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苏城全民来“动”
2020-09-10陶瑾
陶瑾
在五卅路旁的市民健身中心体育场,平日总能见到一位皮肤黝黑、精神矍铄的老人,他跑步、打拳、踢足球,大家喊他“老朱”,也有人称他一声“朱老师”。86岁的朱益坤,一辈子痴迷足球,为苏州培养了一批足球运动员、教练员。
在苏州,健身没有年龄之分,是全民生活的标配。有统计,到2020年,苏州大市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640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420万,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在95%以上。“全民健身”不再只是一句口号,是真真切切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日常景象。
民间到高水平赛事,
贯穿全年的“健身课表”
2020年苏州“全民健身日”如约而至,启动仪式在高新区白豸山体育公园举办。新开放的白豸山体育公园,建有标准篮球场、足球场、健身步道、轮滑训练场等运动健身、休闲娱乐设施。据悉,今年“全民健身日”全市122家体育单位开放了220余处体育设施,场馆较去年增添20多家。活动缤纷多样,开展有“姑苏区体育夜市”、“太湖女王跑越野赛”、“相城区假日体育运动汇乒乓球比赛”、“高新区青少年游泳比赛”、“树山星享夜亲子夜跑”、“张家港市荧光跑绕圈赛”、“常熟市羽毛球俱乐部挑战赛”、“第30届沙溪镇篮球联赛”、“昆山市柔力球比赛”、“汾湖高新区(黎里镇)第三届五人制笼式足球赛”等近百项活动,线上线下结合,掀起全民健身热潮。
事实上,苏州人全年都有机会参与各类民间体育健身活动,多达5000余场次。苏州本地特色的全民健身品牌早已深入人心,如“假日體育活动”,苏州至今已举办十二届,活动贯穿全年,每个节假日都有主题鲜明的全民健身活动,民俗体育文化得到不断深挖,也在全苏州营造了人人爱运动、人人可参与的氛围;外商投资企业运动会,今年是第十二届,已成为国内项目设置最多、参赛规模最大的同类赛事;苏州市运动会举办了十五届,是苏州参赛规模最大、影响广泛的综合性运动会,还有省运动会目前也设置了群众体育项目;环金鸡湖半程马拉松赛、苏州(太湖)马拉松赛、元旦长跑、金鸡湖端午龙舟赛等每年如火如荼地上演。另外还有昆山徒步大会、太仓国际竞走挑战赛、张家港公共体育大联赛大展示等活动,这些草根业余联赛正在日益扩大苏州健身人群的覆盖面。
日渐庞大的健身群体,也催生出越来越多的体育组织,呼唤更高水平的体育赛事纷至沓来。苏州市体育局群众体育处处长陈俊告诉记者,近年来,国际性、全国性的高水平赛事频频落地苏州,由此带来这座城市的运动氛围也愈加浓厚。2019年全市承办省级及以上体育赛事105项次,赛事级别和影响力显著提升。2020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在苏州如火如荼展开,促使体育迷们走上球场一决高下。利用苏州独特的湖光山色资源,开拓户外、水上、航空等时尚休闲运动项目。最令人期待的是,苏州获得2021年“苏迪曼杯”世界羽毛球团体锦标赛的举办权,2023年,苏州还将承办亚洲杯足球赛。高水平赛事日益提升全民健身的专业性,而民间赛事也让市民感受着竞技的乐趣,无形之中加大了健身的渴望。
百姓健身阵地再扩容,
家门口运动嗨起来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姑苏城,早起的人们在相门城墙边、运河体育公园、环古城河健身步道等适合晨练的地点,一块打太极,练五禽戏,做八段锦……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有节奏韵律地舒展四肢、运动健身。
越来越多苏州市民,把健身锻炼融入日常生活。而要实现全民健身,就近、便捷、多元化的体育场地与设施是基本保障。而今,苏州人对于“健身去哪儿”已毫无顾虑,走出家门,一般步行10分钟就能到达健身场所。随着各市区综合性体育场馆、各级体育公园、笼式球场等体育设施陆续建成,社区健身工程升级改造,苏州人日常健身有了更多去处。
家门口开出“百姓健身房”,让姑苏区的百姓乐在其中。据悉,百姓健身房配备了跑步机、椭圆机、动感单车、划船机、健腹板等健身器械,免费服务周边居民。来到姑苏区藕巷新村的百姓健身房,不少社区居民正在进行体育锻炼。“家门口有这么一个环境好、设施全的免费健身房,无比幸福。”大家坦言。“苏州目前已有33家,分布在姑苏区各个街道。之后,百姓健身房将辐射全市范围,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引进专业的管理和运营团队,为市民提供更科学专业的健身指导。”陈俊介绍。
目前,苏州已拥有各级各类体育场地2716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高达3.49平方。建成省级体育公园10个。今年底,全市共规划健身步道总长度2773公里,其中环古城河健身步道水上木栈道,将步道与东园体育休闲公园连为一体;大运河边的健身步道年底建成,长度约30公里;常熟环虞山生态步道,对健身、休憩、避雨等设施均进行高标准综合配套完善;吴江区东太湖生态园彩色沥青健身步道临湖而建,景色优美,设施一流;环金鸡湖慢行绿道,以休闲、观光步行为主,兼顾慢跑、骑行……这些健身步道,铺就了一条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的“舒心路”。
近两年,苏州市体育局因地制宜、见缝插针地扩大便民体育场地,收获明显成效。全民健身在城乡、区域和人群之间发展日益均衡。苏州市体育局局长周志芳认为,全民健身不能光靠政府主导、政府发力,而是要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只有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一起打好“组合拳”,才能激发出全民健身发展的无限可能。
专业指导教你科学健身,
全科医生开具运动处方
苏州是一座魅力与活力兼具的城市,打造国际体育文化名城是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运动让这座城市活力四射,而人们对于运动的个性化、精准化的需求也愈演愈烈。
当下,科学有效健身是越来越多苏州人达成的共识。在我们身边,“全民健身”目前已有专业指导。一批社会体育指导员利用退休后的闲暇时间,开设“大课堂示范点”,定点向周围居民开展健身项目的辅导。目前,全市共有4.4万名社会体育指导员,10479名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在7124个健身活动点为市民提供健身指导服务。
菜单式选学、菜单式配送,全民健身“五进”活动又来了。每年,科学健身服务“小分队”走进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家庭以及网络,开展培训指导,如太极、健身操、篮球等项目。今年疫情期间,苏州市体育局线上推出50期“居家健身锻炼”视频,广受欢迎。
体育与医疗的深度融合,是眼下苏州市体育局尤为关注的事儿。据悉,在“运动云医院”的基础上,苏州合作建立了运动康复中心。逐步开发应用国民体质健康监测大数据,为健身群众建立健康档案,为市民提供个性化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今后,市民可在社区就能进行体质监测、健身、运动康复等,社区的全科医生,“对症下药”开具运动处方。
TIPS:全民健身的榜样故事
今年66岁的陈金传,是2019年苏州市全民健身明星。学生时代他就酷爱健身运动,特别喜欢篮球、乒乓球。早在1996年参加常熟市队出征“江苏省首届中青年门球赛”荣获冠军。退休后,他担任常熟市门球协会会长,心系门球,无时不刻支持和关注着全市老、中、青、少年门球运动的开展,多次带头慷慨解囊资助门球活动。由于他长期坚持运动健身,身体各方面素质明显改善。他坚持天天和运动员们一起在门球场上活动,参加门球高级别赛事。
15天里,10次飞行,跨越17000公里 ,去年2月,南极中国长城站迎来了一位92岁高龄的苏州老人邱协耕,这位老人七十余年对体育一直坚持和热爱着。“我这一生啊,就是爱好体育的一生。”一边摆弄老照片、老奖牌,邱协耕一边和记者娓娓道来。他曾在《苏州日报》的前身《新苏州报》工作,当时在邱协耕的组织下,成立了一个报社篮球队。“那时候报社后门有个篮球场,我和同事一得空就约附近单位的球队一起切磋,虽然不是正儿八经的比赛,但大家打得特别尽兴。”回忆当年,老人依然无比留恋。自1989年离休之后的30年里,邱协耕坚持游泳、长跑和自行车运动。不仅自己爱体育,邱协耕还一直鼓励身边人加入。“我上小学时,父亲带着我一起出去跑步、去运河里游泳。上初中以后,我们还一起去骑车,骑到常熟、昆山等地。”现在,儿子邱晓翔也成了一位跑步达人。
因为先天疾病,沈亚琴的视野从出生第一天起就是混沌模糊的。后来,跑步为她掀开了眼前的重幔。她在乡间小路上跑,在村校的煤渣跑道上跑,一路跑出小村庄,跑进了世界赛场,跑上了奥运冠军的领奖台。2016年里约残奥会上,初登奥运赛场的沈亚琴与队友合作摘下4×100米接力项目的金牌,并以47.18秒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沈亚琴出生在吴中区香山街道,患先天性白化病,并伴有严重视力障碍。一次机缘巧合,吴中区残联招募运动员,沈亚琴成功入选参加了市残疾人运动会。谈及跑步以及因为跑步所带来的一切,沈亚琴心怀感恩,她说,因為跑步,自己得到了太多人的帮助,正因为此,她更热爱跑步。“如果没有跑步这个机会,我可能一辈子都不会从村里走出来,也看不到外面的精彩世界。跑步赋予了我太多机会,给了我太大的改变,过去经历的种种,哪怕再多的辛苦,回想起来都是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