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小区的笑与泪
2020-09-10陶瑾
陶瑾
“住在苏州城郊,尽管过去地理上有点偏,好在交通便利,生活方便。而且环境原生态,夏天水稻田里蛙声一片,走在稻田里,一不小心还会掉进水沟。鸟儿特别多,一清早就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偶尔还能看见猫头鹰。”吴门桥街道福星小区居民谢海兴在这里住了20几年,谈到小区的往日回忆,感慨不已。
最近,福星小区的居民有福了。作为苏州市老旧小区改造试点项目,福星小区一、二期迎来环境改善提升改造工程,不到一年的时间,小区将焕然一新,颜值高自不必说,而且功能强大了,宜居了,还“聪明”了。
老福星人的时光回忆录
时光是一件颇为奇妙的事物,有些东西在时光的流逝中苍老,有些东西却在时光的流逝中让人挂念、回味,比如发生在老新村、小区的那些“情感纠葛”,说来还挺有意思。
今年68岁的谢海兴,上世纪90年代搬来福星小区时,差不多是小区刚建好不久之际。“当时拆迁,分配了一套福星一期安置房。那会小区面貌与现在大不一样,大门设在小区东北角,门面相当大。大门外是五六辆公共汽车中转站停靠点,四通八达,周边交通便利。小区内,有一个医务保健室、银行以及馄饨店。门口有一个热闹的小菜场,菜场旁边有大饼油条店、面店、小吃店、大排档等,反正生活需要的基本都有。”据谢海兴介绍,福星小区当时属于吴县区域,几近郊區。一条解放路算是苏州建造比较晚的马路。当时小区外的四周几乎都是农田,一眼望去还有点点凄凉。谢福兴住在五楼,过去那些年,菜田里的肥料“味道”没少闻。
“你看,现在大门外的那条人行道,原来也属于福星小区的一部分,当时开辟南环西路因为市政建设需要,小区围墙往里缩小了一段。”谢海兴依稀记得,大约2005年,福星小区外面挖田造南环西路高架,掘出来三、四十公分高的污泥,小区就像在一个“孤岛”上,居民们无法出门。他还记得,当时家里买了一台电脑,送货员联系几次都没法送进来,一直拖了很久才拿到电脑。造高架这一年,居民们受了不少苦,苦不堪言。后来施工方被迫开辟了一条路,方便居民进出。等高架造好了,开始铺设沥青道路,日日传来一阵阵嘈杂的施工声。那段日子对福星小区居民来说,漫长而煎熬。
2000年左右,福星小区二期造好了,周国雄搬来了。77岁的周国雄告诉记者,那时候人们常说这里是“冷水盘门”,比较清冷。不过他当时买房,跑遍了大半个苏州城,最后选择这里,就是看中小区绿化,加上房屋格局不错,配套尚可,得房率也比较高。那时他在园区上班,从脚踏车到开燃油助动车,还坐过厂车。不过每天回到家,看到小区的花草树木,一天的心情是美好的。
随着小区设施老化、路面破损、墙面涂料剥落、停车位缺失、雨水管网老化、楼道内管线杂乱、房屋结构破损等安全隐患的出现,对居民的日常居住和出行造成了很大困扰,因此福星小区需要从里到外来一次革新。
打造省级示范,小区全方位“蝶变”
福星小区一、二期位于古城区西南角,东临友新路,西靠西环高架,北沿南环高架,南接吴中西路。小区是征收安置房与商品房混合的传统老新村。
对小区的改造工程已开工一个多月时间,据悉,本次工程改造范围(含南侧福星花园)共涉及住宅45幢,总建筑面积14.5万平方,占地面积9.7万平方,道路、绿化整治面积约6万平方,涉及居民1048户。此次将重新梳理小区内部路网结构,围绕建筑、道路、管网、景观、配套设施等方面进行全面升级。融入适老化、海绵化、智能化等宜居元素,并适当引入现代化配套。将福星小区一、二期打造成“生态安居家园、人文宜居社区、智慧乐居福地”的新型住宅区,高标准打造省级宜居示范性小区。
“具体来说,对建筑立面统一刷新,结合实际更换部分老旧空调支架,新建阳台雨污立管,同时修补楼道污损设施,增加楼道、公共车库延时照明设施;优化道路系统,更新道路铺装,适当补种花灌及地被,并结合道路改造,升级小区内部雨水等管网系统;保留现状长势较好的大乔木,对小乔木及低矮灌木,结合车位改造内部移栽;在更新、增设小区内部宣传栏、导视标识的同时,修补提升照明系统、垃圾分类系统及智能设施,并增设老年休闲场地,结合公园节点改造等,增设健身空间。此外,挖掘福星小区“福”文化,将文化元素与福星廊、凌霄苑、滨水步道、福星广场、月亮岛、年轮广场、福星公园等十多个小区景观进行融合设计。”吴门桥街道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更重要的,小区将变“聪明”了。福星小区每个车位都将安装无线地磁车检器,准确探测车位状态和被车辆占用时长。15个消防栓也将进行智能改造,通过智能消防栓监控系统,实现开盖报警、破坏报警、出水报警、撞到报警、信号监测等功能,以保障用户安全。另外,每幢单元楼的首层和顶层楼道将各安设1个智能烟雾报警器,发生报警时,系统自动拨打用户绑定的手机号码、发送语音警报,并向多个终端群发,通知相关人员及时疏散。
老小区不仅仅是一片居住空间,更是一种温暖而踏实的归宿,寄托着人们的情感与希望。福星,带着浓浓的吉祥之意,住进去可能只是一瞬间,走出来却需要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