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程材料教学和机械制造基础教学的有效融合

2020-09-10刘隆节

内燃机与配件 2020年18期
关键词:创新策略融合

刘隆节

摘要:当今社会是快速发展的社会,越来越需要专业性复合型人才,当今高等院校教学任务重点就是培养更多专业性复合型优秀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本文主要是就工程材料教学和机械制造基础教学的有效融合展开论述分析的,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加深对工程材料和机械制造基础相关知识的理解,更好的运用所学知识。

关键词:工程材料教学;机械制造基础教学;融合;创新策略

0  引言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教育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正在进行改革,当今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工程材料教学和机械制造基础教学,促进工程材料教学和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是目前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二者的有效融入是学生专业背景所必然要求的,课程性质又具有特殊性,本文的研究希望对日后工作开展有所帮助,促进对工程材料教学和机械制造基础教学融合的进一步研究。

1  课程性质及学生专业背景需要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工程材料教学和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通过工程材料教学和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加深理解,进行进一步学习。在整个工程装备设计知识体系体系当中,工程材料教学和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是不可替代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会涉及到工程材料教学和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可以说是贯穿始终,既是基础性学科,又是就业的前提,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无论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在具体实践工作过程中,工程材料教学和机械制造基础教学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当今社会的多种行业都会涉及到工程材料教学和机械制造基础教学。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其教材内容所涉及的知识较为广泛,在学生工作当中,工程材料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学生应用频率较高,在专业知识的整体结构中,始终贯穿工程材料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二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正是因为二者课程性质的特殊性,对学生的要求也较高,需要熟练掌握所学内容,但是内容又较为广泛,部分学生对知识存储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学生对于工程材料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不高,学习效果很难达到理想的状态。

2  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教学现况分析

2.1 教学效果

就当前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效果实际情况而言,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材针对性不强,没有完全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工程材料和机械制造基础是基础性课程,培养学生的方向是不同的,在专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忽略了这一点,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教学,而且在教学中,没有做到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教学二者有效结合,缺乏有机融合与贯通,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加大了建立综合知识体系的难度,学生难以提高综合素质[1]。

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生分别去定向培养,教师在讲授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的过程中,教学目标及要求应随着科目难易程度而改变,对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清晰划分。但是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教师没有做好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教学融合,学生工程材料课堂时,教师主要讲授工程材料知识点,学生在机械制造课堂时,教师主要讲授机械制造相关知识点,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再加之学校重点培养复合型人才,课程大幅度增加,教学内容与课时不成比例,而且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

2.2 教学管理体制

在某种程度上讲,工程材料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广泛且复杂,综合性较强,理论教学之后进行实践课,实用性较强,学生在经过教师理论教学之后,参与大量的实践课程。在具体的实践中,锻炼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培养成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每个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制是各自为政的,导致工程材料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二者难以有效融合。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对学校的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学校朝着综合型专业细化方向发展,导致了每个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制是各自为政的,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沟通交流机会较少,对学术方面知识进行了简单的教学研究与讨论,不利于工程材料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的有效融合,理论与实践也很难有效衔接[2]。

2.3 教学方式与手段

在当前工程材料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与手段还在采取传统的方式,与快速发展的社会不相适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主要是教师在讲解,学生的参与度极低,并且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课程较少,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差,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被动的状态,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久以往,学生会产生厌学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意识到现代多媒体的重要性,很少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導致教学外延性及灵活性较差。

3  工程材料教学和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有效融合的创新策略

3.1 教学活动的相互融合

在促进工程材料教学和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有效融合的过程中,教学活动的相互融合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教学活动的相互融合,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打好基础,使学生学习效果达到理想的状态。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课程教学大纲为依据,促进工程材料教学和机械制造基础教学的有效互融,将两个学科的教学目标融合在一起,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教师透彻讲解理论知识,做好基础性工作,根据实际的情况,重新安排教学重难点,着重讲解必要的知识点,对于不必要的机械制造基础理论进行简化。关注培养学生选材与用材等方面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讲解真实案例,重视其应用性[3]。

比如,教师在讲解《晶体学》这节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重点讲解机械类工程材料选材内容,积极引进与我国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外国先进技术,与教学内容有效的结合;在挑选装备的过程中,应当挑选经常使用的,提高学生专业认知能力,在此基础上,促进工程材料教学和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有效融合。

3.2 优化机制实现理论和实践深度交融

优化机制实现理论和实践深度交融是至关重要的,工程材料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比较强大,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加深对所学知识理解,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教学管理体制归为一体,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在课堂中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性;优化机制实现理论和实践深度交融,在实践中,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践中及时发现自身不足,并加以改正;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要求,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作为依据展开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

3.3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就当前教学的实际情况而言,对工程材料教学和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部分的教师教学水平还停留以往的水平,阻碍了工程材料教学和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有效融合。所以,当前学校应重点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邀请著名专家定期对教师展开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职业素养,充分认识到工程材料教学和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有效融合的重要意义;完善薪资待遇,吸引优秀的教师,打造一支优秀的工程材料、机械制造基础教师队伍[5]。

3.4 转变教学方式深化教学融合

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是很关键的,以往的教学方式已经落后了,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转变教学方式深化教学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且逐渐应用于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紧紧抓住这次机会,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充分发挥多媒体的重要作用,对教学手段进行改革。

工程材料和机械制造基礎课程在授课的过程中,其教学内容是非常抽象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理解,加大了学习困难,但是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通过多媒体制作课件,将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生动形象在学生面前立体化展现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特点,选择动画、录音等内容,融合工程材料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强化课堂探讨,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比如,教师在讲授《铁碳合金相图与钢热处理》这节课的过程中,对于抽象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借助多媒体,生动形象的讲解知识点,在讲解完之后,鼓励学生探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4  结论

总而言之,工程材料教学和机械制造基础教学的有效融合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对其加以重视,二者的融合是课程性质及学生专业背景的需要,本文对工程材料教学和机械制造基础教学现状进行了论述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促进工程材料教学和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有效融合的可行性建议,培养出更多的专业性复合型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万晓峰,张华丽,张华,张福豹,黄明宇,倪红军.“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创新与改革[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06):56-57.

[2]黄俊,冯曰海,张德库,王克鸿.“新工科”背景下材料专业全英文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以“机械工程材料与制造方法”课程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9(08):17-20.

[3]张中伟,吴立辉,朱登洁,蒋国兴,王彦林.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24):68-71.

[4]苏飞,邓朝晖,曹丽,孙富建.复合材料加工技术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中的教学尝试——以湖南科技大学为例[J].装备制造技术,2018(01):152-155.

[5]伍国果,谷明信,鲁鹏,孙文成,金容,浦勇.基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06):104-105.

猜你喜欢

创新策略融合
美劳与共融合绽放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多彩融合
破次元
融椅
互动与互补:《新周刊》微博传播策略浅析
关于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思考和浅谈
新形势下企业干部管理的创新策略探究
国有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