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艺术的灵魂,有一个栖息之地
2020-09-10向煜
向煜
美术馆是一座城市创新、活力的引擎,也能是一座城市精神象征。历史悠久的苏州,不缺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空间,但在众多经典中,苏州美术馆的存在,依旧有着分外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回望 是中国美术事业发展的开端
两宋以来,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地区,在文化艺术方面汇聚了全国的文人雅士,各类文艺活动也是层出不穷。民国初期,颜文樑、金松岑、徐詠青等大家怀着复兴中国美术文化,倡导美术教育、提高国民艺术素质的愿景,共同发起苏州美术画赛会。1919年,苏州美术画赛会成功举办首展,展品可谓“琳琅满壁,美不胜收”。
对于展览来说,固定的展馆决定了展览的延续性,于是苏州美术画赛会还送给了苏州城一份特殊的“礼物”——推动了苏州美术馆的创建。1927年,苏州美术馆在苏州城南沧浪亭挂牌成立,首任馆长就是颜文樑。他以“提倡画术、互相策励、仅资浏览、不加评判”为宗旨,并倡导宣扬平等自由,鼓励多元选择,对中西文化交流和融汇做了最早的、有益的探索。
苏州美术馆也是中国美术史上第一座现代意义的美术馆,是城市当代精神文化的象征,记录下近百年来苏州乃至中国美术史一幕幕多姿多彩的画面。值得关注的是,苏州美术馆也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唯一一个由美术院校(苏州美专)开办的美术馆,开创了中国美术院校设美术馆的先河。
可以说,苏州美术馆不仅是苏州美术事业发展的开端,见证了苏州近代艺术的发展和变迁,其在中国美术馆界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新貌 开放空间拉近彼此距离
2011年元旦后,苏州美术馆新馆正式落成,成为了苏州又一个标志性的文化建筑。
位于北寺塔西侧的苏州美术馆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开放式建筑,这样的开放既是物理上的,也是心理上的。物理上的很好理解——整个空间没有高墙也没有大门,市民可以从沿街任意角度进入。
心理上更多则体现在苏州美术馆与观众的沟通方式上。她不是权威式、教导式的存在,她的每一个展览、每一个讲座,都讲究与观众的互动和交流。比起以往人们刻板印象中,市级美术馆大多展出内容都以严肃、沉重不同,这里不仅有文献展、油画展这类较为专业的展览,也有关于漫画《丁丁历险记》的展览、日本动漫大师动漫原稿作品特展等等足以吸引年轻人目光的展出。
而欧洲博物馆、美术馆中,学生席地而坐上美术课的场景,在苏州美术馆也能找到踪迹。这种在真实艺术品空间里,让学生从视觉阅读开始的艺术学习,也成为了这里作为美育空间的最好呈现。
这些以市民、美术爱好者为中心,满足他们审美、休闲、观光、学习等多位需要的方式,让苏州美术馆变得尤为亲切,拉近了与市民的距离。
突破 提升美术馆与在地城市的影响力
近两年,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正酣。去年底,苏州美术馆也主动“跑”出苏城,在上海田子坊开设了分馆,开启双城文旅融和新尝试。并没有资料统计,地级市中这样将美术馆分馆开设到另一座城市,是否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但确实并不多见。
开幕展览名为“三生长忆是江南——上海当代书画名家特展”,也是颇有意思。苏州是“江南的江南”,正好上海也提出了要发展江南文化,以“江南文化”为切入点,让两地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文化交流,实在是一个非常明智之选。
我们也了解到,上海分馆会通过挖掘江南文化的厚重内涵,把长三角地区最好的美术资源聚集到展览中,通过展览“借船出海”,不仅把中国现代艺术梳理了一遍,挖掘了江南文化的厚重内涵,还能有效输出苏州的文化品牌。
用时任苏州美术馆馆长曹俊的话来说,倘若一个城市的美术馆定位以弘扬本地优秀历史文化为帜志,展览策划反映本地历史进步和人民的文化创造,高扬本地历史文化之优秀品格,则美术馆就能突破一个馆的空间局限,真正与在地城市浑然一体,体现本地人文精神,成为在地城市的文化象征,也必将在海内外同步提升美术馆及在地城市的认知度、美誉度和影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