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坚守中创新江南表达

2020-09-10向煜

现代苏州 2020年14期
关键词:水彩策展画作

向煜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自唐宋以来,包括苏州和上海在内的江南地域,都被公认为海内繁华、风土清嘉之地。“文采风流,为天下冠”,江南文化的精妙,世代流传。

那么,说到江南,你的脑中会是怎么样的画面?

或许,在苏州美术馆展出的82件多元艺术作品,可以给你与众不同的答案。

江南“呈新”,你能get嘛?

本应在“春风又绿江南岸”时节面世的“又见江南——2020海上艺术名家特展”,因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而延宕至“映日荷花別样红”的盛夏方才举行。虽然“迟到”了一季,但,春天有春天的迷人之处,夏天也有夏天的魅力所在。就如,同样以“江南”为命题,今年在苏州美术馆展出的“又见江南”,与去年的“意象江南”也是各有千秋。

众所周知,江南是中国现代艺术的发祥地。回忆起来,去年的“意象江南——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艺术大展”,就是力图对中国现代绘画在江南的发展历程做一粗略梳理。江南从民国建立新式美术教育始,就一直对欧洲流行的学院派绘画以及各种优秀的现代艺术情有独钟,江南的上海美专、苏州美专、杭州艺专,都曾经是中国现代艺术的教学重镇。

“所以,去年的那场艺术展着重在‘溯源’上下功夫”,“意象江南”策展人,同样又担任了此次“又见江南”策展重任的张立行告诉我们,去年的展览主要展示了上海美专创办者刘海粟、苏州美专创办者颜文樑、国立杭州艺专创办者林风眠等多位前辈的作品,希望让观众领略中国现代艺术的独特和不凡,和其延绵至今的巨大影响力。

但这次的“又见江南”则完全不同。虽然在展览现场,我们也依稀可见与那些已故美术界前辈千丝万缕的血脉关联,但更多体现出的是只属于这个新的时代的、更为丰富多元的艺术风貌,侧重点在“呈新”。

我们也了解到,参展的艺术家,包括了方世聪、夏葆元、靳文艺、丁设、李诗文等40位,虽然年龄不同,“出身”各异,仔细划分的话,也分属不同代际,但总体来看,他们都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开始显山露水。

正如中国油画史研究学者刘淳先生所言,中国的改革开放,极大地激活了艺术创作。在新世纪的阳光里,中国油画不能忘记过去的忧患,在充满自由与欢乐的同时,永远不忘这皇天后土。油画如此,版画、水彩等其他画种也如此。

所以此次展出的82件作品,展现的是当下西画创作多姿多彩的“异花新果”,焕发出艺术的独特魅力,令观赏者目不暇接。

追求更多突破

此次参展的艺术家,大多来自上海。身处上海这座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而又背靠江南深厚的文化积淀,令这些海上艺术家能借助更为开阔的中西文化视野,吐纳世界艺术风云,于是我们看到的是,这些画作的“呈新”,是在坚守中创新了江南表达。

比如艺术家刘曼文带来的《荷塘月色》,表现的既不是确切的园林,也不是都市,但是在精神层面上和江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我的很多作品中,有表现都市的,也有表现园林的,但根据此次展览的主题,我选择了这幅与江南有一定的联系的画作。”

“这些画家的基因里,都深深蕴藏着江南文化的基因,有人还专门为此次‘江南’主题创作了作品。”用张立行的话来讲,令他感到钦佩的是,在互联网与影视媒介异常丰富与发达的今天,这些海上艺术家仍然坚守着传统造型艺术的独特表现方式,在借鉴与汲取当代艺术观念与语言的同时,积极探索推进架上艺术的当代性表达,力求在“呈新”上有更多的突破,焕发出架上艺术的独特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策展人,张立行特别推荐大家观赏展品中的多幅水彩作品,“西方的水彩艺术最早在上海落地,直至今日,上海依然是中国水彩艺术家最集中、作品水平最高的地方,此次展出的展品在国内都属上乘佳作,所以这次集中展示,机会难得。”

“笔墨当随时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亲临美术馆,身处其中,细细品味,一定会被这些画作所触动。

猜你喜欢

水彩策展画作
策展成为一种系统的工作方式
《策展哲学》
一个问题的两个状态:关于青年策展现状的观察与思考
徐惠水彩作品九则
学生画作欣赏
国内当代独立策展人生存状况报告
与水彩对话
水彩城市剪影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