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
2020-09-10王晓琦
王晓琦
摘 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以来都是高等教育所关注的焦点。在网络环境下,学生接触的信息更加复杂,这些信息良莠不齐,如何依托网络技术与资源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本文系统论述了网络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并从转变观念、构建档案、建立机制以及健全体系等方面剖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2-0017-02
伴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持续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学习与生活难以或缺的重要工具。纷杂的网络资讯与文化对大学生认知与情感产生了直接影响,对学习和生活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1]。高校在全面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进程中要考虑诸多因素,对网络环境带给大学生的障碍与挑战进行系统化的分析,通过对素质教育以及应试教育的全面分析,突破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网络环境之间的平衡,只有这样,才可以为学生健康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2]。
一、网络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产生的影响
(一)相较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网络环境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因为网络具备了虚拟性、开放性以及隐蔽性等特征,更多的学生喜欢利用互联网获取资讯、人际交往等,网络的复杂与纷繁也会产生全新的问题,显著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复杂性。从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层面来看,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技能,掌握大学生心理特点,同时要提升网络育人能力,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不断的摸索创新中,提升工作效率。
(二)网络环境更加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网络环境能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拓展全新的阵地与场所,提供全新的方法与工具。网络本身的隐蔽性与便捷性都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容易开展。心理咨询与调查不再局限于面对面沟通这种途径,采用微信、QQ等即时通讯软件开展心理问题的疏导,降低学生与教师沟通的紧张情绪,使得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寻求帮助,有助于心理问题的及时解决。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转变心理健康教育观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程中,网络技术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很多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了网络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所以,教师也开始慢慢地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将微信、微博以及QQ等工具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以此实现心理健康模式的创新[3]。可是,需要注意的一点在于,很多高校中所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依然秉承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比如,在应用新媒体技术开展教育工作的进程中,仍然使用灌输式教育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或者是仅仅在网络中发布简单的心理健康知识,造成网络技术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效果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学生主体地位出发,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使得学生能够放下抵触情绪与戒备心态,从根本上探究网络环境下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根源,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新媒体技术进行深度融合,继承传统教育模式当中的优点,将其移植到新教育模式中,做到取长补短。不仅如此,还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新课程改革思想,营造出平等而又和谐的教育关系。此外,在使用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进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合理诉求,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与创造性,最大化地体现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
(二)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档案
网络环境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学校可以积极地运用各种网络平台,通过搭建各种信息监测平台,丰富心理测试的形式和内容。对于大一新生而言,在讲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对其进行心理测试,学校能够有效落实测试的相关环节,及时掌握和了解学生个性特征与心理问题,通过整合資料对学生加强引导。高校应充分结合最新的资料完善学生网络档案,结合档案中体现出的真实情况,更新档案系统,确保及时跟踪与动态化管理。此外,在对学生思想动态与心理变化趋势所进行的跟踪调查进程中要积极地构建相对完备的心理防御机制与班级心理委员会机制,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状态。其次,构建学生信息的相关反馈制度,构建心理行为异常学生的报告机制,学校要加强和不同班级间的沟通,以班级为单位,及时监控不同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通过对心理健康监控机制的完善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优化配置。最后,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心理健康教育的反馈机制,防止各种校园危机事件的产生,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4]。
(三)构建大学生心理互助机制
大学生心理互助机制是以学生心理社团的建设作为基础,推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更加主动和积极的方式开展。从网络环境的实际特征出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人员能够给予更加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社团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能够持续开展。为了保证社团内部所有成员的教育潜能可以得到有效发挥,可以按照不同个体的特点和优势,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方式,注重社团内部成员的情感交流,从日常细节处对学生进行逐步的引导,使用网络资源的优势不断完善大学生互助机制,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充分解决。
过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形式主要为教师对学生进行的面对面指导,网络环境下,因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复杂性,使得单一化的教育模式开始显露弊端。从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多样性考量,可以按照学生互助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际特征,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平台,按照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依托网络给予学生更加完善的知识普及与线上咨询服务,以更加具体和直观的形式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在此基础上利用微信、微博等网络技术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可以及时获得有效解决。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平台体现出的普遍与突出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及心理论坛等活动,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参与积极性,为学生心理教育模式创新提供有力支持。
(四)健全教育体系
1.完善教育方法
网络环境下所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依托网络,因此在实际教育工作中需要对教育方法进行创新,充分结合教育活动对学生开展教育工作,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学习的自主性。比如利用心理课堂以及相关平台实施教育活动,使用大学生普遍认知的渠道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样不单单能够体现网络教育的便捷性,也能够满足学生实际心理需求。首先,合理使用电子邮件对学生开展教育活动。高校教育工作中能够通过公开的邮件鼓励大学生积极地提出问题,教师解答学生邮件中所提到的问题,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在自我调整与完善的过程中提升适应能力。其次,公众平台已然成为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环节,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录制微课、提供视频课程等形式开展线上学习与交流讨论,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灵活性和实效性[5]。
2.健全教育内容
首先,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网络不仅为学生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因此,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进程中要充分认识到道德伦理规范建设的必要性,使用道德规范加强对学生行为的约束,保证网络秩序。因为大学阶段,学生存在着社会阅历不足、辨识力低等问题,因此很难辨别网络信息犯罪,需要从教育重点出发,保证大学生语言以及行为上的规范性。只有提升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才可以在规范自我行为的前提下,承担相应的责任,在遵守法规的同时,明辨信息,保证自身的合法权力。
其次,注重人际交往技能培养。当前,人际交往能力已经成为基础技能,也是大学生和他人交往的前提。网络环境下,学生通过传递信息、文字,能够实现与他人的良好互动,比如利用论坛、网络直播等平台就能够和他人进行沟通。可是,也正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更加便捷化,导致很多学生不愿意与他人开展面对面的沟通,痴迷网络的现象频发。所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加强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充分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目标。在教育中还要帮助学生端正态度,在不断规范学生行为的前提下提升学生的认知,营造出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充分满足学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实际需求。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不断总结教育经验,调整教育方法,按照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合理、科学的教学手段,不断丰富教育内容,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陈秀清.探讨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3):124.
[2]邓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转变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8(20):41-42.
[3]李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8(19):46-47.
[4]魏长波.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34(10):208-209.
[5]宋宝萍,邰永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0):118-120+132.
(责任编辑:李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