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2020-09-10赵米霞
赵米霞
古诗词以其凝练的语言、优美的节奏、动人的韵律,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李白的作品浪漫飘逸、杜甫的作品沉郁顿挫、王维作品的恬淡含蓄、李清照作品的婉约凄切、辛弃疾作品的气势雄浑……正是有了古诗词,我们才能在千年之后仍能一睹古代文学大家的风采。客观地说,古诗词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这些作品的创作年代久远,学生往往无法理解其中的真意。对此,教师就要学会创设情境,让学生沉浸在诗词的意境中,感受到作品的美。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经验详细谈谈。
一、在导入新课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课堂教学的开端,导入新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会直接影响后续的教学。一个好的课前导入往往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应该适时创设情境,让他们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在讲解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的《蜀道难》时,考虑到该作品篇幅较长,文句参差,有不少生僻字词,笔者是这样导入新课的:“盛唐是唐诗发展的高峰,此时的诗坛群星辉映,最能反映出盛唐的精神风貌,而最能代表盛唐诗歌艺术成就的就是大诗人李白。李白是一位豪迈奔放、不受拘束而又向往建功立业的诗人。他的诗充分表现了盛唐时期社会士人的自信与抱负,神采飞扬,充满理想主义色彩。他极大地丰富了古体诗的表现技巧,把乐府诗的写作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蜀道难》便是其中很具代表性的一首……”借助教学语言,笔者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回了盛唐时期,拉近了他们与诗人李白的距离,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导入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有了身临其境之感。
二、在提问的过程中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高中生普遍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喜欢追根究底,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高中生的这种好奇心,在提问的过程中创设情境,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与教学内容相关,要“在疑问处生疑”,切忌强行提问。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四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笔者是围绕着苏轼写作时的复杂心情进行提问的,如“苏轼作为宋代的大文人,非常喜欢三国时期的故事,尤其喜欢赤壁之战,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讲一讲赤壁之战?”“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五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他在创作这首词时抱着怎样的心情?哪些词句可以体现了这种情绪?”这些问题往往出现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深入思考。有几名学生积极发言,讲了自己所知道的赤壁之战的故事,在绘声绘色的叙述中,其他学生也有了探究的兴趣,开始积极思考,与前后桌的同学一起讨论,了解了“咏史抒情”的写法。
三、在拓展延伸的过程中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来源于生活,又要回归到生活,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師要把课本上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拓展延伸的过程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古诗词,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丰富他们的阅读体验。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三的《秋兴八首(其一)》和《登高》时,正值深秋时节,笔者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欣赏诗人杜甫笔下的秋天,就提前布置了三个生活作业:一是在周末去郊区爬山,欣赏深秋的独特景致;二是在课下阅读《秋兴八首》的其他七首作品,对该组诗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三是搜集其他以秋为主题的作品,如杜牧的《山行》、曹操的《观沧海》等,分析其异同。之后,在课堂上,教师再引导他们进行联想:“上周,同学们去郊区感受了秋日的风光,欣赏了枫林、流云、菊花、落叶……如果让你们写下自己眼中的秋天,你们会选取哪些景物呢?读完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后,联想自己见到的秋景,你们又想到了什么呢?”这样,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就能更好地走进作品,走进生活,丰富阅读体验。
总而言之,古诗词在高中语文教学和高考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要主动打破当前古诗词教学的僵局,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努力创新,最大限度地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