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020-09-10罗文晟
罗文晟
不论是体育课程还是健康教育同样是中小学教育当中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心理健康问题,其给青少年成长带来的影响可以是直接的、致命的,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近年来,我国在教育改革中强调在各学科教育中渗透健康教育。为此,在当前我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怎样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是体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新课题。本文中基于体育教学的相关情况,对中小学体育渗透健康教育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并结合相关理论以及教学经验提出相应的渗透措施。
体育教学具有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施加影响的教育功能。在学校教育当中,不仅要强化体育教育以提升学生身体素质,更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而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尤其是中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虽独立性越来越强,但依赖性并没有相应的减弱,自觉性和幼稚性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基于体育课程的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絕大多数学生对于体育课具有较高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当中,因此在体育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最佳的时机。
1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问题分析
1.1 体育与健康教育课时设置较少
根据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中小学校在体育与健康课安排方面,1至2年级每周4个学时、3至6年级每周 3个课时、7至9年级学生每周3个学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及对周边学校的调研,发现大部分学校没有严格的按照上述规定坚持每周开展三个课时的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普遍开设的课时在两个课时,仅有极少数学校根据自身的情况开始了3~4个课时。由此可以推出,对于经济条件相对较弱的农村地区而言,在师资条件欠缺的情况下开设的课时更为有限,甚至出现停课的现象。
1.2 教师对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认识不足
从教育改革到各个学校实施的具体情况而言,当前对于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融合教学的关注度和学校的重视度越来越高。然而,在具体执行过程当中,对于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的认知依然存在偏差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基础学科的教师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视度偏低,尤其是在遇到重大考试,如期中和期末考试阶段以及其他天气不利因素的情况下,体育课程往往被其他基础学科所占用;其二,基础学科的教师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认知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多数教师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学生的体质发展和运动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但对于学生的人格和心理层面的影响甚微,认为对于心理层面的教学还有赖于专业的课程;其三,部分体育教师对于体育和健康教育课程融合的教学过程当中存在厚此薄彼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个人教学能力的影响,将教学重点致力于运动技能的教学而健康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较少。
1.3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师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性
教师是教育过程当中的主导者,在教学过程当中采用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兴趣,进而影响到教学效果。就体育学科而言,教学方法主要有示范法、讲解法、游戏法、情境教学法等。因体育科目的特殊性,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普遍采用的是示范法与讲解法以及游戏法。但是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融合发展而言,对于体育教师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实际调研发现,绝大多数教师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因为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依然沿袭的是体育科目常用的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健康教育的引导,停留在知识的灌输层面上。在新的程标准下,多数教师缺乏基本的创新性,尤其表现在课程授课方式、教学技法选择和活动组织方面。
1.4 中小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知识认知度偏低
根据对于本校以及周边学生的调研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于健康的认知不够全面。相对小学生而言,多数中学生对于健康的认知相对较为全面,懂得健康是生理和心理层面上均表现出完好的状态,但是缺乏对心理层面是否健康的判断力。对于小学生而言,尤其是低年龄段的学生对于健康的认知则停留在身体没有生病,缺乏心理层面的认知,甚至并不知道心理健康这个概念。
2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方式
2.1 设计游戏教学,提升学生身心愉悦度
体育教学内容要多设计游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游戏手段,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整体教学氛围轻松,没有学习上的压力,学生的身心更加的愉悦。比如,在练习短跑过程当中,教师可以穿插一些情境游戏并将健康知识融入到情境游戏当中,结合短跑项目以及预防运动损伤知识可设计“抢救伤员”游戏。首先,教师可以讲解短跑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其次,教师示范相应的动作以及注意要领。最后,在学生抢救伤员过程中则可以讲解健康知识。由此可以摆脱了在传统教学下“灌输”健康知识的枯燥性,降低了学生厌学的心理,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不仅掌握了短跑的技能而且也学会了一定的健康知识。
2.2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实现自我超越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在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但随着素质教育以及全面发展教育观念的提出,学生应当致力在教学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来设计教学内容,以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短跑项目时,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先示范,随后要求学生模仿练习,通过循环往复的方式来达到教学效果。然而,因学生个体差异的影响以及对于运动项目的喜好不同,教学效果并不好。为此,体育教师则应基于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具体情况设置相应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运动技能过程中实现超越自我,由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不断寻求自我超越,学习的氛围就会顿时变得活跃起来,从而取得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2.3 分层合作教学,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自信
在当前社会竞争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自信心对于个人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人坚持下去的救命稻草。对于自信心较为薄弱的学生而言,在引导学生建立自信的教育中不可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与分层次的开展。在体育锻炼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以篮球教学为例,可以通过分层教学的方法帮助学生逐步培养自信。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在教学内容上实施分层次教学,让后进生建立自信心,让优等生充分感受自豪感。比如,设计“全明星合作挑战赛”让基础差的同学只负责传球,运球好的同学绕障碍运球,再由投篮准的同学完成得分,再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跑动距离、循环次数和防守队员,从而合作完成比赛过程。分层合作的教学方式,实现既分层又合作,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与自主参与意识,使学生在合作体验的过程当中,学习知识、提升技能、建立自信。
3 结论
综上所述,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频发的现状下,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而体育课程具有其它科目所不能比拟的优势与特点,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与健康课程,找准教学点、针对学生的身心情况、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创造适宜的教学氛围和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提升学生运动技能的情况下,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达到身心健康同步发展的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广州市增城区荔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