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妈妈在德国当小贩
2020-09-10王雪妍
王雪妍
一年一度的Radebeul葡萄酒节在这个斑斓多姿的秋天热闹开幕。为了庆祝一年葡萄的丰收,人们聚集在Alt-K·tschenbroda老城中央,品尝当地特色美食,观看来自世界各地的演出团体带来的精彩表演,当然也一定要品尝口味不同的各种葡萄美酒。
我和家人就住在Radebeul,往年我都会和朋友来葡萄酒节逛逛。今年与以往不同,我不再是闲逛葡萄酒节的普通游客,而是和媽妈一起摆摊卖货的小贩,卖的是妈妈用毛线钩织的宝宝小鞋子,还有自家的蜂蜜。
临近中午时分,前来葡萄酒节的游客还不多,稀稀疏疏的三五个人走在宽阔的街道上,偶尔向我们的小摊投来两束随意的目光,我都会回之以微笑,妈妈则在旁边低着头继续专心地钩织小鞋子。
妈妈退休已经有些年头了,近些年每年都会来德国一两次。由于言语不通,用她自己的话说,在德国就成了“聋子和哑巴”。两年前,我的宝宝出生,外婆为外孙女亲手织了好几双毛线鞋,样式和颜色都非常漂亮,堪称专业水准。于是我和老公给妈妈出主意,干脆多织一些拿到德国来卖吧!能不能赚钱不重要,重要的是希望妈妈这个“聋哑人”在德国的生活能够变得充实而有意思。
正午已过,葡萄酒节的街道渐渐拥挤起来。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在我们摊位前驻足停留。“好可爱的宝宝鞋啊!”“还是纯手工织的。”我翻译给妈妈听,妈妈笑着,自豪地举起手中的毛线和钩针。
虽然收到很多的赞誉,可真正掏钱购买的人却并不多,赞美之词过后,总会再来一句“可惜我家没有小孩子了”;稍稍幽默一点的则说“可惜我穿太小了”。我和妈妈并不着急,继续闲适地看着来来往往的游人,耐心地招呼着每一个驻足的顾客。
一位年迈的德国老婆婆推着助步车缓缓走到我们的摊位前,用微微颤抖的双手拿起一双棕色的宝宝鞋,看了看鞋面,又摸了摸鞋底,对我说:“就买这双了。”她的干脆让我有些喜出望外,赶快将鞋子包好递到她的手中。老婆婆说,一个星期前,她的重孙子出生了,她买这双鞋想给宝宝做个礼物。“您等一下。”说着,我从她的手里又拿回了那双棕色的小鞋子,在已经包装好的塑料袋上又系了一个蓝色的蝴蝶结。“真漂亮,谢谢!”老婆婆很开心,连声道谢,临走的时候还跟妈妈握了握手。
相比较宝宝鞋,自家蜂蜜的销售速度可就要快多了。
前来摊位光顾买蜂蜜的有老人,也有年轻人,有外地游客,也有当地居民……顾客们大多数都很干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不用怎么费口舌介绍蜂蜜的种种好处,也几乎没有讨价还价。甚至在我去买午饭的途中,妈妈这个完全不懂德语的人都卖出了两瓶。
以至于妈妈后来一直感慨:“在这里卖东西真幸福。没有挑三拣四,也没有唇枪舌剑,合适了就掏钱买,不合适也不会口出恶言,转身走人就是了。买卖双方都凭最单纯的信任交钱、卖货。最后,顾客临走时还会真诚地说一句‘谢谢’。这感觉真好!”
葡萄酒节上,不仅卖家和顾客的关系如此和谐,摊贩和摊贩之间也是相互关照,相处融洽。换个零钱、照看一下摊位……这些都是太常见的举手之劳。
我去买午饭,在距离我们摊位大约百米远的地方,有一间卖传统德累斯顿夹肉面包(Dresdner Brot)的小木屋,我说要一份Dresdner Brot,然后掏出准备好的五欧元。卖面包的是位年轻女孩,一头金色长发扎在白色头巾里,看着我,她忽然说:“您是在这里工作的吧?”我愣了一下,说:“嗯,是的,我在那边摆了一个小摊位。”“是卖蜂蜜和宝宝鞋的吧?”女孩又问道。我点点头:“是啊,您的记忆力可真好。”我也毫不掩饰自己的喜悦心情。女孩将面包包好递到我的手里,然后又从钱盒里掏出一欧元的硬币交给我,说:“算您四欧吧,一切顺利。”“谢谢您!”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小小惊喜,我也由衷地向这个女孩表示感谢。
短短两天的葡萄酒节很快就结束了。回想起来,印象最深的还是这里人与人之间相互带来的最简单也最真诚的问候,如秋日的阳光一般,明亮、温暖,却不灼烈。回到家里,妈妈似乎还有些意犹未尽,问我:“这边圣诞市场什么时候开始啊?我们再去摆摊好不好?”