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的运用
2020-09-10郅西豪
郅西豪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学生在学校除了学习专业的理论知识外,还要通过体育教学锻炼出强健的体魄,使学生在吸收知识的同时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在体育课程中,教学内容和训练方法逐渐增多,各种应用学科如运动医学、运动解剖学和运动生理学等都应用于体育教学与训练之中,这些学科都是研究体育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就运动生理学来说,它是专业体育院校和一些普通高校与体育相关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能够为体育教学和训练的指导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在教学中培养出专项体能必须要借助与专项有关的训练方式方法,运动生理学作为一门辅助体育运动和研究身体机能规律的学科,在提高人体平衡能力和肌肉控制能力等方面都能够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想切实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就要科学合理地将运动生理学运用于体育教学和训练之中。本文就围绕运动生理学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的运用展开了研究分析,以期为优化体育教学和训练方法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运动生理学;体育教学;训练
中图分类号:G8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2-0174-02
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一个分支,属于体育科学的基础学科。该学科主要研究人體在体育活动和运动锻炼影响下身体结构和机能产生的变化,追寻人体在运动过程中身体机能变化的规律以及形成和发展运动技能的生理学规律,深入探讨人体运动能力发展和完善的生理学机理,论证并确立各种科学的训练制度和训练方法[1]。其研究对象多为拥有健康身体的学生群体,其研究任务是在正确认识人体机能活动的基本规律基础上,进一步地研究探讨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发展变化产生的影响,进而对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过程的生理学原理进行阐述分析。通过对不同性别、年龄和不同运动项目以及不同训练水平运动员的生理特点的分析掌握,制定科学的体育教学方法,最终实现科学指导体育教学和训练的教学目标。近年来,随着大理学的发展,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我国出现了运动健身热现象,为运动生理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运动生理学的发展进程。根据相关调查表明,我国国民的身体素质由于缺乏运动不断降低,这导致了我国居民身体健康水平下降,亚健康人群增大,对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基于此,体育教学工作者需掌握更多的运动生理学知识,才能够更好地开展体育教学与训练活动,以此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达到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教学目标。
一、运动生理学在体育课堂的运用现状分析
目前,根据运动生理学在体育课堂的运用现状来分析,我国大部分学校的体育课堂教学仍然采取的是传统教学方式,教师的授课内容单一枯燥,教学的主要形式就是依靠教师的语言阐述加动作示范,期间根本没有科学合理地将运动生理学相关知识理论运用在教学之中,学生的课堂时间大半都是自由活动,或三五成群聊天,或直接去教室进行其他文化课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具备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缺乏灵活性和趣味性,难以让学生对体育教学和训练产生积极主动性,大多学生根本没将体育教学放在心上,课堂教学时间都处于极度懒散的状态,训练不积极,动作不规范,其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提高[2]。除此之外,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未能彻底贯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能够起到的引导作用有限,即便有的学校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了运动生理学知识,其用法也存在较大问题,很难在短时间里取得显著成效,但相较于其他人体学科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运用情况,运动生理学在运用中实际起到的作用较大。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使用传统教学方式经常会出现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受到损伤的现象,这都是因为学生对于预防运动损伤的意识较差,对于运动损伤带来的危害认识不足,在运动过程中因麻痹大意所致。正因如此,他们未能在产生损伤的第一时间采取有效的措施,最终导致运动节奏、肌肉和速度的不协调。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对运动学和生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研究,根本无法满足当代专项运动技能训练所需的发展要求。基于此,在体育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务必要加强对运动生理学知识的了解与运用,要针对目前我国运动生理学在体育教学课堂的运用现状,分析提出运动生理学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合理运用方案。
二、运动生理学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的实际运用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一个部位的运动都会带动身体器官发生相应的变化和反应,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就可合理应用这些变化规律,科学地制定出有效的教学方案,以此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训练效果的教学目标。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发现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运用率较高的章节一般和心率、呼吸等内容相关,例如运用率高达49%的“心率、心输出量”章节,还有运用率次之达41%的“力量、速度、耐力的生理学基础”章节,之后就是运用率在30%~40%之间的“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小脑对人体运动的调节”“肺活量、时间肺活量”等章节。这些章节内容之所以运用率较高,是因为涉及的理论知识与体育教学实践具有紧密的联系,能够起到较显著的体育训练作用[3]。根据这些章节知识我们可以总结如下几项具体的运动生理学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的实际运用。
(一)“极点”现象的运用
根据运动生理学知识分析,人体机能状态由静态转入工作动态的过程结束时,身体各个器官的机能将进入稳定而高效的运行状态。在体育教学中,这种由上升到稳定再过渡到下降的身体机能状态变化过程就是对学生运动时体能变化和生理活动规律的阐述,人体机能状态由静态转入工作动态的初始阶段往往就被称为“极点”现象。一般而言,“极点”现象的出现预示着学生的身体供氧量不足,血压会出现急速飙升的现象,人体器官和肌肉活动会出现不协调的问题,而这些现象和问题会致使人体在运动锻炼的过程中出现抽搐、发抖、疲累以及胸部憋闷等症状[4]。但由于许多体育教师和学生对运动生理学知识的了解程度较低,对“极点”现象认识不足或出现认知差错,大多都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因为运动训练量过大或训练方式不当,为避免这种现象对人体造成损伤,基本上采取的措施就是立即停止正在进行的体育教学与训练活动。但实际上,这种停止训练的应对措施不够科学有效,对于减缓人体损伤起到的效果有效。因此,开展体育教学与训练活动,务必要加强教师和学生对“极点”现象的认知,了解到可以通过深呼吸的方式来增强人体器官的活动,降低血液中的乳酸含量,以此达到科学合理减少“极点”现象对人体造成的系统失调的运用效果[5]。
(二)“间歇训练法”的运用
间歇训练法是结合运动生理学知识制定的可用于人体进行体育教学与训练的方法,这种训练方法主要是强调人体在训练过程中对休息时间的规范化、固定化以及严格化的调整。根据相关研究调查显示,间歇训练法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的运用,是顺应人体内脏器官正常运行的规律和能够满足人体在运动训练中身体所需的供氧量,由此,这种训练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物质代谢,对于呼吸深度和心脏的容积可起到有效的提升作用。最终能够实现增大人体运动量、提高运动时吸氧量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或者运动员的运动技术得到提高[6]。例如,在开展长跑、游泳、划水等耗氧量较大的体育训练时,只要将具备运动生理学知识特点的“间歇训练法”合理运用到教学之中,就能够使学生掌握更好的运动技能,使体育训练达到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进而提升体育教学的整体教学质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运动生理学概念的阐述,我们可对该学科知识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认知,明确运动生理学之于体育教学的意义。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运用运动生理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在体育训练中的运动能力和平衡能力,能够有效增强对肌肉的控制能力以及减少因各种因素导致的运动损伤等。除此之外,运动生理学通过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合理运用,可以充分发挥出该学科知识的作用,能够使运动生理学学科价值最大化。对运动生理学学科知识的研究与认识越充分,越能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起到更大的运用效果,越能促使学生的运动技能得到提高。通过对运动生理学在体育课堂的运用现状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其运用存在较大问题,很难在短时间里取得显著成效,但相较于运动解剖学、运动保健学以及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运用效果更为显著。通过运动生理学课程的主要章节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实际运用情况分析,本文主要总结了三项运动生理学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的实际运用,即“极点”现象、“间歇训练法”以及“条件反射”的运用。谨以此文以期为优化体育教学和训练方法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于研.浅议运动生理学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的运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8,8(32):49-50.
[2]刘红星.浅议运动生理学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的运用[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3(6):87-88.
[3]董聪敏.高校体育运动生理学理论研究与教学——评《实用运动生理学教程》[J].中国教育学刊,2016,21(3):I0012-I0012.
[4]秦素荣.探讨参与式教学法在运动生理學教学中的应用[J].体育风尚,2018,17(8):110.
[5]杨晓虎.中等专业院校体育专业运动生理学教学模式的应然转向——基于复杂性理论的视角[J].运动精品,2018,37(08):32-33+38.
[6]汤盈.运动生理学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版),2017,33(7):42-44.
(责任编辑:李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