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的灵感
2020-09-10陈佳慧
陈佳慧
说到传统村落,总让人想到“保持”二字。田园牧歌,百年古建……往往第一直觉,正是因为没有了现代的侵蚀,人流的冲刷,这些乡村才能在静谧中遗存下最原味的一面。
但吴中的村子可以颠覆这种固有思维。传统,未必是陈旧的;保护,也不只是维持原状。在内核不变的基础上,用创意将传统以新的方式呈现出来,反而能让古村之美踏入来者的心中。舟山核雕村、黄墅村,就代表着灵感在其中的真正意义。
舟山核雕村传统不在外表,在“核”心
步入舟山核雕村,第一感受是小巧、整洁和统一。这个面积不大的自然村,只要走几步就能全部浏览完毕。白墙黛瓦,安静怡然,看不到陈旧的痕迹,也没有“框”起来的传统建筑,甚至可以直白地说,外貌有点新。
新,是因为2014年,村子完成了对100户人家的外立面改造。村里也没有达到百年的建筑需要维护。但神奇的是,走进这个抬头就能看到穹窿山的村子,就能立刻感受到,这里藏着最为正宗的传统。
被评为江苏省首批传统古村,舟山核雕村必然有着它的优势和“秘籍”。
步入舟山核雕村,緊凑有致的小街两边统一的棕色门牌无不有着“核雕”二字。小小的村子,似乎浸润在“核雕”工艺中,与这个非遗传统工艺融为了一体。再往村里走,一条百米不到的青砖小路,是核雕村最有“古风”的地方。小路一旁,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光福核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周建明的“建明堂”,两边都是门面不大但风格古朴的核雕工作室。
其他村子最大的不同,舟山核雕村家家户户大门敞开。因为在这里,每一个家庭都是核雕世家,每一处院落都是生活与创作相结合的核雕工作室。现在的舟山核雕村内,已经形成了大师工作室、前店后坊的经营作坊、家庭作坊以及集中园区等多种生产组织方式。在舟山村从事核雕手工艺的家庭达80%以上,有各类工作室、陈列室近 500 个。
村中最抢眼的建筑是建于2015年的苏州核雕艺术馆。此艺术馆是舟山核雕村文化的一个展示空间。这座采用苏式建筑风格的双层建筑,立面为白墙和仿木结构的方式,屋顶为“人”字形屋顶,主楼及建筑侧面,院内亭台楼阁,主楼与建筑两侧装有大面积玻璃窗增加透光性,保持着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风格。从核雕技艺的起源,到近代舟山核雕的发展历史,从舟山核雕几代代表人物展示到核雕制作的工序介绍……核雕传统在这里得到了完整彰显。
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核雕的传承与保护,是舟山核雕村能够获得入选江苏省传统村落的重要因素之一。历史上,香山地区的“香山帮”建筑营造技艺的发展,带动了其周边地区相关手工业发展,也使得这里成为了太湖畔居住型手工艺村落,香山(南宫)雕刻之乡。在当时舟山村密集了众多工艺种类,雕刻类就有木雕、砖雕和核雕,还有其它工艺门类,如刺绣、绘画、藤编等等,清代建造皇宫的香山泥瓦木工,也出自舟山这一带,例如舟山核雕创始人殷根福即初学竹雕,继学牙雕,再学核雕,从事雕工甚广。正如《香山小志》所记:“香山梓人,巧者居十之五六。又有雕工,专将竹根、竹节、黄杨、紫檀以及象牙、牛角、桃核、橄榄核,刻画山水人物、花卉鸟兽等工艺品,精巧有致,雅俗共赏。”苏州核雕中最负盛名的是光福核雕,光福核雕里最负盛名的是舟山核雕。核雕成为舟山人的一门传统而独特的手艺,村落开始向核雕专门化村落发展。
依附于“核雕”传统手工业的发展而盛名在外,加之舟山核雕村所在的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拥有优质的太湖山水自然资源和丰富的吴地文化遗存,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以及底蕴深厚的人文环境,孕育了这里融山、水、于一体的自然环境特色与传统手工业,使其完成从春秋时期吴王练水师、造战船之地到中国核雕第一村的转变。核雕已经成为了舟山核雕村独树一帜的地方性文化产业。这里延续了村落“大师工作室、前店后坊的经营作坊、家庭作坊以及集中园区”的基本生产空间组织方式,也将加工制作过程开发成文化展示场景或特色体验项目。同时,结合现状建筑的修缮改造以及村落环境的改善等方式,舟山核雕村提供了展示空间载体,设置各类场所,为保护非物质遗存提供文化展示、科学研究、参与体验等空间载体。
传统,只要抓住一个“核”,有时可以在意不在“形”。
舟山核雕村tips
舟山核雕村面积较小,有一条核雕城美食街,以家常菜、点心为主,服务当地工作室里人们一日三餐的需求。
住的方面,村里也没有酒店或民宿,村子所在的度假区可满足前来购买核雕的外地客户的住宿需求。
黄墅村当太湖村落融入创意之美
烈日当空下,绿影婆娑中,里尺桥默默屹立在黄墅村边。这座建于明代弘治年间(1498年)的古桥,到现在已有522年的历史。相传,它的名字源自此处离古太湖一里零一尺。“里尺源内里尺桥,东西横跨横泾港。弘治始建清重修,藤蔓青石古意留。”它代表着黄墅村的传统与历史。
毗邻太湖的灵湖村黄墅自然村,森林、水域、农田环绕,有着独特的自然优势。10年前,还是“贫困村”的它并没有给世人留下什么印象。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了生态环境优越,极具休闲旅游吸引力的“网红”村,更重要的是,黄墅村使传统文化在与创意的融合中,诞生出了一种独特的魅力。
无论什么时节,闲逛黄墅村都是一种享受。村口是正在打造中的“匠心学社”。和太湖边的许多村落一样,黄墅村也有着工匠传统。上世纪50年代开始,这里涌现出了大批木匠、泥瓦匠、漆匠,农闲时外派做工。上世纪80年代是最鼎盛时期,手艺人通过精湛的手艺和勤劳的精神,不仅为集体创收,慢慢开始发家致富。如今,还有不少手艺人留在乡村,但大多年事已高。黄墅村利用东北角的老旧厂房,改造提升为“匠心学社”,集中展示工匠文化,弘扬和宣传工匠精神,传统乡贤文化,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传承和发扬传统手艺。
往里走,是网红咖啡馆 “呼吸森林”。它由一个废旧仓库改建而来,保留了传统夯土结构房屋的风格。走进黄色的土墙,木屋、木栈道、绿化景观等元素,以一种开放式的结构融合在一起。“在最土的房子里,喝最时髦的咖啡”,它也是村里引进的第一家乡村旅游的咖啡店。
咖啡馆对面,是一家极具当地农家风格的农家乐。隔壁则是當地村民开设的茶馆半日闲茶吧。事实上,行走在村里,那些“时髦”的民宿都来自村里的老房子。如结合传统餐饮,设计中也不乏传统元素的右见·光荫里,也是由村民的老房子改造而来。
留下老建筑,也留下了老建筑里的细节。1978咖啡店是黄墅村自己的咖啡馆。这处老房子,曾是设计师驻村的地方,之后成为村务工作站。为了充分利用这一建筑,一家传统农村元素与现代咖啡相结合的咖啡馆于2020年5月开业。房子没有被特地改造,只是用钢结构撑起来,屋顶进行了加固了,甚至留下了老灶头和一堵70年前的泥胚老墙。
行走在黄墅村,不乏吴中太湖边村落所特有的绿意。一些咖啡馆和民宿的风景,得益于村边深邃的防护林。以敞开的、原汁原味的方式呈现太湖乡村特有的风貌,也是此处风景特别吸引人的原因之一。
黄墅村森林覆盖率非常高,结合文旅的形式,已有一定的森林产业发展规模。森林里野奢温泉度假酒店内,29间树屋错落散布在树林中。每个树屋都是独立的一套客房,需要从腾空而起的栈道步行而过,度假村内特设的人文生态区域,提供各色餐饮,客人可在此阅读、观影,享受来自森林的好味道。
人们来黄墅度假、娱乐,也感叹于黄墅村生活环境的美好。这里有着江南田园与粉墙黛瓦相结合的太湖村落景观,村内多数为二层楼房。近年来,黄墅村对村落进行了综合性整治提升,包括水系疏浚沟通、树林开放延伸、田园全面梳整等,使村落、水系、树林、田园四方面既轮廓清晰又相互交融,成功打造富有江南水乡气质和人文底蕴的传统乡村。
保持传统并不是要修建一座古色古香的乡村,而是选择性保留村落特定时期的生产建筑。设计师的新理念和“工匠”村民的老经验碰撞,“碰”出了匠心独运的传统营造手法,乡土自然的绿化方式,颇有园林之趣的村落、水系规划。
黄墅村民有着门前种着紫色茄子、绿色蔬菜的大院,有着压着苏式瓦沿,开着花窗的院墙。巷道由定制的水泥板和青砖铺设,但巧妙地将各种管道铺设其中,并做了专门的“开关”和标示,未来若有维修,只要定点掀开此处青砖即可,避免了更多琐碎工程。
传统的木工、泥瓦工技艺成为了设计师融入乡村设计的好创意,村里随处可见灵活运用匠人手艺的各类砖墙、瓦墙,还有土坯墙、茅草屋。这些都在无形中增加了乡村文旅的淳朴之美。在村里行走,还会忽然见到一间明显不曾被修饰的老房子,“陈旧”得与黄墅周边建筑格格不入。但它非但被加固得很结实,更是特别被保护下来作为村里的儿童之家来使用。孩子们会看到旧时农舍的样子,村民们也留住了一份记忆,游客们感受到了“乡愁”。
“乡愁”不在破旧,“乡愁”在用创意的画笔描进所有人的心中。
黄墅村tips
在黄墅村怎么可能找不到美食?湖光山色水泽堂农家乐提供地道的农家菜,村边精品餐饮以川菜扬名,森林里野奢温泉度假酒店提供高档餐饮服务,呼吸森林咖啡店、黄墅1978时光咖啡有着咖啡和特调饮品,半日闲茶吧里展示传统茶道,童涵酒吧则满足深夜小酌一杯的需要。
住,更不必说,各种风格的住宿应有尽有。森林里野奢温泉度假酒店有着最邻近大自然的数屋,右见光荫里精品民宿是设计感和静谧,里尺源度假农庄和村边民宿提供最为熟悉的在村中熟睡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