,方剂组成为:9克川芎、10克天麻、10克黄芩、15克夜交藤、15克桑寄子、15克钩藤、15克茺蔚子、15克牛膝、19克栀子、30克石决明。上述方剂药物以水煎服,每天2次,每次取200-300mL药汁趁热服下,每天1剂;持续治疗8周。

1.3评价指标及标准

评比两组病人临床疗效、停药后1个月内头痛眩晕发作次数及眩晕严重程度、用药不良反应出现率等指标。(1)两组病人都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调查,按照其症状表现判定疗效,若病人各项症状消除,停药之后3个月内无复发现象,视为显效;若病人偏头痛、眩晕的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都显著减少,视为有效;若病人偏头痛、眩晕等症状都无显著好转,或有持续加重迹象,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5]。(2)记录两组病人停药后1个月之内头痛眩晕发作次数,且评定其眩晕严重程度;对病人眩晕程度进行量化评估,具体标准:有轻度眩晕,对正常生活、工作无影响,记作1分;存在显著眩晕,对正常生活、工作构成影响,记作2分;存在重度眩晕,对正常生活、工作构成严重影响,记作3分[6]。(3)统计两组病人用药不良反应的出现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22.0软件对该研究中的所有数据开展分类计学处理,计量数据以( )来表示,计数数据以(n/%)来表示,计量数据之间比较时通过t检测,计数数据之间比较时通过x2检测,如果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即表示为P<0.05。

2.结果

2.1两组病人疗效评定结果

结合组病人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西药组(P<0.05),具体数据见表1:

2.2两组病人停药后1个月之内头痛眩晕发作次数和眩晕程度情况

停药后1个月之内,结合组病人头痛眩晕发作次数显著少于西药组,且眩晕程度评分显著低于西药组(P<0.05),具体数据见表2:

2.3两组病人用药不良反应出现率情况

结合组病人用药期间,有2例出现消化道不适反应,用药不良反应出现率为4.26%(2/47);西药组病人用药期间,有2例出现消化道不适反应,1例出现嗜睡,用药不良反应出现率为6.38%(3/47);两组用药不良反应出现率比较无显著差异(2=0.211,P=0.646)。

3.讨论

偏头痛属于内科多发病,其可致病人出现多种不适感,比如头昏目眩、乏力、头部疼痛等,对病人正常生活、工作构成较大影响,显著降低其生活质量。盐酸倍他司汀、氟桂利嗪是临床用以治疗偏头痛及眩晕症状的常规西药,当中,氟桂利嗪为选择性钙离子拮抗剂,具备长效抑制血管收缩的效果,能使大脑局部缺血症状改善,同时阻止大量钙离子内流以达到保护神经元的目的;并且,氟桂利嗪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前庭抑制作用,对改善眩晕有促进效果[7]。盐酸倍他司汀则属于组胺类药,药物机理类似于氟桂利嗪,同样能够扩张毛细血管,提升脑部微循环,通过增强耳蜗及前庭血流量来产生效果。但长期服用西药可能诱发一些不良反应,且容易出现耐药性,并降低临床疗效[8]。随着中医辨证疗法在偏头痛眩晕治疗中的优势作用被逐渐发现,相关专家建议将中西医结合疗法用于该病症的治疗当中。中医学上,偏头痛眩晕归属于“眩晕”等范畴,认为该病症的产生机制为痰扰清窍、痰瘀相结、痰饮至眩,而按照病人的症状情况进行辨证分型,并采用有针对性的用药方案,可有效改善病人症状及体征[9]。该研究中结合组病人在使用常规西药的前提下施予中医辨证治疗,将偏头痛眩晕病人分为四种类型,对于风痰上扰型病人,其症状表现主要是剧烈头痛,故用药方面注重降逆止痛;对于瘀血阻络型病人,其症状表现主要是针刺样头痛,故用药方面注重活血通络;对于肝阳上亢型病人,其症状表现主要是头晕目眩、眼部抽痛,故用药方面注重平肝通络、熄风镇痛;肝肾亏虚型病人,其症状表现主要是口舌干燥、偏头痛时轻时重,故用药方面注重滋阴养血[10]。该研究结果提示,结合组病人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西药组,P<0.05。停药后1个月之内,结合组病人头痛眩晕发作次数显著少于西药组,且眩晕程度评分显著低于西药组,P<0.05。两组用药不良反应出现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证实,以中医辨证法结合氟桂利嗪、盐酸倍他司汀对偏头痛眩晕病人进行治疗的效果较理想,不仅能降低头痛眩晕发作次数及程度,显著改善症状,且用药安全性高。

综合上述,对偏头痛眩晕病人施予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确切,能大幅度提升治疗总有效率,使病人症状得以稳定控制,且用药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开展。

【参考文献】

[1]谭忠玉.中医辩证治疗偏头痛性眩晕90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06):182-183.

[2]李霞.中醫辨证法结合西药治疗偏头痛眩晕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03):186-187.

[3]于秋宏,史珊珊,潘永惠,等.偏头痛共病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9,27(05):592-600.

[4]高霖,钟海涛,郑晓芬,等.参芪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气虚痰阻型前庭性偏头痛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9,34(17):2674-2676.

[5]林松俊.活血化痰法对偏头痛眩晕的临床效果分析[J].北方药学,2016,13(04):81-82.

[6]潘宋斌,潘晓峰,陈晓光,等.中医辩证疗法对前庭性偏头痛性眩晕患者的疗效及副作用的改善研究[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9,37(02):185-187.

[7]王庆敏,丁煜.天麻钩藤饮对偏头痛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9,19(08):137-138.

[8]孙艳超.中西医结合治疗62例偏头痛眩晕患者的临床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8,18(07):29-30.

[9]张正学.中医辩证治疗偏头痛性眩晕60例分析[J].甘肃科技,2017,33(19):135-136.

[10]王霄羽.中医辨证法结合西药治疗偏头痛眩晕的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8,33(02):229-230.

猜你喜欢

临床治疗中西医结合安全性
长效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与安全性
西药临床应用中合理用药对其安全性的影响
关于桥梁设计中的安全性与耐久性问题的几点思考
中药汤剂联合中药足浴及耳穴压豆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治疗进展述评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临床分析
全氢罩式炉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