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体育的多角度思考与建议
2020-09-10邢康
邢康
中考,其全称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检测初中在校学生是否达到初中学业水平的权威性考试,其目的是考察初中生各科的知识掌握程度以及知识的应用与实践能力。而在中考中,体育中考无疑是所有科目中最特殊的一个考核项目。它被单独从众多考试科目中分离出来,进行单独的考核,最終以较高占比的分值计入学生的中考成绩。本文中,笔者将从中考体育的目的和意义、中考体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于中考体育的思考三个方面,从多个角度探讨初中教学中体育这一大热点问题。
自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在1980年在全国实施,短短两年间,也就是到了1982年,体育中考就被列入这一考试体系当中。由此可见,体育教育教学在中国的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力强健的体魄才会有足够的力量支撑去做更多的事情。到2020年的今天,体育中考已经进行了将近四十年,这四十年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制度不断完善和改革,也使得体育中考在不断的进步。当然,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学生与教师共同反思与考量。
1 了解体育中考的目的及其意义
初中,青少年们不论是智力还是身体的发育都在此时达到了最关键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能够在语数英等众多学科的交叉学习中实现思维的快速拓展和发散,使得他们具有敏捷的头脑,但是他们往往也是因为如此,忽视了日常的身体锻炼,使得他们变成得“头脑发达,四肢退化”。所以,为保障这一特殊时期学生的身体素质过硬,足以应对日益加重的学业任务和身体压力,规律的运动与身体素质的提升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于是,将体育列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当中,能够督促学生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中重视体育锻炼和身体素质的提升。
1.1中考体育能让学生有体魄应对当下的学习压力
适量的体育运动能够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在大脑供氧充足的情况下,人的思维和意识就会达到最佳状态,从而感到身心舒展,心情愉悦。在备战中考的这一关键时期,学生们面对的是众多学科庞大知识体系的查缺补漏和记忆理解,一整天的思考与解题,会让学生感到身心疲累和乏力。这个时候,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就能让学生从一整天的学习中跳脱出来,在挥洒汗水的同时慢慢缓解一整天的焦虑与浮躁。而缺乏体育锻炼的学生,更容易在这一日复一日的知识教学中感到困倦和疲乏,于是心理和生理的双重崩塌,很容易让学生患上一些疾病,甚至产生心理问题,从而影响中考甚至是以后的人生。而初中的体育教学,就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和锻炼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身体素质的提升,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具有足够强健的体魄支撑各科繁重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在日常的运动生活中逐步加强体能,来应对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体育这一门科目。
1.2中考体育可以培养出有朝气有活力的年轻人
中国的《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刚要》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得到颁布,旨在全面提高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而“全民健身计划”的号召则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倡导全民做到每天参加一次以上的体育健身活动,学会两种以上健身方法,每年进行一次体质测定。而体育中考,同样也是国家对青少年他身体素质要求的考核的一种体现形式。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出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高素质人才,而体育教育就是实现人才体育能力的开发与拓展的过程。正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身体的发育和身体素质的提升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果能够得到正确地引导和指教,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来实现自身体质的完善和构建,相反,如果学生不能得到良好的体育指导,学生很可能在不适当的体育运动中伤害到自己,或者干脆放弃体育运动。因此,在应对体育中考的过程中,教师都会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体育知识,让学生学会规律且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从而使得体育教学为学生们的学业提供了有力的身体保障,让学生成为有朝气、有活力的年轻人。
2 找准中考体育备考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体育教育在初中的各学科教学中意义非凡,并且会直接影响学生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但是初中的体育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1体育教学及实践的时间被占用
在学生和其他学科教师的脑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观念,就是认为初中的体育教学和锻炼仅仅存在于每周仅有的几节体育课中,在其他空余时间里,学生就应当大量地刷题,将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到知识的记忆之上。这就使得初中生的身体锻炼时间被大量的占用,而又由于平时的体育考核成绩不像其他学科以分数和排名展现的那么直观,学生也就自然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文化课的学习中,使得学生的体育意识逐渐淡薄。而更严重地,在中考的备考后期,部分学校甚至出现体育课被占用的情况,使得中考体育的备考沦落到最后几周临时抱佛脚的尴尬处境。
2.2教育参与者的体育锻炼意识不高
教育参与者,也就是指教师、家长和学生这三个身份。初中身体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只有在三方共同具有较高的体育锻炼意识时,才能得到很好的实施与贯彻。学生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主体,学生自己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教师和家长的督促和教导只会成为耳旁风。而家长是学生的监护人,如果家长将日常的体育锻炼视作是学生的“不务正业”,那么教师和学生在体育教育上就会受到极大的阻碍。教师是教育的执行者,如果教师认为体育锻炼可有可无,不重视日常的体育课,那么学生就无法获取足够的体育知识来支撑自己的体育锻炼。也就是说,教育参与者的三方,任何一方的体育锻炼意识缺失,都会造成体育教育受阻,进而让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
3 找到合理的办法解决中考体育中的问题
3.1时间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前提
在大多数学校的课表中,从早读到晚自习的每一个时间段都会清晰的罗列出来,提醒学生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这说明学生的作息时间基本由学校来制定的。所以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开展体育活动,就需要学校为学生制定一个完善的体育计划,让学生能够集体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让体育锻炼成为常态。当下,许多学校正在逐步将这一想法的落到实际,开始在大课间安排学生统一进行广播体操、跑操等规律的体育锻炼。这时一个很好的趋势,但是还需要学生进行更多样的体育锻炼,才能获得高质量身体素质。
3.2增强教育参与者的体育意识
国家所号召的“全民健身”针对的不仅仅是学生,而是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当家长、教师、学生都热爱体育锻炼,把体育锻炼当做生活的常态时,体育锻炼就不会成为人们学习和生活的负担,而是变成像吃饭睡觉一样的日常行为。这也是一个良性循环,家长的体育热情会自然影响到自己的子女,而学生的教育热情又会使得教师更愿意让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大家相互影响,便会营造出一个富有活力的体育氛围。于是,体育中考的备考就不会像其他学科一样造成学生心理和生理上的压力,而是成为中考备考中的润滑剂,让学生以精神焕发的面貌应对这一重要的考试。
4 结束语
一个完整的人,是由焕发的精神和强健的体魄构成的。人就像是一棵大树,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就像是大树的根和叶,只有根基牢固,才能够支撑茂密枝叶向更广阔的天空伸展。体育中考不应仅仅成为一门考试项目,而应当成为贯彻中国“全民健身”政策的手段之一,从学生开始,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来,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既有体格又有思维的栋梁之材。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雷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