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来社区未来交通场景指标体系分析

2020-09-10李岩

交通科技与管理 2020年13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

李岩

摘 要:本文以《浙江省未来社区试点创建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指南》和《试点创建指标落实清单》为基础,在未来社区提出的九大场景视角下,分析未来交通场景与其他场景的关联情况,结合场景间的互动互补,以及相关规范、导则的分析,提出对未来交通场景指标体系完善的建议。

关键词:未来社区;九大场景;未来交通场景;指标体系

0 引言

2019年3月20日,浙江省政府印发了《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聚焦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三维价值坐标,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根本目标,建以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低碳、服务和治理等九大场景创新为重点的集成系统[1]。以九大场景为基础,提出33个二级指标,66个三级指标的指标体系。未来交通场景作为“未来社区”九大场景之一,旨在解决社区居民基本需求中的出行需求问题。是衡量“未来社区”建设成效的最直观有效的标尺,也是串联建筑、邻里、健康等其他场景的关键环节[2]。本次研究以浙江省提出的未来社区指标体系为基础,结合相关规范标准,以及交通场景与其他各场景的关联情况,提出对未来交通场景指标体系完善的建议。

1 未来交通场景指标体系分析

1.1 未来交通场景指标体系

根据《浙江省未来社区试点创建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指南》,未来交通场景细分为交通出行、智能共享停车、功能保障与接口预留、社区慢行交通和物流配送服务等5个二级指标,每个指标又分为约束性和引导性两类。

1.2 交通出行指标分析

交通出行指标主要包含公共交通和道路网交通的相关内容,约束性指标对公交站点步行时间、路口间距提出了量化指标,对公交接驳、智慧交通平台等相关内容作了定性的要求,总体来看,该项指标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仍有进一步量化的空间。

1.3 智能共享停车指标分析

智能共享停车指标主要与静态交通相关,以实现5分钟取停车为目标,以对管理措施和手段的定性要求为主,对配建停车、公共停车场和路内公共停车的要求未做明确分析。

1.4 功能与保障接口预留指标分析

功能与保障接口预留指标主要与新能源车充换电设施及车路协同设施相关,整体来看缺乏对公共充换电设施的要求。

1.5 社区慢行交通指标分析

社区慢行交通指标只要从社区内部封闭管理空间的人车分流和网络密度两方面,提出了相关指标要求,从未来社区层面仍有进一步的指导要求空间。

1.6 物流配送服务指标分析

物流配送服务指标以实现30分钟包裹由社区配送到户为目标,从社区级的集成配送和新型配送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指标要求。

2 未来交通场景对应指标完善分析

2.1 交通出行指标

公共交通方面,城市公共汽电车的车站服务区域,以300 m半径计算,不应小于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50%;以500 m半径计算,不应小于90%[3]。未来社区作为强调“公交+慢行”的城市重点单元,应在约束性指标中提出公共汽电车站点500 m服务半径全覆盖。

道路网方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提高到8 km/km2,道路面积率达到15%[4],因此应在约束性指标中予以明确。

2.2 智能共享停车指标分析

公共停车方面,城市公共停车场提供的停车位应占城市机动车停车位供给总量的10%~15%[5],因此,未来社区内应结合用地情况,设置公共停车场,用地紧张的条件下,可在符合公共停车场设置条件的城市绿地与广场,公共交通场站、城市道路等用地内,考虑采用立體服务方式设置公共停车场。

2.3 功能与保障接口预留指标分析

新能源车充换电方面,每2 000辆电动汽车应配套一座公共充电站,考虑新能源车的发展和未来社区生态化发展要求[3],应在引导性指标中提出建设公共充电站。

2.4 社区慢行交通指标分析

慢行交通方面,是与其他场景关联性最高的部分。人车分流方面,指标仅提出社区内部封闭式管理空间实现人车分流,结合未来建筑场景提出的公共服务设施与交通站点无缝衔接;充分开展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因此应在约束性指标提出社区内人车分流交通体系的构建,在整个社区内应整体考虑地上、地下的立体分层交通空间形态,打造连续、安全、舒适的慢行交通条件。

慢行交通网络方面,场景指标仅提出慢行交通网络密度14 km/km2。未来邻里场景提出社区封闭管理空间单元不大于80 m×80 m;未来健康场景提出慢跑绿道成网成环。结合相关导则提出的步行活动密集程度高的步行一类区步行道平均间距为100 m~150 m,步行活动密集程度较高的步行二类区步行道平均间距为150 m~250 m,步行活动密集程度较弱的步行三类区步行道平均间距为200 m~300 m[6]。因此应在引导性指标中完善提出设置成网成环的绿道,慢行交通网络密度不小于14 km/km2,慢行道平均间隔不大于200 m。

2.5 物流配送服务指标分析

对于社区级物流配送的规划设计,暂无对应的规范标准,在终端智能物流设施的角度,相关交通研究成果表明,人们能接受的最大步行距离约为500 m,相关服务性设施服务半径研究成果表明,在一线城市中最佳辐射范围为300 m~500 m,在二三线城市中将近1 000 m左右[7],结合未来社区的人本化要求和小街区、密路网、街区制的理念,其最小服务半径为350 m比较合适。应在引导性指标中明确,智能终端物流设施的350 m覆盖率达到100%。

3 总结与展望

本文以浙江省未来社区交通场景指标体系为基础,分析了交通场景5项二级指标的相关内容及其可深化细化之处,结合国内相关规范、导则和相关研究,以及与未来社区其他场景的关联情况,对交通场景的具体指标内容进行了完善。但从后续的实践来看,此次指标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主要是由于不同城市、不同区位和性质的社区,具体情况存在很大差异,加之未来社区要求资金平衡、零物业等特殊的条件,仅从约束性和引导性两方面进行类似一刀切式的指标定性和量化,对综合条件较好的社区指导性不足,对条件较差的社区存在部分难度,下一步研究将结合未来社区的实践,从区位、经济、定位等多个维度,对未来社区进行分类分级,对不同类别和等级的未来社区进行指标的定性和量化研究。

参考文献:

[1]打造新型城市功能单元助力“两个高水平”建设——关于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解读[J].浙江经济,2019(07):17-18.

[2]吴德兴.人畅其行车畅其道物畅其流——“未来社区”中的交通场景解读[J].浙江经济,2019(35):35-37.

[3]GBT51328-2018《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S].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8(09).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A].《核工业勘察设计》编辑部.核工业勘察设计(2016年第3期总第94期)[C].中国核工业勘察设计协会,2016(07).

[5]GB/T51149-2016《城市停车规划规范》[S].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6(06).

[6]戴继锋,赵杰,周乐,等.“网络、空间、环境、衔接”一体化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规划方法解读[J].城市交通,2014,12(04):4-10+36.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
特大城市贫困家庭困境维度解构与救助策略建构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自助图书馆选址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应用技术大学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地方国有企业集团子公司分类考核指标体系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