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室制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体系研究
2020-09-10李瑞
李瑞
摘 要:工作室制作为“双创”形式下的一种教育模式,通过现场教学与模拟就业,在教学环节中重视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增强了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可听性,并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灵活、生动。广州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在“双创”形势下进行了教学改革的探索,在教学中采用学科竞赛植入课程、实际项目带入工作室、工作室实践实训等教学模式,并在实践环节的课程中做了实质性的改革,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及意义。
关键词:創新创业;媒体艺术;工作室制
中图分类号:G423.06 文献标识码:A
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人才,构建并完善课程体系,是当下首要思考的问题。数字媒体产业被列入“十三五”重点发展领域,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一个新兴产业的急剧发展,数字媒体专业建设的更新与改革成为重中之重。
实践教学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企业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导向,企业项目制作流程以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实存在的问题,对课程体系进行有效的改革和探索,力求培养真正意义的“双创”学生,着重专业的创新、应用技术的研究和综合运用。
1 数字媒体专业课程设置研究现状
随着市场需求的发展,高校开设数字媒体专业起步晚,培养任务起初落在培训机构、职业院校等。数字媒体专业落户高校位置尴尬,是属于理工科的计算机学院,还是隶属于文科的艺术设计学院?随着摸索与发展,对数字媒体的认识逐渐增多,专业定位也逐步清晰。高校的专业设置不再设置“数字媒体”简单、抽象的专业名称。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落户计算机学院,而数字媒体艺术则隶属艺术设计类的一个专业。虽然只有一词之差,但却清晰地给专业、学科建设画出一条分界线[1]。
现各高校数字媒体专业98%由动画或影视、游戏方向组成,85%的学校由动漫专业改名为数字媒体专业,其课程名称前缀添加“数字”,换汤不换药。50%学校对于数字媒体艺术和数字媒体技术定位不清晰,对数字媒体专业定位无从下手。社会发展快,技术更新更快,数字媒体专业的课程改革不容停滞,也同时为教师教学加大了难度。目前各高校数字媒体专业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以理工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学院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二是以设计学院或美术学院为代表的数字媒体艺术。2004年教育部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设置在目录外的新专业中(专业代码:080628S),最早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先后开设了数字媒体专业,江南大学等学校开设了自己专门的数字媒体学院,还有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对于数字媒体的发展和教学实践的建设相对成熟。
2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现有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所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领域比较广泛,是一个综合性强、艺与技结合紧密的专业。本专业着力培养拥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与艺术鉴赏能力、具备较高的综合运用艺术理论及数字媒体技术开展艺术创作活动的专业素质、熟练掌握数字设备及其应用软件技术从而可在数字媒体艺术领域进行专业策划、设计、制作及研究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可进入网络游戏行业、动漫行业、商业广告行业、广播电视媒体、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等的相关机构,从事游戏美工与游戏动画开发制作、影视类动画编创设计与制作、商业广告插画与动画制作、互联网多媒体交互设计、商业摄影摄像、电视媒体栏目包装设计制作、多媒体后期编辑制作等等一系列的专业工作,还可以到教育机构从事专业教学工作,或者自主创业。
本专业有数字动画艺术、数字影像艺术两个专业培养方向。数字动画艺术方向以动画原理、视听语言、数字游戏制作、UI交互设计、计算机三维动画制作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为主;数字影像艺术方向以商业视频设计制作、非线性编辑与影视特效、网络与移动视频设计制作、计算机三维制作、商业静态影像、数字音频与录音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为主。
3 课程体系研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课程体系是关于课程结构、设置、内容、目标、评价和管理实施等方面的总和。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与衔接性,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需求脱离。数字媒体专业课程以技术实践为主,传统教学手段导致学生技术能力参差不齐,技能掌握与企业岗位需求不对口,技术能力不达标,技术能力达标后艺术审美难提升等一系列问题。这与高校教育缺乏创新能力、技术更新缓慢、各学院同化滞后、专业定位不明确有着直接关系。专业课程名称命名含糊不清,如:数字和数码。专业特色容易宽泛、不突出。因此,在课程设置名称时需找准特色、增加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又不失自身特色的课程。专业教师人手短缺问题为专业建设带来巨大的挑战和考验。本专业在国内发展处于初期阶段,专业教师有相当一部分来自非数字媒体专业的学习背景或从其他学科转型。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练习为辅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
4 具体改革内容及措施
4.1 完善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对稳定与动态调整相结合的“平台+柔性模块”课程体系,在各模块中加入专业特色课程。
按艺术设计学科门类校级公共必修课、选修课平台,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在此模块加入了文学作品选读等专业特色课程。专业构建中基础课和专业课平台培养学生研究开发、技术应用、技术服务能力,除绘画基础以外,增加了传播学基础、剧本创作等。专业平台课开设了计算机二维动画制作、数字音频与录音、非线性编辑等软件技术课和视听语言、数字摄影与摄像等理论及设备操作课,保障综合能力达标,为学生工作室制打好基础。设置数字动画艺术与数字影像艺术专业组选课,培养适合区域内尤其是广州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所需专业人才,努力实现与其他高校同类专业错位发展,此模块最能体现本专业特色课程设置。除了各高校大同小异的课程设置外,我校本专业在数字动画艺术方向开设了三维动画与角色表演、数字游戏UI交互设计等。在数字影像艺术方向开设了网络与移动商业视频设计、数字媒体专题设计等,在专项实践课模块开设的创新特色课程有:静态影像创意制作应用实践、数字动画编创实践、视频创意制作实践、竞赛专题设计实践、专业考察实践、工作室项目实践。且加大了工作室项目实践学时数。
4.2 创建老中青结合的梯度教学团队,重视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建立教学团队及有效合作机制,注重青年教师、教学骨干的培养,通过发扬“传帮带”的作用,选派青年教师去境内外高校访学、行业企业顶岗挂职锻炼,引进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等,加强教学团队与教师队伍建设[2]。
引入本学科领域最新知识、技术、方法和成果,注重知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应用性;注重科研、教研与教学的融合,特别是基础课与必修课的相互衔接及有效融合。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删减、优化整合、充实更新,尤其是基础课的内容精减、优化整合。实践课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线。选修课模块化,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以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类的课题为主。做好面向区域性的特色课程开发,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4.3 注重課程教学大纲与试题库建设、核心素养视域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
紧密结合区域内尤其是广州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按照科学性与适时性相统一、系统性与针对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四统一”原则,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讨论、完善和编写教学大纲、课程设计指南、实验指导书等教学文件。加强试题库建设,推进教考分离,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按照“科学性、全面性、有效性”的原则,积极探索和实践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创新思维、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与合作精神的考核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通过构建“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任课教师评价、非任课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革除传统考核方式所存在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细节轻综合、形式单一、范围狭窄、题型不合理、平时松考前紧”等弊端,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4.4 数字化教学的实施以及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创建,强化实践课程教学,突出“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特点。
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因材施教,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探究式、行动导向式、任务驱动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工作室制为平台的项目实践实训教学模式及课程改革,使本专业学生大大提高了作品出品量,其作品质量被同行和社会认可,已连续三年在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大广赛等国家A类竞赛中荣获国家奖项:国家一等奖1项,国家二等奖6项、国家三等奖10项。加强实习实训条件建设,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改革演示性与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与综合性实验项目的比重。鼓励将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实践教学,推动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继续推进产学研融合,鼓励与其他高校、行业企业合作共建课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3]。积极创造条件,扩大学生在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方面的参与面,努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松.基于市场需求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改革[J].艺术科技,2015,28(12):274.
[2]王晓芬,张文胜,辛昆堂.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需建立与市场的互动关系[J].电影评介:2009(01):99.
[3]杨恒.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项目式教学探索与实践[J].科技经济市场,2017(2):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