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几种方法
2020-09-10刘海红
刘海红
高中教材里有大量极具文化内涵的文本,特别是经典名著,具有极强的文化感染力。近年来,传统文化正遭受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必要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以此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那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呢?
一、深挖语文教材,弘扬传统美德
教师要深入挖掘语文教材,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以《陈情表》这篇课文为例。在设计教案时,教师需明确此文的两大主题:即“忠”和“孝”,教师可以根据主题设计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地阅读文本,边阅读边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文中的“忠”和“孝”具有怎样的内涵?
(2)是什么原因让李密想要“忠”“孝”两全呢?
(3)大家认为“忠”和“孝”的文化在如今的社会具有哪些价值?
(4)我們应该如何发扬和传承传统文化呢?
然后,教师可以点名让学生回答前两个问题,接着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两个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在一旁指导。通过讨论,学生对于“忠”和“孝”的含义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意识到“忠”和“孝”对修身立德有重要的作用。最后,教师可以挑选几名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总结答案。如此,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自然就会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二、营造文化氛围。体现人文精神
高中语文教师要学会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辅助工具,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中的人文精神,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兰亭集序》为例。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先借助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诵或吟唱文本的音频,让他们了解文本的内容。然后,让他们有感情地朗读,迅速进入词作的情境中,感受文字的魅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发现《兰亭集序》描写了一种自由放达的生活状态,体现了作者对人自身的关注与尊重。崇尚自然,走向自然,回归自然,是文人墨客追求个性解放的途径之一。教师还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五个小组,确定每个小组的组长,让每个小组通过互联网和书籍收集有关资料,并且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与文本内容有关的MV(时长应该控制在三分钟以内)。在课堂上,每个小组的代表依照抽签顺序依次上台展示自己小组的MV,最终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评选出最好的作品。有的小组在MV里提到了:作者深入探究了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人们普遍看重“生”,厌恶“死”。每个人都会渐渐由“后人”变成“今人”再变成“昔人”,这种忧伤的情绪背后,是作者对生命的深沉眷恋与执着。
三、制定国学专题,进行拓展延展
引导学生诵读国学经典,是初中语文教师最常用的方法。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受高考压力的影响,不再重视国学经典的教学,而是把教材内容和应试技巧作为教学的重心。对此,教师有必要制定国学专题,进而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孟子》《诗经》《论语》等经典名篇的主要风格和基本思想。比如,《孟子》中所展现的以民为本、性本善、有教无类的思想,《论语》中所体现的仁爱友善、尊师重道、淡泊名利的思想。我们要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需要筛选名篇,将其整理成国学专题,并打印成册,分发给学生,让他们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徜徉在传统文化的海洋里。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经典我知”的班级知识竞赛活动,鼓励每位学生积极准备,认真参与,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自觉地投身到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去。
总之,教师要深入挖掘语文教材,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制定国学专题,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