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生命践行职业道德

2020-09-10汪太理

清风 2020年17期
关键词:伍连德太医纪事

汪太理

案头上摆着本新书:《金银潭抗疫纪事》(以下简称《纪事》)(熊金起、冯国栋、侯文坤编著,新华出版社2020年4月第一版),翻阅两三遍了,每读一次都引起我由衷的敬意。

《纪事》是由新华社武汉分社的三位记者编著。书中的很多文章都是他们在金银潭医院采写的。武汉是全国抗疫的中心,而金银潭医院可谓是中心的中心,是最前线。三位记者则是金银潭抗疫的记录者、见证者。

若按《纪事》说法,金银潭医院是“刺破新冠病毒阴霾的那道亮光”,那么这道亮光的光源则是金银潭医院全体医护人员的崇高的职业道德。

在人类历史上,每当瘟疫、灾难发生,总会有医护人员怀悲悯之心,以血肉之躯与疫病搏斗,与病患共难。1910年至1911年间发生在我国东北的鼠疫,1400万人口的东北,死亡6万人,其中傅家甸24000多人中,死亡7200多人,参与救治的工作人员有297人殉职。在无人(懂现代医学的医护人员极少)、无药(药品无储备)、无钱(财政应付不及)的极端困难条件下,出生于马来西亚的华人伍连德博士,深入疫区,探寻疫源,组织隔离。在外国人怀疑的眼光中,在毫无防护知识和能力的民众的恐慌情绪中,伍连德以其卓越的能力和精湛的医术,仅仅用67天的时间便扼住了鼠疫的咽喉。其时伍连德博士仅仅32岁。当时清政府有关官吏遍邀名医去东北主持防疫工作,均遭婉拒,大家都怕把自己的生命搭进去。伍连德时任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他没有丝毫犹豫,迎着汹涌的逃难人潮,毅然奔赴哈尔滨这座被鼠疫统治的城市。

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落后的医疗技术、群众的知识水平极低和来势汹汹的疫情,现在想想都令人恐怖。但伍连德去了。伍连德真正是“无双国士”!

在中国的杏林史上,像伍连德博士这样的医生,还可数出不少。

今年发生在武汉的新冠疫情,就涌现了有伍连德之大勇大仁的成千上万的医护人员。不同的是,当年的伍连德是孤军奋战,而今天的“伍连德”们是一个团队一个团队地涌现。

讲金银潭医院,不能不讲“拼渐冻生命,与病魔竞速”的院长张定宇。他是抗疫“风暴眼”中的主心骨。現在谁都知道,他是一个渐冻症患者。

“我会慢慢失去知觉,将来会真的跟冻住了一样。”“慢慢我会缩成小小一团,固定在轮椅上,每个渐冻患者,都是看着自己一点点消逝的……”“生命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把重要的事情做完。”作为医生的张定宇,对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有清醒的认识。

这样一个与死神赛跑的渐冻症患者,却是疫情“风暴眼”中的中流砥柱、定海神针:“有他在,医护人员、患者、家属心里都有底。”

张定宇有三重身份:共产党员、院长、医生。

“无论哪个身份,在这非常时期,危急时刻,都没有理由退半步,必须坚决顶上去!”张定宇这样说。

《纪事》中《医院南一病区的他们》,足可展现他们的神采:最“铁心”的妈妈——李坤霞;最“倔强”的大姐——王芳;最“拼命”的伙伴——黄晴;最“贴心”的暖男——李翼、余振兴;最“细心”的娘家人——谢学磊。

金银潭医院的所有人,在疫情面前,凝成了一个坚强的团体。《纪事》均有详实的报道。后勤,一群不回家的人;GCP(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质控管理员阮姝楠,1月8号才做了肝脏囊肿手术,出院刚满一周,1月16日就重返工作岗位。“我们GCP工作正在接受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时候我不能缺席!”

在金银潭医院有个穿纸尿裤干活,也不愿离岗的大男人,他是院工程维修部维修班副班长,46岁且身体强壮的肖剑池。因长时间蹲姿作业诱发了痔疮,内裤全部被血水打湿,为了坚持工作,偷偷用上了纸尿裤,后来改用卫生纸。

其他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在抗疫中,金银潭240名党员,没有一个迟疑、退缩;600多名职工,全部坚守岗位,从未有人主动要“下火线”。

“凡太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恶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太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这是医圣孙思邈《太医精诚》中的话。何谓太医?医之德技超拔者也。精诚是太医的标准,技必精,心必诚。医者仁心。有仁心方可为医,有诚心、有高技方可称“太”。

“健康所系,性命所托”,这是金银潭医院全体人员践行的誓言。他们在抗疫中的事迹,生动诠释了现代“太医”的精诚。

壮哉,大勇大仁的金银潭!伟哉,至精至诚的金银潭!

猜你喜欢

伍连德太医纪事
大匠纪事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在闽开机
重温英雄壮举 致敬抗疫先驱
养牛伯脱贫纪事
百年前的“钟南山”
走进战“疫”先驱伍连德纪念馆
伍连德:中国科学防疫第一人
皇上的药太医的汤
太医不好当
审判“刘太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