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课堂的构建探索

2020-09-10林瑞丽

学生学习报 2020年15期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核心素养情境

林瑞丽

【摘要】课程改革的持续进行推动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只有以多元化的手段开展教学,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教学情境自主探究知识,提升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生活化教学则是将生活情境融入教学之中,以贴近学生自身的生活元素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更直观地探索知识,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情感; 情境;核心素养

引言

现代教育注重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在“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指引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道德素养与法治意识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生活化教学能够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在生活元素、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更好地自主性探究知识,从而提高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概念与特点

1.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概念

“生活化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更易于融入其中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学习。具体而言,生活化教学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融入生活情境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更积极、全面、有效地探索知识,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道德素养与法治意识。

2.生活化教学的特点

(1)情感性

情感是人在对事物在认知过程中所产生的,是将认知转化为具体行动的重要中间环节。在生活化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等方式正向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在贴近生活的情境中更容易自发产生情感认知,由此促进学生积极投入学习之中,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2)体验性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一般接触的都是从未接触过或者接触较少的知识,许多学生对这些新知识感到陌生,认为这些知识既枯燥又深奥难懂,由此就使一些学生对学好道德与法治课失去信心。而生活化教学能够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更好地体验其所熟悉的生活内容,并且以此为基础更容易地理解、认知与掌握相关知识。

(3)开放性

开放性的课堂更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具体而言,生活化教学的开放性是指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从教学的目标确定,到教学的设计与实际的课堂教学,再到教学的评价与反思的全过程中都可以融入生活情境,将课堂过程向生活化方向进行延伸、结合,形成了一种多元化教学模式。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构建方法

1、以生为本,确定教学目标,激发情感认知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以实现教学目标驱动整个教学活动,如此才能使得生活化教学更具有针对性、目标性。具体来说,教师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条件、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进行综合考量,以此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如在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中实际教学中第二单元第5课《交友的智慧》教学当中,教师要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当前的人际关系状态,并以此为基础明确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懂得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与建立友谊的方法,激发情感认知。而非根据课本泛泛而谈,缺失了情感的引导。

2、立德树人,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诱发正确行为选择

首先,《道德与法治》教材本身就带有一些与生活场景相关的内容,而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合理地明确教材中的生活化场景,或者重新创设生活化场景,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仅仅依靠《道德与法治》课本内容展开教学则显得教育视角过于狭隘,而在教学中增加生活化场景则能够优化教学的基础条件,扩展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知识。如在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中第二单元第五课《做守法公民》的教学中,教师可首先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们相互讨论自己在平时是如何守法、守规矩的,学生回答“过马路等红绿燈”、“热爱祖国,尊敬国旗”、“上课遵守纪律”等,以此激发其守法守规的自豪感;而后教师可为同学讲述一些学生因父母教育不足,自控能力差、交友不慎等原因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通过具体的生活化事例,让学生明白在日常生活中要遵从师长的教导,不与道德败坏的人交朋友,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明辨是非,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学会做人和做事。生活化教学的实施让学生从自我生活与他人生活中更为全面地认识到要做一名“守法公民”。

3、有效引导,落实生活化的教学过程,引发情感共鸣

教师的有效引导也是学生对新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使得学生的学习具有主动性、实践性。教学过程中通过某个典型的生活情境或自身经历,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人物或环境。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课题与情境体验出不一样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如在八年级《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的教学中,学生对于“国家利益”这一宏观概念的理解不足,则教师就要将教学具体化、生活化,既要让学生明确爱国、爱党、爱人民群众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途径,也要明白努力学习、传承民族文化、尊敬师长,友爱他人也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具体表现,只有每个人在生活中积极努力,投身于国家建设与发展之中 ,进而引发学生爱国爱家爱他人爱自己的情感共鸣,更加坚定的维护国家利益,如此就将宏观深奥的教学内容生活化、具体化,让学生易于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效果。

三、结语

《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当是紧密联系生活的课程,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让学生感受生活,增强的学生的探索精神。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师,要积极掌握生活化教学方法,将其全面、高效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为手段,以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为目标,从而构建《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课堂。

参考文献:

[1]胡婷婷.生活化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法制博览,2020(24):221-222.

猜你喜欢

生活化教学核心素养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