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心理训练对运动损伤的应用

2020-09-10黄丽

当代体育 2020年15期
关键词:投篮训练方法运动员

黄丽

随着运动训练的进行,运动损伤也会不可避免的发生,由于体育项目的教学和训练通常具有运动量大、持续时间长和生理与心理负荷强的特点,所以身体和心理很容易发生疲劳,特别是后者的疲劳更能影响一个人的运动状态,这就使心理放松训练对训练来说就非常重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分析法从心理训练角度探析在运动中的时效性作用,特别是对减少运动损伤的作用。

在运动过程中难免会受伤,但有些损伤是可以通过一些方法预防的;在以往的许多研究中,多是从生理学、医学、训练学等角度去分析运动损伤的原因,现在随着对运动损伤的研究的不断深入,心理因素一样也可以影响运动损伤的发生和康复,所以运动损伤的研究也成为了当下的热点。

1 运动损伤心理学研究现状

有关人格与运动损伤之间关系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这方面的研究实验性的少,大多数是描述性的。有关人格与运动损伤关系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虽然心理因素不是导致运动损伤的直接因素,但是它可能导致运动员对运动应激做出的反应产生影响。

20世纪80年代后期,心理与运动损伤关系研究的重点是研究动机与运动损伤的关系。Mechelen等(1992)指出,高动机运动员更可能受伤。

不管是在什么体育项目的运动过程中,不仅要有充分的生理上的热身活动准备,而且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而一旦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在训练和比赛中就会出现过度紧张、焦虑等情绪,影响身心的能量不能充分地得到发挥;对于缺乏心理准备的运动员而言,受伤率要高出心理准备充分的运动员若干倍;除了上述因素,自我概念、自尊、心理疲劳、反应时等心理因素也与运动损伤有关。

2 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在中国知网上浏览和搜集相关文献和论文,以及阅读有关心理学书籍,探析从心理学角度探析心理训练对降低运动损伤的实用性。

3 心理训练及其内容

3.1心理训练的定义

最早的关于心理训练的概述是采用专门仪器和手段,具体改变人的某种心理状态,以达到最适宜强度、最佳状态的过程。最早出现在医学治疗领域,后来在体育运动中也开始广泛应用。20世纪30年代由德国病理学家开创自主训练,即通过催眠性言语暗示、肢体松弛方法等对自身本体状态进行自我约束的调整练习,改变本体生理、心理状态,达到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取得心身双修的效果。

关于心理训练的概念有专家和学者认为,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施加影响的过程;手段包括生物学手段、生理学手段、心理学手段等。这些手段的具体实现途径不仅强调运动员自身的能动性(如心理学手段),也借助了很多外力,如兴奋剂和各种药物,而心理技能训练则更多的体现在心理技能使用的自身能动性上,更加符合充分、有效发掘人类潜能的公平竞技思想。20世纪90年代以前,运动训练中使用较多的是“心理训练”这一概念。近些年来,“心理技能训练”这概念使用越来越频繁,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心理训练”一词。

3.2心理训练方法

3.2.1表象训练

表象训练是使人们有意识地利用自己头脑中种已形成的动作表象,对运动情景或技术动作进行再次回忆和发展的过程,以达到唤醒本体的运动感觉,从而让人们可以在表象训练过程中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的能力的手段和过程。

3.2.2自我暗示训练

自我暗示训练是以一定的词语、一定的信念给自己进行心理暗示, 从而调整自己的心态、情绪、意志和自信程度。主要是以提高学生和运动员对学习或比赛的自信心,提醒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在当前事物上,以帮助提高自我的效能感,达到提高运动技能的目的。例如,百米运动员在冲刺阶段按时自己“冲”,推铅球发力时,运动员暗示自己“推”等。

3.2.3心理放松训练

进行心理放松训练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通过外部的环境,内在的语言暗示信息等使身体发生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达到放松身心目的的一种心理训练方法。

这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 比如:呼吸、暗示、想象、音乐等使肌肉一步步放松, 使大脑逐渐安静, 从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水平, 降低由情绪紧张而产生的过多能量消耗, 使身心得到适当休息并加速疲劳恢复的训练方法。

3.2.4模拟训练

模拟训练主要是以提高训练者的反应与适应能力的训练,又称比赛模式化训练、比赛适应性训练,具体的方法是运用模仿比赛条件,例如场地环境、规则等在训练中对训练者进行技术演练、战术和比赛应对策略的一种训练方法。模拟训练主要针对具体做法是设计各种意意料之外的场景, 让训练者置身于模拟的情景之中,训练其快速的反应、控制情绪、及时调整心态、果断及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特别是对那些可能使训练者心理、生理产生不良影响的刺激进行模拟,更能增强其排除干扰、适应内外环境的能力。因此,它是一种适应性的训练,目的是为训练者参加各类比赛做好适应性准备,包括生理和心理结构上都产生改变,在比赛中以期达到身心都平衡的状态。

4 心理训练在降低运动损伤发生的实际应用

在一堂训练课中,以上的这些心理训练方法可以有机的结合起来,在训练的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心理训练方法,能比不使用心理训练的效果好很多。以篮球教学为例,在篮球课的投篮教学中,可能学生会因为各方原因对篮球产生抵触、恐惧心理,或多或少都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时教师可以运用自我暗示训练法,在课堂上多运用语言和行为上的鼓励,多用积极性的鼓励,如“你可以做到”、“这么多人都为你加油打气呢,你能行”等激励性词语和行为上的鼓舞。另外,让学生自己学会心理暗示的方法,如“当你紧张时,要学会激励自己,你很棒,你通过这么多次努力的练习,你一定能做到,相信自己的努力和结果是成正比的”等等。在课堂教学后组织的投篮小比赛这一阶段中,先提前预演练习一遍,一队学生准备投篮练习,另外的学生在场边加油鼓励,营造一种紧张的比赛氛围,老师充当裁判,当学生投进了,比手势的一分,模拟正式比赛时规则,此时就是充分运用了模拟训练法,让学生感觉自己就是身临赛场;另外,在模拟练习投篮中,每个学生在投篮之前,老师运用语言进行提示,让学生回忆动作技术,在头脑中再一次建立动作表象,在投篮球放慢呼吸,内心放松,为投篮做好最佳的心理准备;在模拟投篮练习结束后进入正式的投篮比赛中,在比赛中,教师不给予提醒,只在学生投进后比得分手势,此时就是考验学生在模拟训练中自我暗示和自我放松的效果时刻;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心理训练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而且又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在紧张的氛围中得到了训练,培养了信心,这样在以后的比赛中,能有效地降低运动项目给学生身体造成损伤的几率,能够极大地促进为体育运动的良性发展和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5 结语

在比賽或训练前给予相关的心理训练,能够帮助人们在运动中身心得到放松,在运动中以期让心理的能量达到最大,运动者参与者也可以针对自己的情绪和状态进行合理的心理调节,让自己的心理状态达到最舒适的水平,以最佳的状态和精神面貌面对训练或比赛。

总的来说,运动损伤的出现,外在因素的干扰必然重要,但是不要忽视了心理因素的重要性。因此,切不可忽视心理训练,在平时的训练中一定要加入心理训练内容,这不仅能极大地降低运动损伤的频率,而且还能提高训练者的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投篮训练方法运动员
初中体育中长跑教学特点及训练方法研究
高校健美操教学中核心力量训练方法研究
我最喜爱的运动员
看着自己
今天你投篮了吗
网球移动步法的作用及训练方法的探究
投篮王和盖帽王
运动员
烹饪刀工技能训练方法与运用
思维擂台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