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穿越时空的文化印记

2020-09-10张小妹

现代苏州 2020年12期
关键词:书场文化宫戏院

张小妹

旧时,老苏州们的文化娱乐消费方式很简单,听书、看电影、看戏,因此大家频频光顾的也就是茶馆、书场、戏院,能去的地方不过就这些。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工人文化宫的到来,给当时的苏州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看电影、游泳、溜冰……大家的文化娱乐生活逐渐地丰富了起来。

以前,苏州的文化场馆不多,大多聚集在古城区。一到假日,这些场馆便挤满了来休闲、放松的人们。如今,苏州的文化艺术场馆品类丰富、百花齐放、精彩纷呈,可以满足现代人多元的文化需求。而以往只有老城区才有的文化场馆,如今蔓延到苏州大市范围内,遍地开花。

即便时代在发展,茶馆、书场、戏院、文化宫,这些旧时的文化场馆所承载的一代人的记忆,依旧是不可取代的无价之宝。接下来,跟随记者一起穿越时空,遇见那时的苏州。

看电影,曾是那个年代的奢侈品

老苏州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大光明看电影,马复兴吃点心,人民公园谈爱情”,说的就是从前苏州人最具文化特色最小资的生活方式。当年观前小公园里的三家电影院如今只剩下大光明影院和开明大戏院。

在许许多多老苏州人的心里,大光明影院不止是一座老牌电影院,更代表着几代人文化生活的时代印记。大光明起源于1926年,“中央大戏院”“工农兵电影院”等都是它的曾用名。

时隔两年,1928年,苏州一家地产公司看中了观前街北局小广场的东南面,这块宝地在明清时期曾是织染局的所在地。这家地产公司随后出资兴建起了一座新式的剧院——东吴乾坤大戏院,这就是开明大戏院的前身。1933年,开明大戏院这个名字正式诞生,为它取名的正是京剧泰斗梅兰芳。

最初的戏院主要是观看京剧表演,因此戏院里的布置也更随意些,观众可以三四个人围坐在一张方桌前,泡壶茶、叫个点心,笃笃定定地看场戏。戏院正厅中间的座位按照区域分为三个档次,最前面的自然高级一些,是可以翻折的铁皮椅子,配有可以摆放茶杯的小搁板。和现在的演出不同的是,彼时演出休息期间,场子依旧热闹非凡,小贩们在场子里来回穿梭,卖糖果、瓜子、蜜饯,忙得不亦乐乎。

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戏院也开始放电影了,那个年头没人见过电影,于是全城的男女老少都争相跑来一睹为快,从无声的默片到有声电影,多少人在这里见证了电影艺术的神奇。

以前想去看电影,第一个想到的绝对是大光明。尤其在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大光明处在繁盛时期,影院门前永远停满了一排排自行车,每天排片爆满。说来也奇怪,当年的电影院既不豪华也不舒适,却总是人满为患。

如今,曾经承载了苏州人甜蜜记忆的不少电影院已经不复存在了,比如小公园里的新艺影剧院、石路地區的人民影剧院、大众电影院、桃坞电影院、胥门附近的跃进电影院等。而在仅存的几家老牌电影院里,开明大戏院和大光明影院应该算是历史比较悠久的了。如今的电影院个个都十分酷炫、设施也更现代,但在苏州人心里,数得上名字的电影院里,永远会有它俩。

跳脱出身份的象征,飞入寻常百姓家

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一股新潮袭来,工人文化宫在南门地区拔地而起。工人文化宫整体建筑群以江南园林式为特色,是当时苏南地区面积最大的工人文化宫。那里曾是很多苏州人下班以后的“娱乐高地”,承载了几代苏州人美好而难忘的生活记忆。在那里,第一次看电影,第一次游泳,第一次玩溜冰……

曾经听过这样一种说法,对于70后来说,文化宫是身份的象征,进去玩一趟是很体面的事情;对于80后而言,文化宫是全城最fashion的地方,邂逅爱情绝佳场所;对于90后的话,文化宫是学校组织看电影的必去之地,抄作业的圣地……

在60、70年代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里,能够成为一名工人是一件很自豪的事,因为他们能享受工会提供的最时尚的娱乐方式。那时,进工人文化宫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因为要查证件,一般人进不去。

到了80年代,文化宫开放,普罗大众都能进出,也就是从那时起,它才真正意义上走进了大家的记忆里。那时的工人文化宫是孩子们的乐园,电影院、溜冰场、篮球场是很多人奢侈的童年娱乐项目。高架车1块钱可以绕一大圈,游戏厅买1块钱的票可以打一下午,假山可以躲猫猫,溜冰只要几毛钱。学校有时会组织小学生去看电影,儿童电影专场,一张票才几分钱。

彼时的工人文化宫溜冰场也是孩子们最爱去的地方之一,当然这里还是当年情侣们的约会圣地,年轻小伙带着心爱的姑娘,几块钱就换来一下午的亲密时光。当然也少不了那些炫技的“老司机”,在人群中飞来飞去,好不潇洒。

90年代起,苏州文化场馆的新鲜血液越来越多,电影院、游泳馆、展览中心、游乐园遍地开花,各种公共娱乐场所不断兴建起来,南门的工人文化宫人气不复从前。那个见证苏州娱乐文化生活的变迁的地方,对于老苏州人而言,有着一段绝版的青春。

茶馆不只是茶馆,更是文化交流的场所

从前的姑苏,不紧不慢,土生土长的“老苏州”们,总喜欢早早地起来,先喝个早茶,听段评弹昆曲,咿咿呀呀跟着哼两句,再笃悠悠吃些点心,定定心心开始一天的生活。

旧苏州是著名的消费城市,上世纪茶馆鼎盛,老苏州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叫做“早晨皮包水,下午水包皮。” 早晨皮包水意思是早晨“孵”茶馆,下午水包皮意思是下午“孵”“混堂”(公共浴室)。这个“孵”字十分传神,把泡在茶馆和公共浴室里消磨时光的神态活脱脱描绘出来了。

郁达夫写苏州,说中国真正的民意在茶馆里。苏州的老茶馆在苏州市民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这些茶馆大多有楼座,一式八仙桌。喝茶配早点,茶楼里比较有名的早点有灰汤粽子、生煎馒头、“蟹壳黄”等。

文人雅事入茶来,追溯时光来到旧时苏州的茶馆,这里是市井文化的窗口,上自达官贵人、骚人墨客,下至乡绅市侩、工匠农夫无不光顾。旧苏州的茶馆除了喝茶往往还有其他功能,有时兼有书场的设施,茶馆兼书场的比如平江路上的品芳茶社,彼时街坊流传着一句话“听戏到吴苑,喝茶到品芳”。

除此之外,这些茶馆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功能就是行业议事,起到同业公会的作用。当时各行各业都有自己固定的“茶会”,协调同业商业活动,调解同业纠纷等,类似于现在的行业协会,他们聚会一般都选在茶馆。假如是调解同业纠纷,一般是由理亏一方付茶钱,这种活动又称“吃讲茶”。

解放以后,旧同业公会解体。闲人似乎也没有那么多了,老茶馆逐渐消亡,只在园林茶室和部分书场坚守。几年前,钱塘茶人茶馆悄然崛起,苏州新一代茶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从露天走入市内,书场的魅力在于演出

苏州是个风雅之地,苏州人自古以来就喜欢听书,就像绍兴人喜欢吃黄酒。评弹,被冠以“说书”的美名,称唱戏的演员为“说书先生”,看表演的观众就是“听书人”。不过,最早说书和听书的大多在室外,据李玉的《清忠谱》记载,明末清初,城隍庙前有一位露天说书的李海泉,这时候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才刚刚成熟。

经历了几十年的打磨后,到了上世纪50年代,苏州评话与苏州弹词合称为苏州评弹,而说书也从露天场地转而到了室内,譬如茶馆和书场中。解放前,书场是城市主要的文化场所,这里的演出以弹唱评弹为主。过去的茶馆和书场仿佛一对双胞胎,茶馆总连着书场,书场一般由茶园兼营。上午开茶馆,下午开书场,好不热闹。

台上弹唱,台下品茗,听一场书,呷一口茶,摇头晃脑听得入神,这是苏州老一辈人的雅好。苏州评弹一个书目有几十回,每天一回,几个月才能听完,因此这些茶客就自然成了茶馆常客,甚至连位子都是固定的。

上世纪60、70年代,去书场听一场书,是苏州男女老少都爱的活动。那时候评弹更多是在晚上演出,年轻情侣、放学的孩子和拿着一把蒲扇的老人,齐聚一堂。在苏州人的记忆中,那时候“轧朋友”就要来书场。

彼时听书,年轻观众少说也能占到三四成。现在苏州年轻人对于书场则比较陌生,新苏州人就更少有了解的了,评弹好像被贴上了“上了年纪才去听”的标签。

穿越时空,聆听旧时的声音

如今,评弹虽然没有流行歌曲那般受大众宠爱,可在苏州,还是有众多的听书迷,也保留了一些别具特色的书场。在苏州,从市区到乡镇,大大小小的书场共有100多家。这些书场几乎每天都有演出,而且门票非常便宜,基本是5块钱上下,这么多年,价格依旧很亲民。

与昆曲浮沉起落的境遇大相径庭,200多岁的评弹经久不衰,这也许多半缘于它的亲民性,数百年来的陪伴,这些书场和茶馆便成了旧时苏州百姓的倾心消遣好去处。也许去那里坐坐,才会如同亲临真实的市井,体察着感性的百姓生活。

光裕书场位于观前街宫巷第一天门8号,其前身系苏州评弹艺人的行会组织,原名“光裕公所”,建于公元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直到1912年才更名“光裕社”,取“光前裕后”的寓意。

旧时,光裕书场有前后门,前门在珍珠弄,是听书人买票进场的地方,后门在第一天门,是说书先生进出及聚会的场所。现在,光裕书场内清代光绪年间的门楼、成立一百五十周年的紀念石幢、展示评弹历史的碑廊均保存完好。

和平里书场同样位于观前的一条小巷子里,从书场外往里看,像是个旧时大宅院。事实上,这里原是太平天国军械所,后改为书场。每天下午,这里都会定时演出苏州评弹,票价5元,如果买月票,会更便宜些。这里提供茶水,但是喝茶自理。和平里书场开了近20年,老苏州们常常在这里消磨茶余饭后的时光。

即便现在听评弹的年轻人少了,和平里书场依旧有一批老的忠实粉丝,书场每天的演出时间是下午1:30到3:30,中午12点就会陆续有人骑着电瓶车过来,搬一张靠椅,在院子里选个向阳的位置,倒杯茶暖手,再润润嗓,就可以开始和其他听书人拉家常了。

猜你喜欢

书场文化宫戏院
巧进文化宫
苏州市2个书场入选 江苏省首批非遗曲艺书场
总体规划 精准扶持
有效发挥文化宫在群众文化工作中的作用
“文化公益时代和全媒体时代”的评弹书场
公益型书场生存困境与出路探析
变味的“工人文化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